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翼 《广东民政》2010,(6):61-61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相似文献   

2.
肖湘 《中国减灾》2013,(2X):18-19
<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节日总是越多越好,不管传统节日还是外国节日,混着一起过又有何妨?只是找个借口放松一下,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中增添一点儿趣味性而已。不过,迟早要成为社会中流砥柱、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年轻人,也必须意识到在拥抱节日和假期的同时,探寻传统节日源头、了解中华民俗的重要性。"端午节"就是一个承载了两千多年民族记忆和文化的传统节日,其中所包含的厚重历史和美好情感值得我们好好珍藏、细细品味。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诗人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等。在《燕京岁时记》里有"初五为五月单五,盖  相似文献   

3.
每当农历五月,正是榴花似火,红杏溢香的时节。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今年端午节为公历六月六日。端午节,本名端五节。我国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前“午”和“五”是通用的,故把五月也称做午月。端即开端、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又因有“五月五日曰端阳”的说法,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不一。据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推测,端午节原是古代位于我  相似文献   

4.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又至。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午日等。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如楚人崇屈原,吴人尊伍子胥,越人推越王勾践或孝女曹  相似文献   

5.
天下     
《人民公安》2007,(12):4-4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6月19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天津市民俗专家高成鸢指出,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叶和菖蒲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据高成鸢介绍,端午节,在  相似文献   

6.
正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赋诗词抒胸臆,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  相似文献   

7.
说五月五     
说五月五辛夷“五月里正端阳,采艾蒿插在房,屈原投汨罗江,吃粽子饮雄黄。”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商人),以五月初一日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端,“始”、“初”之意,“午”与...  相似文献   

8.
《今日海南》2016,(6):F0002-F0002
6月5日至8日,中国海南第十四届盈滨龙水节在澄迈举行。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期间举办的盈滨龙水节,已成为澄迈县挖掘历史民俗文化、激活旅游商贸、提升澄迈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9.
李耀华 《政策》2013,(10):71-73
<正>"五月五,过端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向以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秭归县屈原故里的这一端午习俗,传播了屈原之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历史厚重,节日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习俗特征显著,极具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2009年9月,由我省牵头,联合湖南江苏两省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10.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17):5-5
端午文化亟待弘扬 6月2日是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历史上形成了佩香囊、门户悬艾等十多种民俗。然而时至今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已被逐渐遗忘,文化味越来越淡,端午节几乎成为单纯的“粽子节”。民俗专家呼吁,端午节期间应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唤醒对端午文化的认知,并回归到屈原爱国、为民、向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与一些从国外舶来的“洋节”受到热情追捧相比.我们自身的传统节日却日趋遭人冷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与农耕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节日.在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其中的许多传统习俗已逐渐被人们摈弃。另一方面,在文化政策的制定方面,传统节日往往又被忽略。除春节之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没有被纳入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这些节日的重视。于是,清明节成了“扫墓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遭受冷落.实际上是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尽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保护.人们能够在“健在的节日”中体悟“情感高潮”.而不是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遥想当年。而重视传统节日这个精神载体,重续传统文化的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20)
正在我国,似乎所有传统节日都是美食节。元宵节是汤圆节,端午节是粽子节,清明节是青团节,中秋节也自然成了月饼节。然而,月饼实在称得上不同凡响:汤圆、粽子、青团均有南北"咸甜之争",而月饼的江湖则层次分明、百家争鸣。而这一番热闹之中,竟还真的藏着一大批极具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的"门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众多古代传统节日中,天穿节、观音会、碧霞元君庙会、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寒衣节等节日都是以女性为核心人物的节日,这类节日以其来源传说或礼仪习俗表现了对某一女性的礼拜和祈祝.在这类节日中,亦包涵了古代中国对女性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拥有共同的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包括年节(除夕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拥有这些文化传统,共同受到这些节日的哺育、熏染和精神陶冶。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2)
<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许多喜迎节日的习俗,如龙舟竞渡等庆祝活动;端午节,也是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在各地所有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而闻名海内外。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2017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12)
<正>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都将组织开展赛龙舟、裹米粽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海峡两岸今年更有结对的城市和社区进行端午文化交流,本期重点推荐大陆几处特邀台湾宾客参与的端午活动。闽台互动"对渡节"万人泼水庆端午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甚嚣尘上,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重续传统节日的文脉精华,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这标志着一场“民族节日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相信这份有很强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在热心民族民俗文化的国民参与下,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创新发展,发扬光大。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普遍偏低,有专家分析认为,可能与公众对它们的理解有关。传统节日往往都赶在平时的工作日,忙碌一整天后,过节就成了吃顿饭。如何使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遗产,本刊特邀民俗问题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萧放教授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姚老庚 《当代广西》2009,(19):54-55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