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宇  周岩冰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4):309-311,314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通过对435例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资料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BorrmannⅠ、Ⅱ、Ⅲ、Ⅳ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75%、61.27%、72.54%和88.89%(χ^2=18.25,P〈0.01);T1、T2、T3、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69%、36.84%、75.52%、88.24%(χ^2=102.73,P〈0.01);高、中、低分化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77%、34.38%和71.86%,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11%和71.87%;直径〈3.0cm、3.0~5.0cm和〉5.0cm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26.72%、71.22%和81.67%(χ^2=97.09,P〈0.01)。435例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63.68%。不同分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所在部位有关,上部和中部以No3组最常见,下部以No6组最常见,其次为No3组。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形态、分化及浸润深度有关;胃癌中淋巴结转移率第一站最高为No3、No6组,第二站为No7、No8组。  相似文献   

2.
3.
胃癌诊断技术的完善和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在实践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本文对我院和瑞金医院近三年来286例胃癌不同分区各组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不同胃癌分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宝石能谱CT(gemstone spectral CT,GS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胃镜下组织学活检证实为胃癌并行GSCT(GSCT 组,24 例)或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DSCT 组,28 例)的患者,两组除常规CT增强检查外,GSCT在动脉期应用能谱成像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软件,获得区域转移淋巴结与胃癌病变的能谱衰减曲线,对比分析两组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及GSCT 对转移淋巴结评估的准确性。结果 通过计算淋巴结大小、CT 值差值及短长径比值的方法,GSCT 组评估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符合率高于DSCT 组(P<0.05);胃癌及转移淋巴结能谱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SCT 检查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高于DSCT;GSCT可对胃癌术前转移淋巴结进行详细判断,并对术前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是否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胃癌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N分期。对胃周淋巴结标本行病理检查。全部用光镜确定有无癌组织转移,然后分析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间的关系及其对N分期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对N分期评价总的准确性为71.05%。术后标本淋巴结中直径≤1cm和〉1cm的两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50.74%。结论多排螺旋CT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很高。但N分期中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细胞角蛋白CK检测阴性淋巴结。结果  4 6例胃癌患者周围阴性淋巴结 6 2 4枚 ,4例患者 8枚淋巴结发现CK阳性细胞。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 (5 0 % )明显高于肠型胃癌 (4 76 % ) ,2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预后无关。结论  (1)胃癌周围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 ,为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可能 ;(2 )微转移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强、重建间距、电影回放等对螺旋CT检出淋巴结能力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与增强两次扫描。比较平扫与增强、不同重建间距、电影回放与阅胶片间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窄间距电影回放,平扫与增强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无明显差异(X2=3.21,P>0.05)。2mm间距与5mm间距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存在明显差异(X2=52.9,P<0.01)。工作间观察与阅胶片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存在明显差异(X2=162.6,P<0.01);结论:螺旋CT对淋巴结的检查,利用窄间距重建、连续回放观察,其检出能力明显高于单纯阅读胶片。利用窄间距重建、连续回放观察,螺旋CT平扫与增强对淋巴结的检出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照病理结果,分析其CT征象.结果:①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4.75%(50/59),敏感性为92.31%(36/39),特异性达70.00%(14/20).②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密度差值≥80 Hu、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X2=14.12、37.10、7.00和23.72,P均<0.05).结论:螺旋CT町较准确地检出胃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进展期胃癌的部位、大小、浸润胃壁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以及浸润生长方式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癌肿部位、浸润深度、浸润生长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最密切,癌肿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缺乏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6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同时对肿瘤的类型、强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等病理特征进行归类分析。结果CT扫描结果显示:总确诊断率91.7%。各类型肺癌检查结果为:鳞癌型93.3%;腺癌型90%;小细胞癌93.3%,鳞腺混合癌9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确认率为90%。结论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并结合有无淋巴结转移瘤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6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42例(约占60.8%),其中小细胞淋巴结20例(约占28.9%),腺癌淋巴结16例(约占23.2%),鳞癌淋巴结6例(约占8.7%),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2 7例(约占39.1%),CT增强扫描未检测出病灶的有1例(约占1.5%);周围型肺癌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的CT净增强程度略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肺窗与纵隔窗胸部CT图以及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CT增强扫描图,能清楚地显示病灶大小与位置。结论CT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提高了对病灶的定性能力,为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的周围型肺癌淋巴转移瘤,CT增强扫描应用更为广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入院治疗的73例胃癌患者的就诊资料,将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分析结果和平扫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螺旋CT平扫,P0.0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转移淋巴结的主要螺旋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体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体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彩超声像图与CT影像表现及其相应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存在颈淋巴结转移者3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47例。术前均行彩超、CT检查,观察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彩超与CT影像表现,分析彩超、CT对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彩超图像主要表现为边界不规则,可有微小钙化,出现乳头回缩、结构扭曲及局限致密,皮肤增厚或回缩。CT可见部分增大的淋巴结融合成团,转移淋巴结正常肾形结构丧失,呈类圆形或边缘浅分叶状。彩超与CT诊断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CT诊断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18F—FDGPET/CT为手术或放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再分期,以评价18F—FDGPET/CT在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本组受检者51例(男41例,女10例),年龄34—90岁(平均61.86±12.81岁)。鳞癌29例,腺癌20例,腺鳞癌2例。根据文献中接收器工作特性分析确定良恶性结节阈值截点SUV值〉3.5为阳性淋巴结。结果51例患者中45例检出纵隔淋巴结,SUV值〉3.5的阳性淋巴结共有63%(79/125),SUV值〉3.5且小于1cm结节35%(28/79),SUV值〉3.5且大于1cm结节65%(51/79)。肺腺癌20例中阳性淋巴结58%(46/79),鳞癌29例中阳性淋巴结41%(32/79),腺鳞癌2例中阳性淋巴结1%(1/79)。肺腺癌和鳞癌患者小于1cm和大于1cm的阳性淋巴结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5,P〈0.05)。结论18F—FDGPET/CT对NSCLC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再分期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3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患者术前均行能谱CT扫描,对所有病例患者CT能谱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进而探讨能谱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能谱CT显示50例胃癌患者病变部位贲门部25例,胃底体部18例,胃窦部7例;低、中、高分化腺癌例数分别为31例、18例、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胃癌术前T分期中T1、T2、T3、T4期所占百分比数值分别为8.00%、18.00%、52.00%、22.00%。结论能谱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胃癌患者进行较准确的术前分期诊断,为其临床及时、合理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水充盈法MDCT的MPR重建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术前采用水充盈法MDCT腹部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随后15mm层厚,1mm间隔薄层重建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MPR),评价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准确性并与5mm薄层轴位图像比较,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1)早期胃癌的MPR检出率为86%(24/28),T分期准确率为75%(21/28);5mm薄层轴位图像为32%(9/28),T分期准确率为29%(8/28)。两者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准确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例早期胃癌MDCT表现:①18例胃病变区显示多层结构,其特征性表现为不规则增厚、强化的胃壁伴溃疡,代表粘膜下层的低密度带存在且不强化(15/18);不典型表现为代表粘膜下层的低密度带有强化(2/18)。②10例胃病变区显示单层结构,其常见表现为胃壁局限性隆起性病灶(3/10);胃壁略见增厚伴溃疡(3/10);不常见表现为胃壁略僵,壁增厚不明显伴或不伴粘膜面不规则(3/10);以及胃壁末见明显异常(1/10)。③胃壁显示多层结构时,病灶区强化方式常表现为病灶区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12/18).其次为病灶区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6/18);胃壁仅显示单层结构时,病变区常表现为与正常胃壁同步强化(7/10)或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3/10)。结论MDCT的MPR重建技术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通过胃镜确诊并且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的胃癌62例,采用CT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的多排螺旋CT(MSCT)进行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胃附近的淋巴结的形态类型影像图像、短径实行观察,在和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进展期胃癌旁胃周的淋巴结转移分析,确定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结果短径5mm组与组间的P0.05,从而推理出5mm组短径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短径15mm组和短径组间P0.05,所以可以推断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此说明了短径9mm成为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类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的术前分期和临床治疗使用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用于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3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对其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螺旋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28例,符合率为90.3%;螺旋CT诊断阳性29例,符合率为93.5%,两者诊断符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消化道造影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67.3%,螺旋CT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80.2%,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在胃部肿瘤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诊断准确率高,两者无显著差异,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胃液中胃癌相关抗原的检测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_(s-2)、P_(s-7)、P_(s-10)三株单克隆抗体用SABC-ELISA结合抑制法检测胃液中的胃癌相关抗原,以结合抑制率间接反应抗原含量。结果表明三株单抗对应抗原在胃癌患者胃液中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非癌胃部疾病患者(P<0.001)。其阳性率分别为71.4%、65.O%、74.6%。比较同一病例中胃液抗原含量与胃癌组织的抗原表达,发现两者基本一致。三株单抗组合应用,胃癌阳性率达9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2.0%,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