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福辛普利和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的基因表达水平及心血管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高血压病的病理机制.方法 48只10周龄SHR随机分3组,1组服福辛普利5 mg*kg-1*d-1;2组服氯沙坦20 mg*kg-1*d-1;3组(对照组) 服安慰剂.3组分别灌胃持续9 周,实验前及实验中每2周测尾动脉血压,9周后,抽血并处死动物取材,放免法测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用半定量RT-PCR 测量心肌AT1-R的 mRNA水平,光、电镜观察心肌及主动脉组织学改变. 结果血压对照组随增龄上升,两治疗组实验第2周起各次均较治疗前低,差异多具显著性,实验第8周福辛普利组为(165.1±4.9)mmHg、氯沙坦组为(156.3±4.2)mmHg,均较对照组(179.1±10.4)mmHg低,差异显著,P<0.01.血浆Ang Ⅱ浓度对照组为(440.0±190.3)pg/mL,福辛普利组为(566.0±149.3)pg/mL和氯沙坦组(529.3±200.9)pg/mL均较对照组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AT1-R的mRNA水平福辛普利组为(72.0±35.0)%,对照组为(102.4±21.9)%,显著高于前者,P<0.05;氯沙坦组为(101.9±27.3)%,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较福辛普利组高,差异显著,P<0.05;AT1-R的mRNA水平与治疗后血压不相关,与对照组Ang Ⅱ浓度正相关,r=0.596,P<0.05,而与两治疗组无相关性;心血管病变光、电镜下两治疗组心血管细胞增殖明显减轻,氯沙坦组减轻更显著. 结论福辛普利可下调SHR心肌AT1-R基因表达水平,氯沙坦则对其无影响;福辛普利和氯沙坦均可抑制SHR心血管细胞增殖,但不伴有Ang Ⅱ浓度的显著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福辛普利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中华小型猪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福辛普利组(1mg·kg-1·d-1)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3h,松解1h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梗死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液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最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心肌声学造影和病理染色所测的冠状动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福辛普利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恢复,增加再灌注后1h冠状动脉血流量(对照组50·6%,福辛普利组72·1%,P<0·01),减少无再流面积(对照组心肌声学造影和病理:78·5%和82·3%LA;福辛普利组心肌声学造影和病理:24·5%和25·2%LA,P均<0·01),减少心肌坏死面积(对照组98·5%,福辛普利组88·9%LA,P<0·05)。结论福辛普利能有效地防治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氯沙坦、福辛普利、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及心脏重构效应.方法SHR随机分为氯沙坦组、福辛普利组、氨氯地平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8周、16周后对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有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①各治疗组治疗8周、16周收缩压显著下降,心脏重量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降低,福辛普利组治疗16周较其他两治疗组左心室重量指数指标减低.②治疗8周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仅福辛普利组下降,治疗16周各治疗组均下降,尤以福辛普利组明显.③治疗8周福辛普利、氯沙坦两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下降;治疗16周各治疗组均下降,福辛普利组两指标较氨氯地平组下降显著,但仅前指标较氯沙坦组下降明显.④治疗8周及16周氯沙坦组血浆及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增加.治疗8周福辛普利组心肌组织AngⅡ下降,治疗16周福辛普利、氨氯地平两组组织AngⅡ均下降,前组较后组显著.结论3种药物均能有效逆转心肌肥厚及抗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纤维化,以福辛普利作用显著,其作用与拮抗心肌组织AngⅡ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氯沙坦 (losartan)在减缓高血压血管损害中的潜在作用及氯沙坦长期治疗是否发生组织及分子水平的“醛固酮逃逸”。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 (8只 )和对照组 (8只 )。治疗组 (氯沙坦 10mg·kg- 1 ·d- 1 )连续给药至 18周时处死。用肠系膜动脉离体灌注 ,反向高效液相 (HPLC)纯化和放免检测氯沙坦对血管局部合成醛固酮的影响 ,用RT PCR证实氯沙坦对SHR血管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 mRNA的作用。结果 对照组SHR血管合成血管紧张素Ⅱ为 (189 1± 15 4)pg h ,氯沙坦治疗组为 (2 19 1± 2 6 4)pg h (P <0 0 5 ) ;对照组SHR血管合成醛固酮为 (10 82 6± 133 1)pg h ,氯沙坦治疗组为 (795 7± 12 5 4)pg h(P <0 0 5 ) ;氯沙坦治疗组主动脉CYP11B2 Beta actinmRNA(0 49± 0 15 )较高血压组 (0 80± 0 0 7)明显下调 ,抑制量约达 38%(P <0 0 5 ) ;对照组SHR血管合成内皮素为 (33 3± 6 2 )pg h ,氯沙坦治疗组 (2 3 9± 3 7)pg h(P <0 0 5 )。结论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机理包括较持久地抑制血管合成醛固酮及内皮素 ,逆转血管重塑 ;虽然氯沙坦可诱导血浆及血管合成血管紧张素Ⅱ增高 ,但是长时间治疗尚未出现明显的“醛固酮逃逸”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 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的脑保护机制。  方法  6周龄雄性SHRsp 2 6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小剂量氯沙坦 (10mg·kg 1·d 1)和大剂量氯沙坦 (30mg·kg 1·d 1) 3组 ,以 8只 6周龄雄性京都Wistar大鼠 (WKY)作为正常对照 ,记录体重、血压和脑卒中临床表现评分 ,18周后断头处死 ,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结构 ;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 结果  18周后SHRsp大剂量用药组血压 (16 9 4± 10 1)mmHg明显低于未用药组 (2 2 5 5± 6 8)mmHg ,(P <0 0 5 ) ,小剂量用药组血压 (2 16 7± 8 3)mmHg ,与对照组比较改变不明显 (P >0 0 5 ) ;SHRsp未用药组脑卒中评分 (3 5± 0 6 )显著高于小剂量用药组 (0 7± 1 1)和大剂量用药组 (0 4± 0 7) ,(P <0 0 5 ) ;上述 3组神经元凋亡率分别为 :5 2 0± 16 7、14 0±4 4、13 9± 4 3,SHRsp未用药组神经元凋亡率高于小剂量和大剂量用药组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结论 氯沙坦能降低SHRsp脑卒中发生率、减少SHRsp神经细胞凋亡 ,此作用与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氯沙坦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32例 ,用氯沙坦 5 0mg·d-1,疗程 6周。对照组为 31例 ,用福辛普利 10mg·d-1,疗程 6周。  结果 氯沙坦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 (18± 6 )mmHg(P <0 0 1) ,舒张压下降 (12± 7)mmHg(P <0 0 1)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 (15± 8)mmHg(P <0 0 1) ,舒张压下降 (14± 6 8)mmHg(P <0 0 1) ,氯沙坦组治疗后糖负荷后 12 0min胰岛素下降 (13± 11)mU·L-1(P <0 0 5 ) ,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 (3 1± 2 ) (P <0 0 5 )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 12 0min时胰岛素下降(17± 15 )mU·L-1(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 (3 8± 3) (P <0 0 1) ,氯沙坦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降低 (0 0 4±0 0 1)mmol·L-1(P <0 0 5 )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洛地平对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利用野百合碱 (MCT)制作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探讨非洛地平对MCT所致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肺动脉高压模型组 (H组 ) ,非洛地平治疗肺动脉高压组 (F组 ) ,对照组 (C组 ) ,每组 1 0只。予MCT(60mg/kg)复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后 ,分别给F组及C组大鼠非洛地平 (5mg·kg- 1 ·d- 1 )和生理盐水 (0 .5ml·kg- 1 ·d- 1 )腹腔注射 4周 ,然后测定右室收缩压 (RVSP)和静脉血浆及心、肺组织匀浆内皮素样免疫反应物 (ir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 ,观察电镜下心肌组织的改变。结果 H、F、C组大鼠RVSP分别为 (44.6± 4 .4)mmHg、(30 .3± 2 .1 )mmHg、(1 8.7± 2 .2 )mmHg ,三组间比较 (P分别 <0 .0 5、<0 .0 1 ) ;H、F组大鼠心、肺组织匀浆中CGRP分别为 (84± 1 9)pg/ml、(2 2± 4)pg/ml、(2 0 .9± 1 .6)pg/ml,(1 4 9± 2 1 )pg/ml、(2 9± 3)pg/ml、(2 7.5± 2 .9)pg/ml,两组间比较 (P <0 .0 5)。非洛地平能显著抑制MCT大鼠模型引起的肺小动脉中膜肥厚 ,减少心肌组织的破坏 ,抑制MCT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血浆及CGRP的减少。结论 长期使用非洛地平能有效防治MCT所致肺动脉高压 ,其作用可能与其Ca2 + 拮抗作用及CGRP降解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胞外肽段ATR12181主动免疫自发高血压大鼠(SHR)对大鼠心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与氯沙坦比较.方法根据大鼠AT1受体胞外肽段氨基酸序列设计ATR12181,合成纯化并与破伤风类毒素耦联.SHR随机分组(1)ATR12181组(n=7)给予ATR12181皮下注射,主动免疫6次;氯沙坦组(n=7)给予氯沙坦(10m·kg-1·d-1)灌胃;(2)对照组(n=7)皮下注射盐水.实验期间动态监测SHR的收缩压及血清抗体滴度.在第24周末,处死动物取心脏组织测量心脏体重比、左室体重比,对心肌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下形态观察,并检测心肌组织c-fos与AT1受体mRNA水平.结果20周末,ATR12181组抗ATR12181滴度达到3500±400,收缩压为(145.4±8.5)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197.0±7.7)mmHg,P<0.05];氯沙坦组收缩压为(139.3±17.2)mmHg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周末,ATR12181组与氯沙坦组的心脏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TR12181组与氯沙坦组左室体重比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TR12181组与氯沙坦组左室组织,心肌细胞肥大减轻,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肌间质增生不明显.电镜下ATR12181组与氯沙坦组超微病理变化也较对照组减轻;此外,ATR12181组c-fosmRNA与AT1受体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c-fosmRNA与AT1受体mRNA水平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T1受体细胞外多肽片段ATR12181主动免疫SHR能够产生高滴度抗AT1受体的自身抗体,此抗体是阻滞性抗体,能够作用于AT1受体,使得血压下降;该抗体作用于心脏,能够减轻心肌的病理重塑;ATR12181主动免疫对SHR高血压治疗效果不亚于氯沙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钙泵和血管紧张Ⅱ素在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中的变化及伊贝沙坦和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对它们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大鼠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法造成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术后1周分别用下列药物开始灌胃假手术组生理盐水2 mL/kg·d,对照组生理盐水2 mL/kg·d,伊贝沙坦组(20 mg/kg·d)、培哚普利组(2 mg/kg·d)及联合用药组(培哚普利2 mg/kg·d,伊贝沙坦20 mg/kg·d).用药6周后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浆和心肌Ang Ⅱ、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及钙泵活性的变化. 结果联合用药组LVMI((2.14±0.12)显著低于对照组(2.99±0.16)及单用伊贝沙坦(2.36±0.13)或培哚普利组(2.39±0.16)(P<0.05),伊贝沙坦组血浆Ang Ⅱ(伊贝沙坦630±50.7比假手术309±29.9,对照310±36.8 ,培哚普利288±36.9,联合用药327±46.1,P<0.05)及心肌Ang Ⅱ(伊贝沙坦7.15±0.50比假手术3.11±0.93,对照5.04±0.35 ,培哚普利3.21±0.34,联合用药3.31±0.36,P<0.05)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用药组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假手术0.44±0.04 ,培哚普利0.51±0.05 ,伊贝沙坦0.51±0.03 ,联合用药0.49±0.04 比对照0.61±0.03,P<0.05),对照组心肌肌浆网钙泵活性显著降低(对照3.6±0.69比假手术6.85±0.88,培哚普利 4.51±0.58,伊贝沙坦4.45±0.55,联合用药5.63±0.61,P<0.05),联合用药组可明显增加钙泵活性至正常.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CaN呈显著正相关(r=0.80, P<0.01),与钙泵活性呈负相关(r=-0.726,P<0.01).结论伊贝沙坦升高心肌Ang Ⅱ而培哚普利对其无影响,两者均能降低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升高心肌钙泵活性,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咪达普利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 1(MKP 1)的影响。方法 将 2 1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7只。其中 2组分别灌喂厄贝沙坦 5 0mg·kg-1·d-1和咪达普利 3mg·kg-1·d-1;对照组给正常饮水 ,并与雄性同周龄WistarKyoto大鼠 (WKY) 6只比较。共 13周 ,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心肌ERK 1和MKP 1。结果 高血压对照组心肌ERK 1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P <0 0 1) ,厄贝沙坦组高于咪达普利组 (P <0 0 5 ) ,与WKY组接近 ;高血压对照组心肌MKP 1也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P <0 0 1) ,厄贝沙坦组高于咪达普利组 (P <0 0 1) ;SHR对照组的心肌ERK 1/MKP 1值仍然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厄贝沙坦组低于咪达普利组 (P <0 0 5 ) ,两药物干预组的心肌ERK 1/MKP 1与WKY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ACEI均能通过抑制MAPK途径而抑制左室肥厚 ,厄贝沙坦和咪达普利均能显著抑制心肌的ERK 1和MKP 1,但是抑制ERK 1和MKP 1的强度并不平行 ;厄贝沙坦对MKP的影响较小 ,其对MAPK的总体抑制效应优于咪达普利 ,这种现象可能与刺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MKP 1具有诱导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氯沙坦、福辛普利对心肌细胞凋亡及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氯沙坦、福辛普利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 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3 0只 ,随机分为 3组 :氯沙坦组 (SHR L组 )、福辛普利组 (SHR F组 )和对照组 ,每组各 10只。SHR L组、SHR F组每日分别氯沙坦 3 0mg/kg、福辛普利 10mg/kg加入生理盐水 5ml/kg灌胃 ,C组每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治疗 8、16周后每组随机取 5只处死 ,治疗前及处死前称取体重和测尾动脉收缩压。戊巴比妥钠 5 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 ,开胸 ,右心室穿刺取血 2ml,放免法测血浆血管紧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培哚普利治疗后白介素 - 6( 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 ( TNF- α)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 10 0例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 73例 )和急性心肌梗死 ( 2 7例 )的病人分为两组 ,A组 ( 5 0例 )接受培哚普利治疗 2周 ,B组 ( 5 0例 )未接受培哚普利治疗。入院时和治疗 2周后分别检测 IL- 6和 TNF- α浓度。结果 入院时 A组 IL- 6和 TNF- α水平与 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 60 8.4± 112 .3 pg/ ml vs5 83 .1± 10 6.4pg/ m l,46.0±10 .4pg/ ml vs 44 .1± 8.8pg/ ml,P>0 .0 5 ) ,治疗两周后两组 IL - 6和 TNF-α水平均有降低 ,而 A组病人两周后 IL -6和 TNF- α水平与 B组相比有显著降低 ( 2 40 .5± 5 0 .4pg/ ml vs414.3± 98.6pg/ m l,16.2± 3 .5 pg/ m l vs3 2 .7± 6.2 pg/ ml,P<0 .0 5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后 IL - 6和 TNF-α水平降低 ,提示培哚普利可能有直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福辛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以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影响的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30例和吲哒帕胺组30例.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诊所血压(CBP)、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变化,并对CBP和RAS、血压水平与内皮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水平显著下降,福辛普利组收缩压从160士14mmHg降至149±13mmHg,舒张压从96±7mmHg降至84±6mmHg,吲哒帕胺组收缩压从161±16mmHg降至154±14mmHg,舒张压从94±6mmHg降至85±7mmHg,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1).福辛普利组血浆一氧化氮升高,肾素活性上升,内皮素下降,血管紧张素Ⅱ下降,醛固酮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1),吲哒帕胺组上述参数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福辛普利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福辛普利降压同时能改善动脉内皮功能,降低RAS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和咪哒普利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肥厚逆转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与意义。方法 选13周龄SHR 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即伊贝沙坦治疗组(SHR-I组)、咪哒普利治疗组(SHR-M组)和非治疗对照组(SHR组),另设同源正常血压大鼠10只(WKY组)作为对照。饲养13周后,伊贝沙坦组大鼠服用伊贝沙坦50mg·kg~(-1)·d~(-1),咪哒普利组服用咪哒普利3mg·kg~(-1)·d~(-1),治疗15周,每2周测血压、体重1次,治疗结束时称左心室重量,放免法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ug Ⅱ)浓度。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带荧光的dUTP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1)28周时,SHR组血压、左室重量指数〔(3.56±0.38)×10~(-3)〕、心肌细胞横径[(17.38±1.21)μm]、血浆和心肌AugⅡ[分别为(387.72±26.21)pg/ml、(16.83±2.72)ng/g]均高于 WKY组(P<0.05),SHR-Ⅰ组和SHR-M组血压、左室重量指数[(2.57±0.43)×10~(-3)、(2.49±0.36)×10~(-3)]、心肌细胞横径[(14.24±0.83)、(13.79±0.77)μm]明显低于SHR组(P<0.01),SHR-I组血浆和心肌AngⅡ[(681.12±34.48)、(28.51±3.62)ng/g]显著高于SHR组(P < 0.01),SHR-M组血浆和心肌AugⅡ低于SHR组(P<0.01);(2)与SHR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 (LVH)的逆转作用和应用心肌作功指数 (MPI)评价药物对左室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6 9例患者随机分组 ,分别选用氯沙坦钾 5 0mg(38例 )或盐酸苯那普利 10mg(31例 )每天 1次口服 ,疗程 2 4周。治疗前、后测定左室室壁厚度和收缩舒张功能 ,并根据等容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期之和与射血期的比值计算MPI。 结果 LVH患者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左室重量指数降低 ,由治疗前的(14 6 9± 15 1) g/m2 降至治疗后的 (130 1± 17 5 ) g/m2 ,P <0 0 5。两组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 ,药物治疗后二尖瓣舒张早期E峰加速度均显著增加〔分别为 (5 89 6± 176 9)cm/s2 和 (74 0 8± 2 4 2 7)cm/s2 ,(6 6 4 7± 2 5 7 5 )cm/s2 和 (85 3 6± 2 6 9 1)cm/s2 〕 ,均为P <0 0 1。氯沙坦钾组患者治疗后等容舒张时间和射血时间改善 ,分别为 (12 1 8± 2 4 1)ms和 (95 5± 2 4 6 )ms、(2 5 8 8± 38 7)ms和 (2 95 5± 37 5 )ms,均为P <0 0 1,MPI由 0 6 1± 0 13降至 0 4 5± 0 12 (P <0 0 1)。 结论 盐酸苯那普利对左室肥厚有逆转作用 ,并能改善心肌的松弛性 ;氯沙坦钾能更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功能。MPI能早期综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的变化。方法  5 0例高血压病患者氯沙坦治疗 4~ 6周前后根据所达目标血压(根据舒张压 <90mmHg调整降压药每天剂量 5 0mg到 10 0mg ,部分加噻嗪类利尿剂 2 5mg) ,观察氯沙坦治疗前后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浓度的变化。结果 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3 78± 0 5 7对 3 82± 0 6 3,18 7± 4 5对 2 0 1± 7 2 ,P >0 0 1) ,反应性血管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4 32± 0 71、9 38±4 1、P <0 0 1)。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显著 (38.6± 6 .8对 76 9± 15 3 ,P <0 0 1)。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浓度变化显著 (10 3 12± 2 4 5 9对 73 81±18 2 6 ,P <0 0 1)。结论 氯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 ,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肱动脉超声用于观察降压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患者纤溶参数变化及药物干预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纤溶参数的变化 ,并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对心衰患者纤溶参数的影响。  方法 :测定 2 0例健康者 (正常对照组 )以及 2 9例风湿性心脏病和 3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活性 ,随后 60例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常规治疗+福辛普利 (fosinopril) 10mg每日 1次 (福辛普利组 ) ,常规治疗 +氯沙坦 (losartan) 5 0mg每日 1次 (氯沙坦组 ) ,均为2 0例 ,治疗 14天后复测t PA和PAI 1活性。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纤溶参数异常 ,t PA活性下降 ,PAI 1活性升高 (P均 <0 0 1)。常规治疗组纤溶参数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福辛普利组和氯沙坦组纤溶参数明显改善 ,表现为t PA活性上升 ,PAI 1活性下降 (P均 <0 0 1) ,二者改善纤溶参数的效果相似 (P >0 0 5 )。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纤溶参数明显异常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能改善心衰患者纤溶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兔髂动脉球囊内膜损伤为模型 ,以血管紧张素II的I型受体 (AT1 )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分别干预不同组手术兔 ,观察胶原含量与内膜增生及组织血管紧张素II(AngII)含量对血管损伤后狭窄的可能影响及相互间可能存在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球囊内膜损伤模型 ,42只3~ 5个月龄新西兰雄性白兔 ,体重 2 4~ 2 8kg ,随机分为 4周和 8周氯沙坦组 (n =6 ,9)、苯那普利组 (n =5 ,8)和对照组 (n =5 ,9)等 6组 ,前二组各分别于术前 5d始喂氯沙坦(1 5mg·kg- 1 ·d- 1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心功能的关系及福辛普利和氯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行左前降支结扎术致急性心肌梗死,术后4周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成功制作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0.45)大鼠36只,随机分成:福辛普利组(50 mg/kg·d,n=12);氯沙坦组(30 mg/kg·d,n=12);生理盐水组(1 mL/d,n=12)。另设假手术组(n=8)不结扎冠状动脉。治疗8周后,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梯形谱(DNA ladder)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3组心力衰竭大鼠DNA电泳均显示凋亡特征性DNA ladder。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显著下降,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福辛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福辛普利组(P<0.05)和氯沙坦组(P<0.05)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临近梗塞区心肌凋亡细胞数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54,P<0.001)。结论:心肌细胞凋亡与心力衰竭时心功能不断恶化相关。福辛普利和氯沙坦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血浆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影响。方法 :2 0只雄性 8周龄SHR随机分为高钠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只 ) ,分别给予 2 %NaCl溶液和自来水喂养 6周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浆和组织AngⅡ。结果 :高钠组SHRPRA较对照组下降 [(1.13± 0 .72 )∶(1.94±0 .96 ) μg·L-1·h-1,P <0 .0 5 ) ],血浆AngⅡ水平略有下降 [(89.4± 1.4 )∶(111.6± 1.3)ng·L-1·h-1],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高钠组SHR的心脏、血管AngⅡ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 [(2 2 7.1± 1.1)∶(15 1.4±1.1) pg/ g ,P <0 .0 1;(5 7.1± 1.5 )∶(30 .7± 2 .0 ) pg/ g ,P <0 .0 5 ]肾脏AngⅡ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钠负荷对血浆及组织AngⅡ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