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特点是长于补脾胃而升发阳气,创“甘温除热”之说,对脾胃气虚之发热,有一定的作用。此法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与补充发展,已成为祖国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补中益气汤,为李氏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不少文献已反复论述,而清暑益气汤则为补中益气汤之变方,临床运用恰当,每收立竿见影之效,惟有关文献对此方的论述尚少,故不惴谫陋,略抒己见,并附治验,以供参考。一、构方意义和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李东垣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之一,“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土”是指脾胃,又由于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故而后世也常以“中”指代之,因此补中益气汤意即补脾胃益中气之汤方。 李东垣最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他认为,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是“元气”,而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则是脾胃,并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  相似文献   

3.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意创立的脾胃论学说的代表方之一。原方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后世医家对此方颇多发挥。牟重临老师是浙江省名中医,现将牟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调节二便经验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5.
1补中益气汤组方机理探讨 补中益气汤 .是目前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肌垂常用的有效方剂,也用于久利、久疟及脾胃虚弱等证。 李东垣感慨以往治疗脾胃虚弱证“终不能使人完复”,深入探讨《内经》、《难经》.明确“脾胃不足之源.乃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用升降浮沉之法随证治之,而“治肝、心、肺、肾余胜之病”.也要重视运用调理脾胃方药,才能获得满意效果。补中益气扬是调理脾胃第1方,《脾胃论》不但设立了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腹痛、胸胁病、头痛、身痛、便秘等病5种。又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二妙加神曲组成黄芪人参汤治厥证…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在老年虚证中的应用朱仁瑜(扬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25000)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老年虚证补中益气汤为我国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制,方见《脾胃论》,由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组成。为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而设,是调补脾胃,...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由李氏根据《内经》中"损者益之"之旨而制定,全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该方是李东垣研究脾胃学说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治劳倦内伤之法,也是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法、益气升阳法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方剂 ,但又不是仅为治疗脾胃病而设。因其组方严谨 ,药简效宏 ,后世医家随证加减 ,灵活应用 ,执简驭繁 ,治愈多种疾病。笔者宗补中益气汤组方之意 ,在妇科临床异病同治中变通应用 ,很有收效 ,兹择其要 ,谨举验案如下 :1.产后遗尿症杜某  相似文献   

9.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之《脾胃论》,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清阳下陷等诸证。其基本应用指征是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脉虚软无力等症。然不同的疾病,其病机相同,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即所谓"异病同治"。蒋开平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腰痛、耳鸣、咳嗽以及便秘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其中,"腰痛"一病需辨清虚实两端,实则寒湿、湿热、瘀血等;虚则脾、肾亏虚等,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其与病机结合,因而治疗效果较好。蒋开平教授抓住患者劳累后耳鸣加重,疲倦乏力、头晕的辨证要点,辨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补中益气汤也与病机相结合,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咳嗽患者,蒋开平教授认为其也是由虚劳所致,因而这一治疗方式也与病机相符。便秘主要是由脾气不升所致,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病机,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补中益气汤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以下简称本方)是《脾胃论》的杰出方剂之一,有调补脾胃,益气助阳之功,可疗劳倦内伤,阳虚外感等诸多病症,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现就1980年以  相似文献   

12.
蒋宪才 《广西医学》2007,29(7):1131-113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恒《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培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原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清阳下陷诸证.经后世医家验证,本方用途广泛,凡属气虚脾弱所治之病,皆可以用本方治疗.笔者临证加减运用该方,屡有效验,现举5案例如下,供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为治疗中气下陷之著名方剂,后世医家发挥颇多,临床上运用非常频繁。此方在月经病的治疗上亦有广泛的应用,兹将近年来补中益气汤在月经病上的临床运用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为治劳倦内伤之名方,后世众多医家因忌"闭门留寇",外感疾病很少应用本方。刘立昌教授极为推崇东垣思想,明晰东垣名方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及运用思路,并联系《内经》《伤寒论》之精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考薛立斋、张景岳、王旭高等名家对本方的发展运用,形成了治病首重正气的临床思路。认为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均有肺气、元气之虚,补中益气汤培土生金,见效最速。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拓宽治疗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痉咳(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相似文献   

15.
<正>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证的名方。后世以补中益气汤命名方剂约有20余首,可见于《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幼幼集成》、《喉科种福》等古籍中,大多由东垣方加减变化而成。所以,张景岳说:"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  相似文献   

16.
B 病毒唑:病毒唑引起过敏性皮炎(2):95 补中益气汤: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认识脾胃在精气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田昌益)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卷中,历代医家读东垣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而后人对补中益气汤方也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加减化裁使得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当代运用补中益气汤更是渗透到各科各病,现追溯求源,进行简要归类,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本方在临床运用甚广,脾胃之虚或中气下陷者,多可加减运用.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出血术后发热,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疗效较满意,现将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君 《河北医学》2002,8(4):289-292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在出现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时采用异病同治。结果:治疗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尿毒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顽固性自汗.顽固性慢性湿疹、冷性荨麻疹,心源性水肿皆取得可靠疗效。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方剂,一些慢性病中见该证,一些危重症,难治症在其发展中也可出现该证,是以补中益气汤亦可参与危难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李东垣"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刘敬霞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病重视调补脾胃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挥,治病不仅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健脾益气,温阳升清,亦不忘重视滋养脾胃之阴,以全面培补脾胃之"后天之本",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时还强调西医的辨病论治,重视参考、借鉴现代医学科研方法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西为中用,中西并用。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多种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