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任继学教授在《伏邪探微》中提出的“邪毒深伏、肝络被害”理论,探讨“毒伏肝络”学说与酒精性肝损伤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毒伏肝络”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中医药的合理干预有助于阻断肝络的损伤,达到缓解疾病进程及治疗疾病的目的。调肝解毒通络方具有调肝健脾、解毒通络的功效,可减轻肝络的损伤程度。因此,结合中医理论研究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运用调肝解毒通络方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将为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损伤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为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中医认识本病从“毒损”理论角度切入,正虚邪盛,痰、瘀、湿、浊蕴结不解而成毒,损伤脉管,致使结构和组织功能失常。朴春丽教授根据“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以正虚毒损为态,痰瘀湿浊、糖脂之毒、动脉粥样硬化为靶,补虚、解毒、通络,开创解毒通络开痹方,态靶同调,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态靶理论”是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现代中医临床辨治新策略,将传统中医的辨证与现代医学的疾病认识相结合,将中医的宏观调态与现代医学的微观打靶相结合,针对疾病、症状、临床指标选取靶方靶药,建立整体观和精准化相融合的中西医整合新模式。导师倪海雯基于癌毒病机及态靶理论指导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疗,认为该病以肾虚癌毒为核心病机,夹杂“痰、热、瘀、虚”,多因复合;以补肾解毒、宣痹通络为治则,贯穿始终,创立验方宣痹消瘤方作为疾病之“靶方”;辨析“痰、热、瘀、虚”之夹杂病机,分别投以化痰、清热、消瘀、补虚以调态;针对骨痛、肾损等并发症分别施以对症之靶药;针对高黏滞血症、单克隆球蛋白增高结合施以标靶药物。探索“癌毒-态靶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创新模式契合多发性骨髓瘤新药时代的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4.
观察解毒通络调肝方对肝脏JNK传导途径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ZDF大鼠,饲养12周后48只成模,随机分组为模型组12只、二甲双胍组9只、解毒通络调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各9只,ZL大鼠10只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与空白组以蒸馏水,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2周。定期对大鼠进行糖耐量实验,24周末切除肝脏,用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解毒通络调肝方高、中、低计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各时点OGT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毒通络调肝方高剂量与低剂量组比较,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通络调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稳态葡萄糖输注率均较模型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毒通络调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JNK及p-JNK表达量均较模型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解毒通络调肝方改善治疗糖尿病可能的机制之一是抑制了JNK信号通路,降低了JNK磷酸化水平;糖毒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通过炎症激活JNK信号通路,增强JNK活性导致肝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5.
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肝内炎症发病机制与中医学毒损肝络致消渴病病机理论的相关性,阐明解毒通络调肝法可作为抑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肝内炎症发病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毒损肝络论治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是毒损肝络,并探讨其现代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是肝内炎症。提示解毒通络调肝法可通过抑制肝内炎症,而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总结朴春丽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朴春丽教授从肝论治消渴病,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医"毒邪理论"提出"毒损肝络"致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肝失疏泄,毒损肝络.糖尿病初期以实证为主,多处于"郁""热"阶段,多以木郁土壅,肝胃郁热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多采用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创制解毒...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精准分层、靶向治疗是淋巴瘤新药时代主要治疗模式;耐药复发、并发症、不良反应管理是真实世界的主要挑战;减毒增效是中西整合的优势和目标。癌毒病机学说是周仲瑛国医大师倡导的肿瘤辨治体系;“态靶理论”是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现代中医辨治新模式,即“以病为参,以态为基,以症为靶,以因为先,以果为据”。通过中医辨证“宏观调态”,借助现代医学“微观打靶”,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中西整合。导师倪海雯教授以癌毒病机理论指导淋巴瘤临床实践,结合态靶理论的核心理念,创新提出“癌毒-态靶”结合的淋巴瘤中西整合临床辨治新模式,紧扣“正虚癌毒”的核心病机,以“消癌解毒方”作为核心靶方,扶正抗癌,贯穿全程;癌毒易损正,把握正邪交争,邪正消长的规律,区分不同阶段;癌毒多夹杂,多因复合,辨析“痰、热、瘀、虚”之夹杂,谨守病机,分别投以化痰、清热、化瘀、益气、养阴以调偏态;针对淋巴瘤常见症状施以对症靶药,结合分子机制进展,针对关键靶点投以相应“标靶”药以精准打靶。构建新药时代“癌毒-态靶”辨治模式,“态靶同调,病证结合”,优化中西整合淋巴瘤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代谢记忆”会对大血管造成持续损害。氧化应激反应是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共同机制,也是“代谢记忆”持续损伤大血管的发病基础,抗氧化治疗可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医认为“伏毒”致病具有隐匿、缠绵、痼结的特点。结合络病证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系统,以脉络学说、伏毒理论为指导,总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变化是“伏邪潜藏-糖脂痰瘀内生-蓄积成毒-毒损脉络-脉搏坚”,核心病机是“伏毒损络”,基本病理改变是“脉搏坚”,病理产物及致病关键是糖毒、脂毒、痰毒、瘀毒。基于此运用活血通络、豁痰清络、流气畅络、解毒顺络等法选方遣药,可通过抑制活性氧生成,影响氧化酶系活力,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调控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糖尿病大血管损伤,延缓疾病进展,在指导临床和研究有重要意义,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析曾普华教授基于"癌毒致虚"理论,治疗胰腺癌的辨治思路及临床用药特色。基于"癌毒致虚"理论及临床经验,曾师认为胰腺癌以"肝郁脾虚、毒瘀互结"为主,常兼夹湿热内蕴、水湿内停、胃失和降、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证,当以"疏肝健脾、解毒化瘀"为基本治法,配合清热利湿、利水消肿、降逆和胃、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曾师认为胰腺癌早期治疗以疏肝健脾、解毒化瘀为主;中期以扶正培本、解毒化瘀为主;晚期以扶正培本为主,解毒化瘀为辅。基于"癌毒致虚"理论及临床经验,肝脾并治,多脏调燮,特色用药,在临床上已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胃轻瘫(DGP)归属于“痞满”“胃胀”“呕吐”等多个疾病的范畴,本文以“气化论”为指导,总结“气机失调”为糖尿病胃轻瘫的总病机。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以“调畅气机”为着力点,虽然中医药防治DGP优势颇多,但仍有若干问题需要关注:①临床实验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缺乏辨证性,大多数为以方测证; ②多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理论研究文献报道相对不足; ③研究多以西医为着力点进行,对发展中医药意义不大。故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应在“调畅气机”理论的指导下,并用健脾、疏肝、温肾、活血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发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作用,本文对调畅气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糖尿病肾脏病核心病机,重点阐释糖尿病肾脏病"络脉瘀阻""毒损肾络""微型癥瘕""风邪伏络"等创新性理论,综览当代医家有关糖尿病肾脏病辨证方法及其规范化治疗方案研究成果,展示中医药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优势.同时,针对糖尿病肾脏病病机理论与辨证规范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重视古今文献与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重视...  相似文献   

14.
探讨“柔肝缓急”法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辨治思维以及具体的临床运用。本病属于中医学上的“淋证”范畴,近年来有医家从肝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采用了“镇肝息风”“疏肝健脾”“调肝理血”等治法。本文则认为此病病程长久,易反复发作可能与肝阴、肝血亏虚、湿热瘀滞有关。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上以柔肝缓急为要,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酸甘化阴,柔肝缓急以息风、止痛、宁神、育阴利水,临床上加减辨证辅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柔肝缓急”法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虚血亏的痉挛性疾病及各种疼痛等,异病同治,运用此法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亦有奇效。现从病因病机入手,剖析其内涵以及临床具体应用,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郭兆安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病机是微型癥积阻滞肾络,治疗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积极筛查,早期发现;注重分期论治,综合干预,早期重视“调”与“截”,中期重视“补”与“通”,晚期重视“祛”与“控”;善用益气通络类药物,自拟益气通络饮,疗效显著。同时重视临床与科研一体,积极探索中医药疗效机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依据“肝肾-经筋”理论,探讨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分期综合治疗。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以《内经》藏象、经筋理论为指导,根据“治未病”、“杂合以治”为依据,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分期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早期以局部经筋痛变为主,中后期除经筋病变外,尚有脏腑病变尤其以肝、肾为主。辨证治疗在分期的基础上,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早期以外治推拿、针灸等方法为主,中后期当辨证论治内服汤药综合配合外治两种方法。通过分期综合治疗,提高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浅述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本文通过整理蔡老为中医妇科初学者的讲课内容,对其运用“精血”理论阐述妇科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突出精血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认为精血的盈亏与肾肝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妇女疾病从调补肝脾肾及调理气血冲任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抑郁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围,中医治疗抑郁证多立论于心、肝、脾、肾四脏其中“疏肝解郁”是主流治疗原则,而经验总结得来的“温阳开郁”治疗原则临床亦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比较2种治法的异同发现2种治法的争论源于指导理论不同,温阳开郁法涵盖疏肝解郁法中调畅气机的重要内涵,并包含温补肾阳、肝阳、脾阳即“调整阴阳”的关键思想,是中医治疗郁证的关键临床经验,并有待从经典理论中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温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卫气营血理论、伏邪理论、三焦辨证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单纯的瘀血痰浊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的理论,从一个动态的、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探讨银屑病性关节发病机制及其辨治.银屑病性关节炎主要表现有皮损和关节症状,根据其皮损的性质可以从卫气营血辨证以了解病位指导治疗.其病机...  相似文献   

20.
刘宁  向丽萍  田毅  康建娅  阙华发 《陕西中医》2022,(8):1082-1085,1090
本文先从脾与胰关系溯源,得出脾、胰在中医范畴内统一关系的论点; 再根据脾、胰主消化吸收的现代生理特点,推演出其二者在中医藏象学共同的太阴脾土属性,进一步从“消渴”“脾瘅”病机方面阐述了太阴脾土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随后通过梳理 “瘀”与太阴肺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瘀”的病理机制,分析了糖尿病高危足以及中医足痿的临床特点,指出中医“足痿”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危足的高度相关一致性,最后立足于“治痿独取阳明”以及“阳明太阴相表里”的经论,剖析了“足痿”与藏象太阴脾、肺之间的病因病机。本文初步从藏象学太阴视角对糖尿病高危足进行探讨,为临床从太阴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