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验以提取的芥末油为芯材,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经乳化、均质和喷雾干燥将芥末油树脂制成微胶囊,研究表明包埋芥末油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阿拉伯胶∶麦芽糊精为2∶8,芯材∶壁材为1∶3,固形物含量为35%,均质压力26MPa、进料速度15 r/min、进出口风温度235℃/90℃,包埋率可达到93.1%.  相似文献   

2.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以无花果的乙醇提取物为芯材,用喷雾干燥法制取无花果微胶囊粉。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1:4,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1:1,固形物浓度为30%,乳化剂用量为0.3%,30 MPa均质2遍,进风温度为200℃,出风温度为81℃。生产出的微胶囊无花果粉色泽、溶解性好,水、表面油含量低,无甚粘壁现象,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大豆异黄酮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大豆异黄酮的工艺及技术。结果表明:制备大豆异黄酮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壁材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质量比1∶1混合、原料液固形物含量30%、芯材与壁材比例为2∶3;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均质压力40 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200℃、出风温度100℃。  相似文献   

4.
八角油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扩大八角油树脂在食品中的应用,采用喷雾干燥法研究了八角油树脂微胶囊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适宜的壁材组合为阿拉伯胶: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3:7,壁芯的质量比为l:6,胶液浓度为30%.在40℃、50MPa条件下均质2次.喷雾干燥参数:蠕动泵转速20r/min、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70℃时包埋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5.
喷雾干燥法制备黄酮苷元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构成复合型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黄酮苷元微胶囊.壁材组成为乳清蛋白:麦芽糊精为2:7(W:W),单甘酯浓度0.3%,海藻酸钠浓度0.3%.芯材黄酮苷元首先溶解于无水乙醇,最适宜的芯材添加量为芯壁比1:9(W:W).微胶囊化工艺参数为乳化均质压力40 MPa,时间20 min,喷雾干燥进风温度200℃,出风温度90℃.在最优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91%.黄酮苷元微胶囊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微胶囊化产品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微孔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免疫球蛋白为芯材,对免疫球蛋白胶囊化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微孔淀粉为1:1,免疫球蛋白含量10%,总固形物含量4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80℃。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免疫球蛋白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孔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免疫球蛋白为芯材,对免疫球蛋白胶囊化配方和工艺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微孔淀粉为1:1,免疫球蛋白含量10%,总固形物含量4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80℃。  相似文献   

8.
以菠萝粉为芯材,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菠萝粉中总胡萝卜素的包埋率和Vc保留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乳化、均质、喷雾干燥等工艺,制备菠萝粉微胶囊,探讨喷雾干燥法制备菠萝粉微胶囊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壁芯比8:50,壁材内部的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1:12,入料流量15mL/min,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89.01%。  相似文献   

9.
玉米色素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微孔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玉米色素为芯材,对玉米色素胶囊化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微孔淀粉1:1,色素含量10%,总固形物含量4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80℃。  相似文献   

10.
肉豆蔻油树脂的提取及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肉豆蔻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经浸渍和连续浸提所得的油树脂为芯材,以食用胶为壁材,制成肉豆蔻油树脂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获得肉豆蔻油树脂最佳提取条件和壁材最佳配比,还研究了包合工艺对包埋率的影响。实验表明:肉豆蔻油树脂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5%、料液比1∶1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5h,壁材最佳配比为麦芽糊精∶阿拉伯胶为2∶1、壁材溶液浓度20%、芯材载量30%,包合条件: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5℃。  相似文献   

11.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2.
大蒜精油和姜精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证明大蒜精油和姜油的抗氧化活性,力求为两种精油作为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以用超临界CO2萃取的大蒜油和姜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精炼大豆油为底物,采用史卡尔(Schaal)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大蒜精油和姜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将其与用量均为0.02%的TBHQ和维生素E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和姜精油对大豆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大蒜精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能力整体上要明显强于姜精油,并且0.02%大蒜精油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0.02%TBHQ和0.02%维生素E,然而实验中姜精油的抗氧化性能均不及0.02%TBHQ和0.02%维生素E。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两种精油添加于油脂中,都会对油脂的颜色和气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庞晓慧 《中国油脂》2021,46(1):32-37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相似文献   

14.
花生油中掺杂棉籽油、大豆油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以掺入这两种油的花生油为样品,通过伯利哀试验和气润色谱法测定不同掺入量的混浊温度和脂肪酸组成,从而对花生油的掺杂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5.
茶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详细地介绍了茶油和橄榄油的理化特性以及营养价值.茶油和橄榄油是以营养、保健、天然闻名于世界的两种植物油脂,其理化特性指标相似,脂肪酸组成也极为相近.  相似文献   

16.
双低菜籽营养调和油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双低菜籽油富含油酸,以双低菜籽油为主研制了两种适合不同人群的调和油,两种产品油酸含量接近50%,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80%以上,脂肪酸组成合理,n-6与n-3 PUFA比例为4.7:1和5.6:1.油品氧化稳定性良好,品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价格合适.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我国28种重要木本油料内含的油脂与脂肪酸、蛋白质与氨基酸、微量成分的组成、含量、特点与利用价值以及其油脂和饼粕产品的开发现状,既包括传统的木本油料如油茶籽、核桃、扁桃、花椒籽、椰子、杜仲籽、文冠果、翅果,也有新兴的木本油料如牡丹籽、茶叶籽、美藤果、盐肤木、光皮梾木等,旨在为木本油料油脂与饼粕产品的开发与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19.
海藻油、鱼油和DHA调和油在烹调过程中DHA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海藻油、鱼油及DHA调和油在烹调过程中DHA的损失情况,模拟烹调环境,对海藻油、鱼油和DHA调和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藻油、鱼油在加热条件下DHA损失较大;而将海藻油、鱼油添加到植物油中作为含量相对较低的DHA植物调和油时,在加热及烹调环境中DHA损失会大大降低,在一般家庭烹调炒菜条件下,DHA损失率在5%以内,保留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专一性脂肪酶Lipozyme TL IM,将樟树籽仁油、油茶籽油和全氢化棕榈油按4个质量比(2∶2∶4, 2∶2∶5, 2∶2∶6, 2∶2∶7)进行sn-1,3位随机酯交换制备起酥油基料油,以物理混合物(PB)为对照对酯交换反应后产品(IP)的脂肪酸组成及熔点、多晶形式、微观结构、甘油三酯(TAG)的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酯交换反应后仍有12.21%~16.91%的中链脂肪酸(MCFA)被保留;从DSC熔融曲线发现,相较于PB, IP只产生了一个响应值较弱的峰形,SFC曲线则表现一直陡峭下降的趋势,具有狭窄的塑性范围,是理想的高稳定起酥油基料油;微观结构上表现为更小(约20μm)球状晶体;IP中生成了新型的TAG种类(CPO, LaOP, LaPP, COS, CPS等)。总体而言,合成的起酥油基料油在能保证正常膳食长链脂肪酸(LCFA)摄入的同时,还能提供一定量MCFA的摄入,被人体快速吸收,具有一定的营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