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使用编程语言设计UI的模式中,UI与数据的交互采用的是事件驱动的消息处理机制,数据与UI耦合度高,不利于UI的设计与软件的后期维护。基于WPF的UI设计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改进,在事件驱动的基础上引入了数据驱动的理念,让数据重归核心地位。MVVM是基于WPF技术的开发模式,它利用XMAL和Data Binding技术,使代码和UI得到很好的分离,既有益于UI设计者与程序员的合作,又增加了用户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标志策划已逐步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深层,并日益注重人机互动的情感体验,网络标志设计者也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索网络标志的深度和多维的世界。在实践中,设计网络标志可采取域名传播设计空间法、拟人化法、形态多元化法、动态法、系列法等来区分层次,并将融合人的五官和心理感受,把人类的视觉发挥到极限。  相似文献   

3.
设计活动是一种符号创造活动。椅子设计者通过造型手段将特定的社会关系“物化”在椅子上。设计者不仅对使用者的坐姿和坐乘感受进行设计,而且也对使用者的行为和社会角色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技术与科技的不断成熟,使得人际交互技术不断发展,而这一点也非常有利于UI设计技术的完善。本篇文章阐述了用户教师体验与视觉思维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视觉思维方式在用户交互UI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也探讨了探究UI设计中用户交互体验的视觉思维的理论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国民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尤其是在高校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去,进而体现中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展现设计者的艺术观念,提升艺术作品的内涵。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它可以更好地提升艺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它充分表现在中国古琴艺术的意韵实质上,它使自然与生命实现了统一,实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康鹏程 《亚太教育》2019,(11):78-78
通过多元文化课堂、亲近大自然、参与创意美术体验,充分调动孩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感受不同艺术的形成,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利用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对触觉的好奇心,使其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名画背后的故事,能够达到培养孩子审美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材料。本文认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和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挖掘审美教育的因子,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兴趣和热爱,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和认知价值,使审美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学美术新教材中日趋凸显,而平面设计教学则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性质,是包含着客观和主观情感体验的艺术再现,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情趣。本文试从平面设计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情感,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完整的艺术设计感觉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引导学生提高对作品感受和实践能力的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给出了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宓文倩 《家教世界》2012,(20):173-174
交互设计根植于服务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它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和纽带。以交互理念进行的设计创作,其中的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都以放射的形态出现,审美情感不仅是两极的,甚至是多极的。为更好实现设计师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和同构对话,设计师首先要具备情感的原始唤起能力,同时促使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而形成创作情绪,被内觉体验处理以后的情感还要经过某种外化机制才能成为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
沈正亭 《现代教学》2010,(11):56-56
文化的学习重在体验与感受。而体验与感受又常常是个体内隐的活动,教师所表达出的体验无法代表学生自身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语文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外部的平台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设计了民俗文化学习单,使学生通过探究对相关的文化传统有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教育软件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参与度,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软件人机界面设计,使设计出来的教育软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能够使学习者发生沉浸性学习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视线跟踪技术在网络课程原型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测试个案,探讨了如何利用视线跟踪技术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软件开发流程中阶段产品的可用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无学习者参与的教育软件设计是不完善的,虽然学习者不如设计者和开发者具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会从自身的需求、兴趣和使用感受出发提出一些设计者所注意不到的问题,这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更能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较之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视线跟踪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设计者和开发者理解使用者是如何在界面上搜寻他们要找的目标链接或信息的,借此更好地了解用户期望和感受,为界面设计提供质的和量的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江泳 《广西教育》2014,(29):123-124
正随着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审美的认识和感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创作的理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艺术与缺陷补偿"为主线,针对听障学生的特点,以心理需求、生活体验为核心,引导听障学生敢于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培养其审美个性、个性思维、创作个性,使他们热爱生活、自信自强,完善健全人格,从而发挥艺术教育的康复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王芳 《考试周刊》2011,(34):213-214
艺术设计蕴涵了艺术的格调,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科技等因素再现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中去,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在艺术采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可以将观察和体验好好地结合,使创造与想象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交互设计是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以用户体验为基础,是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动作实现。本文介绍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交互设计方法及产品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并以实例展示交互界面设计的创作应用体验。  相似文献   

16.
普适计算环境下远程教育情感交互的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适计算强调把计算机嵌入到环境中去,让人们关注的中心能从计算机回归到任务本身,这种理念对远程教育情感交互的实现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文章认为制约当前远程教育情感缺失的三大成因是技术主义思潮、师生分离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水平;而普适计算却能突破传统桌面计算的局限,使得远程教育在情感表达、情感传递和情感识别等的技术实现上有着无比的优势。文章在作者所构建的情感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普适计算支持的远程教育人机情感交互模型和人际情感交互模型。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幽远的意境被人吟唱流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独占一隅,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很显然,让学生学习、诵读古诗,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使他们在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呢?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博物馆APP以用户的情感和交互体验为根基,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和再芬黄梅戏剧院结合起来,用户通过APP感受和回味黄梅戏的韵味以及其中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实现博物馆与用户的交流,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认知度,提升大众对黄梅戏的欣赏水平,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对博物馆形象宣传推广、展览方式和信息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能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则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拨动人们美的心弦,激发出精神的火花,能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情感作为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了解怎么样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真正地喜欢音乐和理解音乐。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心体验音乐情感、陶冶情操,使他们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赵娣 《文教资料》2011,(30):162-16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政治教学上,就是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精神升华,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体验和感受的权利,适时进行熏陶、示范、启发.从而使学生独立地感受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培养出有人性、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