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水平与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脏移植(OLTx)后外 因淋巴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两组,非排斥对照组供体、受体均为SD大鼠,各20只,排斥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0只,受体大鼠分别于原位肝知名人士移植术前1天及及后第1、3、5、7天从尾静脉采血,经免疫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LFA-1的表达。[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受体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呈低水平表达,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显性意义(P<0.01);受体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水平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性意义(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LAF-1表达水平有助于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及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sPTA1,CD226)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用夹心ELISA法测定肝移植患者血清sPTA1水平。结果:25例尸体肝移植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的排斥反应发生时sPTA1显著升高,经加强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血清sPTA1下降,且sPTA1水平的变化早于临床症状表现。结论:PTA1是一项较为可靠的判别和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与病理检查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和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共施行DA→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7 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剩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及正常孕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水平,探讨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就诊的孕产妇28例,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n=14)和对照组(同期正常妊娠妇女,n=14)。2组孕产妇年龄、孕周无统计学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孕产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LFA-1的表达情况。检测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对其与中性粒细胞表面LFA-1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8.40±2.23)×109/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6.71±1.5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LFA-1表达阳性率[(63.25±38.025)%]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38.3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LFA-1表达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3)。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表面黏附分子LFA-1表达均较正常妊娠妇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提示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子痫前期发病。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71例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肝移植后8~200 d共出现16次急性排斥反应,平均46 d,6例有典型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血清学改变并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15次急性排斥反应被控制.结论:细针肝穿活检术是确诊急性排斥反应的惟一手段;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键在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临床治疗应注重对病理学诊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移植肝组织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对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移植肝组织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不同表型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分布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CD8、CD4、CD3、CD20、CD45RO及CD45RA单抗对108例次移植肝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区域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 排斥组62例次,非排斥组46例次.排斥组汇管区CD3 、CD8 、CD20 细胞浸润程度均显著高于非排斥组(P<0.01),两组间各型淋巴细胞在小叶内浸润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排斥反应组中,CD8 细胞浸润程度显著高于CD4 细胞(P<0.05).排斥组CD3 、CD8 、CD45RO 细胞胆管或血管浸润率显著高于非排斥组(P<0.01).排斥组中,汇管区CD8 和CD45RO 细胞浸润程度与排斥反应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7.481,9.103,P<0.01).结论 移植肝活检组织中淋巴细胞免疫学分型对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规律.方法 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G1(BN-BN)、G2(SD-Wistar)和G3(LEW-BN)3组,每组18对.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一般情况,生存期,术后第3、7、14、21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移植肝病理学变化,根据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强度.结果 G1、G2大鼠1月存活率为100%;G3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3天始发生,第7天后逐渐加重,第14天达到高峰,除并发症致死外,余大鼠均在20天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0.05).G3移植肝病理检查呈典型的排斥反应,而G1、G2没有.结论 LEW-BN大鼠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肠癌瘤体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ion antigen-1,LFA-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 法)对60例结肠癌及15例远癌结肠组织标本中 ICAM-1和 LFA-1进行检测,分析 ICAM-1和 LFA-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肠癌和远癌结肠组织中 ICA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2/60)和20%(3/15),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LF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41/60)和13.3%(2/15),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织 ICAM-1和 LFA-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密切相关。结论检测结肠癌组织 ICAM-1的表达水平对评估淋巴结转移程度、TNM 分期及结肠癌侵袭深度有较大意义,ICAM-1可能是反映结肠癌侵袭转移潜能的一个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ooxygenase-1,HO-1)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模型后分为3组:对照组(A组),ZnPP组(B组)和CoPP组(C组).3组分别于3、7 d处死,取血及肝脏标本.进行肝功测定(AST、ALT、TBIL、ALB);肝组织HE染色;荧光RT-PCR检测HO-1表达.结果 ①3组肝功能3、7 d时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②HE染色:A组3 d出现I、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7 d时出现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B组3 d出现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7 d时出现Ⅱ、Ⅲ级为主的排斥反应;C组3 d出现排斥反应0~Ⅱ级,以I级为主,7 d时出现排斥反应0~Ⅱ级,以I、Ⅱ级为主.③HO-1在C组表达明显升高,B组不明显,A组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表达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肝脏核因子-κB(Nu 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kule-1/Lymphocytefunction associated antingen-1,ICAM-1/LFA-1)分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和原位肝移植+LPS预处理组(LPS组).Sham组只开腹分离肝十二指肠切带,OLT组和LPS组按两袖套法进行肝移植.Sham组于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后O、60、180min、OLT组和LPS组于门静脉血流恢复后0、60、180 min分别测定各时相点肝组织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及血清ALT、AST水平.结果:再灌注后0、60、180 min,OLT组与LPS组的NF-K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1);再灌注后0 min,OLT组与LPS组的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和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60、180 min,OLT组的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LPS组(P<0.01).结论: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期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的NF-κB活性增强,上调ICAM-1/LFA-1分子表达对移植肝造成损害;脂多糖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肝移植I/R中肝脏NF-KB活性、F调ICAM-1/LFA-1分子表达,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细胞粘附现象与移植免疫排斥的关系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大鼠同种肝移植物中的表达情况的分析,探讨ICAM-1与急性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检测大鼠移植肝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30例移植肝组织中,均见肝细胞膜、胆管上皮及炎性细胞有大量的ICAM-1表达,中央静脉内皮细胞呈低表达,而正常大鼠肝细胞无一例有ICAM-1表达.结论大鼠肝移植后ICAM-1在移植肝组织中的诱导表达可能是产生急性排斥的主要步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移植物浸润细胞的粘附而加剧移植排斥反应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表心电图指标与移植心脏心肌排斥病理改变和主要组织相容性(MHC)Ⅱ类抗原表达的相关程度,探讨其监测术后急性排斥的可能性.[方法]建立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记录心电图,同时摘取供心检测排斥病理改变和MHCⅡ类抗原表达.[结果]QT间期和R-R间期标准差随着心肌急性排斥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同时与心肌急性排斥病变和MHCⅡ类抗原表达相关,QRS电压降低和R-R间期的改变并不显著.[结论]心电图QT间期和R-R间期标准差也许可用于心脏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为选择心内膜心肌活检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诊治。方法 对1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肝移植术后,采用“FK506+MMF+Pred”新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结果 术后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黄疸减退。1例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调整FK506的剂量和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好转。另1例未见排斥反应。结论 判断排斥反应的存在、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术后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院心外科于1994年3月成功地为1例13岁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女性患者施行了原位同种心脏移植术。术后存活28d.因第三次心肌急性排斥反应抢救无效死亡。作者强调应采用多种抗排斥反应药物,且需小剂量,对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药物应谨慎.尽管拥有众多的非侵入性检查,但没有一种非侵入检查技术能直接有效地诊断心肌排斥反应,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监测心肌排斥反应最直接可靠的手段而不能被取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动态变化在术后急性排斥(A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天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清M ig、IP10、ITAC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分析发生AR者用激素冲击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排斥活动指数(RAI)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后发生AR者(AR组)和未发生AR者(NAR组)M ig、IP10、ITAC水平和CXCR3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NAR组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上述监测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而AR组患者则持续增高,至激素冲击治疗逆转AR后下降。M ig、IP10、ITAC水平及CXCR3表达与RAI计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AR和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藤碱、环孢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正常组:8只Wistar,为空白对照。建立SD-WistarOLT模型,分为4组,每组8只SD-Wistar OLT大鼠。对照组、CsA组、SIN组、亚剂量CsA+SIN组。检测血浆IL-2、IL-10含量,肝内TGF-β1表达,肾脏TGF-β1mRNA表达,肝脏内淋巴细胞的凋亡,肝脏的病理损害。结果:SIN+CsA组抑制IL-2及促进TGF-β表达弱于CsA组,促进IL-10分泌强于CsA组,同时促进了肝内淋巴细胞的凋亡,减轻了肝脏的病理损害。结论:SIN能够减轻肝脏移植后的肝脏损害;与CsA联合作用减少CsA的用量,防止肾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外周血(PB)中穿孔素(pedorin,P)和颗粒酶B(granryme B,OB)的表达水平,判断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n=16),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和SD大鼠;对照组(n=17),供受体均为SD大鼠,两组术后均未接受抗排斥治疗。于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采血,同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应用荧光定量RT-PCR(FQ-PCR)的方法,测定P及GB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同期的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实验组于移植后24hP及GBmRNA的表达上调,术后72h的表达明显增加(P〈0.001),术后3—5d达峰值,7—11d维持高水平,其变化早于病理改变;而对照组P及GBmRNA的表达及病理改变,在同期的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穿孔素与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术后呈现递增性,早于病理改变,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 法,检测了41 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的致敏淋巴细胞,以探讨致敏淋巴细胞与移植受者的早期排斥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排斥组(14 例) 受者术前致敏淋巴细胞OD 值平均为0 .56 ±0 .20 ,感染组(5 例)OD 值为0 .56 ±0 .23 ,肾功能稳定组(22 例)OD 值为0 .32 ±0 .05 。肾移植术后以上各组OD 值为0 .46 ±0 .19 、0 .46 ±0 .70 、0 .38 ±0 .08 。急性排斥期应用胸腺嘧啶(ATG) 治疗前后致敏淋巴细胞也有很大的变化。结果提示移植前检测和术后跟踪检测移植受者致敏淋巴细胞状态,有助于预测术后移植肾的早期排斥反应,对ATG 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