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头颈部面罩和胸部体罩固定在胸上段食管癌(EC)三维放疗计划系统(TPS)放疗应用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胸上段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时体位固定工具不同,将患者分为面罩组46例和体罩组82例,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并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进行干预,体位固定方法为面罩组以热塑头颈面罩固定,体罩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比较两组摆位误差、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剂量、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面罩组X轴、Y轴和Z轴摆位误差绝对值明显低于体罩组(P<0.05),面罩组射线均匀性指数明显低于体罩组,射线适形度指数明显高于体罩组(P<0.05),两组肿瘤靶区Dmax、Dmin和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罩组双肺V10、V20、V30以及脊髓Dmean均低于体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罩组和体罩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8.70%和54.88%,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及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间接收的101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放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调强放疗,n=49)和对照组(三维适形放疗,n=52).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计划靶区剂量和正常器官受量.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PTV50下的剂量参数D100、D95、V100、V95及CI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Dmax和Dmean低于对照组(P<0.05),在PTV60下的Dmax和Dmean低于对照组(P<0.05),C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脊髓Dmax、肺V10、V20、V3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的治疗剂量在计划靶区分布更为均匀,能有效保护正常组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放射治疗时甲状腺受照射剂量及放疗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患者162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正常组)和试验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组),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时甲状腺受照射V30、V40、V50的体积、组织所受平均照射剂量(Dmean);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12、24个月血清中TSH、TT3、TT4、TPOA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时,甲状腺组织受到射线照射剂量体积范围:V30=74.06%~100%、V40=46.93%~63.00%、V50=24.54%~39.86%、Dmean=3 135.95~5 170.49 cGy;受照后两组患者TSH水平均升高(F=127.142、F=117.218,P<0.01),12、24个月试验组TSH升高较对照组明显(t=7.336、t=6....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Halcyon加速器比较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弧、3弧、4弧和5弧的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20例,均为女性;年龄32~69岁,中位年龄51岁;肿瘤分期均为T3~T4、N1;位置为非内象限。基于Halcyon加速器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2弧、3弧、4弧和5弧4组VMAT计划。比较4组计划的计划靶区体积(PTV)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指标、跳数(MU)、出束时间和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 4弧组和5弧组VMAT计划在PTV的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D98、D50、D2和Dmean上均优于2弧组和3弧组,而5弧组仅在PTV的D2稍低于4弧组[(5 311.9±30.74) cGy vs (5 332.5±31.13) cGy。P<0.05]。危及器官,4弧组和5弧组左肺(患侧肺)V5、V20、V30、V40和Dmea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局晚期直肠癌患者短程放疗联合序贯化疗过程中临床及物理因素对急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4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接受短程放疗联合序贯化疗的局晚期直肠癌患者45例。应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临床因素(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临床分期、放疗技术)及物理因素(盆骨性结构及其子区域V5、V10、V15、V20、V25、Dmean、Dmax)对急性骨髓抑制的影响,使用岭回归法排除物理参数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界定阈值。结果:全组≥2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0%(1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全骨盆V10、腰骶骨V10、V25均对≥2级急性骨髓抑制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腰骶骨V10是≥2级急性骨髓抑制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阈值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清骨钙素(OC)、总I型前胶原N端前肽(TP1NP)、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2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DKD 41例(DKD组),无DKD 8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OC、TP1NP、25(OH)D3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合并DKD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DKD患者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差异。结果 DKD组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OC、TP1NP、25(OH)D3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合并DKD均有较高诊断价值(P<0.05),且3项联合诊断价值更高(P<0.05)。绝经后女性DKD患者中,UAC...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一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预测食管癌调强放疗的三维剂量分布。方法:取100例中上段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为研究对象,以患者计划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图像以及适形射束信息作为输入数据,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的三维剂量分布作为输出数据,通过搭建的3D U-Res-Net混合网络进行训练并得到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测试集进行三维剂量预测。采用平均预测偏差-δ、平均绝对误差(MAE)、戴斯相似性系数(DSC)和豪斯多夫距离(HD95)评价预测结果的精确性。结果:测试集的平均预测偏差为-0.23%~0.78%,MAE为1.67%~3.07%,两组计划等剂量面DSC均值大于0.91,尤其30 Gy以下的DSC达到0.95以上,平均HD95为0.51~0.73 cm。预测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均在临床允许的范围之内且相对剂量偏差小于2%,除靶区D2、脊髓Dmax、全肺V30差异有统计意义外(P<0.05),其余剂量学参数差别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计划设计中,铱源驻留步长选择对计划评估及剂量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安徽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15例宫颈癌患者,均接受Fletcher型施源器植入的铱源高剂量率CT引导下近距离治疗。按照驻留步长大小分别为每位患者制定4组计划(Plan1 mm、Plan3 mm、Plan5 mm和Plan7 mm),对比治疗时长,靶区D100、D90和V100和危及器官D2 cc、SF系数等参数。模拟计算施源器发生脚向3 mm移位时剂量分布,分析施源器移位对不同驻留步长近距离治疗计划剂量学的参数影响。结果:不同驻留步长治疗计划的高危靶区(HRCTV)剂量学参数差异不明显(P>0.05),而Plan1 mm、Plan3 mm的中危靶区(IRCTV)的D100、D90、V100和治疗时长均大于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CEA、SCC和CYFRA21-1水平,并与65例健康者(对照组)作对比。结果放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CEA、SCC和CYFRA21-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观察组各肿瘤标志物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5),虽在数值上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变化呈下降趋势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上升趋势组(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水平变化可作为临床诊断食管癌的重要指标,同时有助于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目的:对比胸中下段食管癌螺旋断层放疗和适形调强放疗心脏的剂量分布,分析螺旋断层放疗前后的心肌酶谱,评估螺旋断层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筛选37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为每位患者制定适形调强放疗和螺旋断层放疗计划,比较两种放疗方式的计划靶区(PTV)、心脏的剂量学参数。同时在螺旋断层放疗前一周及一周后进行心肌酶谱检查,并对放疗心肌酶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断层放疗的PTV与心脏最大剂量,心脏V20、V30、V40、V50、V60均明显低于适形调强放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放疗方式的PTV适形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V均匀性指数、TOMO前后心肌酶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断层放疗在靶区剂量分布优于适形调强放疗的条件下,能显著降低心脏的最大剂量,并且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不明显,对心脏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固定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两种方案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剂量学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 方法:采用IMRT与TOMO两种技术,处方剂量计划靶区(PTV):DT 54 Gy/30 F,肿瘤靶区(PGTV):DT 66 Gy/30 F,主要比较两种方案的靶区剂量学差异。 结果:TOMO组的PTV最大剂量(D2)、中位剂量(D50)以及均匀性指数均低于IMRT组,最小剂量(D98)、适形度指数明显高于IMRT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PGTV除D98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均与PTV保持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射治疗TOMO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适形度明显优于IMRT计划,危及器官各评级指标显示前者亦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对心肺的影响。方法: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按照不同放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调强放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放疗。比较两组近期,放疗前后心肌酶肌钙蛋白和肺功能变化,以及患肺和心脏受照剂量变化。结果:两组近期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放疗后肌钙蛋白水平较放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放疗后肌钙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射血分数较放疗前降低,而LADs和LVDd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放疗后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而LADs和LVD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肺脏指数V9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侧肺脏指数V105和V11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指数V30、V40和V5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疗效相当,而调强放疗对心脏和肺脏影响小,可减轻心脏和肺脏的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对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确诊为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62 Gy调强放疗联合PC同步化疗,观察组调整放疗剂量为50 Gy。记录患者临床一般资料。K-M分析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 [χ2]检验比较生存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缓解率无显著差异(75.00% vs79.17%, P>0.05);观察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和放射性肺炎等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降低调强放疗剂量能够减轻患者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期,联合同步化疗能够发挥良好的临床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MRT)联合腔内后装放疗对宫颈癌靶区、正常组织及肿瘤血管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四野盒式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观察组采用IMRT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糖链抗原153(CA153)],靶区及正常器官受量,肿瘤血管形成指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血管生成素-2(Ang-2)、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不良反应发生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治疗后6个月、1年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V、PTV、CTV处方剂量覆盖体积、达100%处方剂量的体积(V100)、达90%处方剂量的体积(V9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肠、直肠、膀胱、股骨头、骨髓中V30、V45、平均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骨头、骨髓中V10、V2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及1个月CEA、SCCA、CA153、CD31、VEGF、Ang-2、HIF-1α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位PFS长于对照组,1年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MRT联合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宫颈癌能提高靶区内放疗剂量,减少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促进病灶消退,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延长中位PFS,提高1年总生存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不能手术宫颈癌患者的一种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体外延伸野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IIB~IVA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同步放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体外延伸野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5次/周,共8周,随访3年,比较总有效率和毒性反应,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3% vs 73.3%, P<0.05)。两组毒性反应发生率和III~IV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显著延长,生存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延伸野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方案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92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放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四野盒式治疗,观察组给予调强放疗,比较两组远期临床疗效,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差异及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年内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48%、95.74%,略高于对照组的88.88%、9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计划靶区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和靶区适形度指数高于对照组,计划靶区体积最小剂量、靶区均匀性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腹痛/腹泻、尿频/尿痛、皮肤损伤、下肢水肿、晚期直肠反应、晚期膀胱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强放疗在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具有显著优势,可降低术后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联合体外调强放疗(IMRT)、顺铂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97例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5例患者采用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联合IMRT、顺铂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二维腔内后装放疗联合IMRT、顺铂治疗(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危及器官放射损伤程度、患者3年预后结局差异。结果:经过联合放化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18% vs 88.10%, P<0.05)。放疗过程中,观察组小肠、膀胱、直肠接受放疗的平均受照射剂量、2.0 cm3受照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两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3年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联合IMRT、顺铂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效果优于二维腔内后装放疗联合IMRT、顺铂治疗,对危及器官的放射性损伤程度更低,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对晚期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D4+/CD8+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0例确诊的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调强放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复发、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1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8+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与对照组的27.78%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1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1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1年无病生存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