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光眼为多发性眼底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眼底图像来源广,质量参差不齐,且视盘区域具有多尺度性特征,融合上下文信息有利于准确分割多尺度视盘边界。以U-Net为基础,结合上下文信息和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视盘分割模型,包括:(1)使用实例-批处理归一化(IBN)模块与注意力机制改进主干网络ResNet34,提升分割模型的泛化性和图像通道特征的提取能力;(2)提出一种多层次上下文信息提取(MCE)模块处理主干网络输出的特征,融合上下文信息增强分割模型对视盘边缘特征的提取能力;(3)使用Transformer机制替换U-Net中的跳跃连接和上采样,进一步提高视盘多尺度特征和图像通道特征的提取能力。将改进的分割模型与U-Net、U-Net++、DeeplabV3+、FCN和PSPNet分割模型进行视盘分割精度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割模型具有更好的分割效果,Dice、MIoU、MPA和FPS指标分别为98.18%、96.45%、98.11%和17.56 Img/s。该研究成果可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全脊柱X光图像(包含脊柱、骶骨及髂骨)分割是目前脊椎疾病智能诊断中首要关键的环节。针对U-Net语义分割算法在全脊柱X光图像多区域分割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双通道语义分割算法DAU-Net,通过空间通道与语义通道分别学习空间信息特征与图像语义特征,并在解码器端对两类特征进行融合,获取脊柱X光图像中更精准的分割边界。在空间通道中,使用空洞卷积及残差模块扩大视野域并保留更多远端特征信息。此外,将自注意力机制引入语义通道,并设计不同的自注意力编码与自注意力解码模块构建全局关联信息,实现对多个目标骨骼区域语义分割。实验结果表明,DAU-Net能够有效提高脊柱X光图像上的分割精度,相比U-Net、ResU-Net、Attention U-Net、U-Net++,Dice系数分别提高4.00%、1.90%、4.60%、1.19%。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深度学习分割算法参数数量多和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种注意力机制的轻量级模型MAUNet用于皮肤病变分割。该模型在UNet网络基础上融合深度可分离卷积和门控注意力机制模块,用于提取全局和局部特征信息;融入外部注意力机制模块来增强样本间的联系;利用空间和通道注意力模块分别提取通道和空间特征。以ISIC2017皮肤病公开数据集作为数据源,改进的UNet模型实现特征提取与分类。与基线模型UNet相比,平均交并比和Dice相似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18%和1.28%,同时参数量和计算复杂度仅为基线模型的2.1%和0.58%。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参数数量平衡性、计算复杂度和分割检测性能上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脑胶质瘤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割准确率,解决人工分割中肉眼分辨边界困难、目标占比小和操作流程繁琐等问题,提出一种端到端的像素级分割算法。针对数据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多监督机制的混合损失函数用以提升预测区域与目标区域的交并比,同时训练网络向预测正确目标个数的方向收敛;其次,在网络中逐层加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模块,使得网络能在空间、通道层面重点学习数据特征,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率;最后,通过采用混合训练的方式,只需一个网络模型就能直接分割出细胞核、细胞质区域,缩减训练流程。实验结果表明,此分割算法对比U-Net网络在召回率、精确率以及Dice系数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在细胞核分割方面,分别达到92.20%、86.56%、88.27%;在细胞质分割方面,分别达到89.33%、85.31%、86.33%。  相似文献   

5.
皮肤病灶图像分割可作为医学相关类疾病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针对皮肤病灶区域结构复杂和尺度信息参差错落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U型稠密特征融合的皮肤病灶分割方法。编码器利用稠密网络结构和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充分提取特征与融合,由稠密空间注意力模块与深度可分离卷积解码深层特征,防止病灶区域周围噪声干扰,同时引入融合压缩注意力模块进一步提高分割性能,通过二值交叉熵与Jaccard系数结合的损失函数优化。在ISBI 2016皮肤病灶数据集进行仿真评估,Jaccard相似度和Dice系数分别达到86.87%和92.98%,有助于提高皮肤病灶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6.
李雪    周金治    莫春梅    余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1,(6):704-712
目的:将肺部颜色特征与纹理特征融合形成一种更有效的特征,并利用改进的U-Net深度学习网络结构对肺部CT影像进行图像分割以准确提取肺实质区域。方法:使用的CT影像数据来源于LIDC-IDRI数据库,首先通过色彩空间转换、高阶邻域统计的方法分别提取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然后采用加权平均直方图融合两类特征,最后将特征输入改进后的U-Net模型,进行1 000次CT扫描测试,以达到完整的肺实质输出。结果:该方法最终的骰子系数、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3%、96%和97%。结论:本方法较单一特征分割方法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有效提高肺实质的分割精度,可为后续的肺部疾病自动诊断提供可靠基础,减少临床诊断的成本并节省医生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7.
莫春梅    周金治    李雪    余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1,(5):571-577
针对现有肝脏图像分割方法存在分割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U-Net的肝脏分割方法。该方法对U-Net结构做出以下改进,即引入改进的残差模块、重新设计跳跃连接,然后采用混合损失函数,从而提高特征信息的利用率,减少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语义差异,缓解类不平衡的问题并且加快网络收敛。在CodaLab组织提供的公共数据集LITS(Liver Tumor Segmentation)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达到的Dice相似系数值、敏感度、交并比分别为93.69%、94.87%和87.49%。相比于U-Net和Attention U-Net等分割方法,该方法分割出的肝脏区域结果更加准确,取得了更好的分割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结肠息肉图像分割时空间归纳偏差和全局上下文信息的有效表示缺失,导致边缘细节信息丢失和病变区域误分割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Transformer和跨级相位感知的结肠息肉分割方法。该方法一是从变换的全局特征角度出发,运用分层Transformer编码器逐层提取病变区域的语义信息和空间细节;二是通过相位感知融合模块(PAFM)捕获各阶段跨层次交互信息,有效聚合多尺度上下文信息;三是设计位置导向功能模块(POF)有效整合全局与局部特征信息,填补语义空白,抑制背景噪声;四是利用残差轴反向注意力模块(RA-IA)来提升网络对边缘像素点的识别能力。在公共数据集CVC-ClinicDB、Kvasir、CVC-ColonDB和EITS上进行实验测试,其Dice相似性系数分别为94.04%、92.04%、80.78%和76.80%,平均交并比分别为89.31%、86.81%、73.55%和69.10%。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分割结肠息肉图像,为结直肠息肉的诊断提供了新窗口。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U-Net算法在分割眼底图像时无法分割末梢微小血管和无法处理噪声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视网膜血管分割算法。首先,在U-Net算法中引入通道强化残差网络,用以优化U-Net架构,使得网络识别更多视网膜微血管。其次,引入空间注意力网络来排除噪声,更好地突出血管。最后,在损失函数的计算中,使用动态权重代替U-Net算法的固定权重,迫使神经网络能够学习一个稳健的特征映射。将改进的算法在DRIVE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分割算法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大幅提高。比原U-Net算法准确性和敏感性分别提高了2.12%和7.51%,比DCU-Net准确性和敏感性分别提高了1.20%和2.55%。  相似文献   

10.
CT成像已成为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最重要的步骤之一。针对手动分割患者胸部CT图像中毛玻璃混浊区域繁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注意力循环残差U型网络模型来实现COVID-19患者肺部CT图像的自动分割,辅助医生诊断。在U-Ne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循环残差模块和自注意力机制来加强对特征信息的抓取从而提升分割精度。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分割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的Dice系数、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85.36%、76.64%和76.25%,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良好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分割问题中感染区域具有高变异性以及病灶与背景对比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反向注意力的COVID-19感染分割网络。首先,利用残差网络作为主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并使用全局上下文聚合策略对不同层次特征进行融合得到粗略的分割结果;其次,在网络瓶颈处添加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利用空洞卷积与多核池化增强网络分割不同尺度病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种级联结构的反向注意力模块,利用互补区域的细节特征增强背景与目标的对比度。本文方法在COVID-19 CT分割测试集上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达到0.714、0.700和0.958,误检和漏检区域明显减少,细小病灶的分割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肝脏图像分割上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U-Net网络模型为基础的分割算法。将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引入到U-Net网络的跳跃连接中,在编码器部分使用空洞卷积,采用混合损失函数从而提高分割精度。在LITS数据集上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进行肝脏分割与传统U-Net方法相比Dice系数提升3.3%,平均交并比提升了2.4%,平均像素准确率提升了3.66%。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图像分割方法抗噪性弱、容易漏检的问题,提出基于U-Net模型的T细胞斑点分割算法。通过中值滤波器平滑消除噪声,灰度化处理降低背景干扰,采用Adam算法优化损失函数,能有效提高分割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区域生长的传统分割方法对比,U-Net方法在少量斑点和较多斑点两种情况下F1分别提升9%和6%,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ive i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even semiautomatic and two fully automatic segmentation methods on [18F]FDG PET/CT lymphoma images and evaluate their influence on tumor quantification. All lymphoma lesions identified in 65 whole-body [18F]FDG PET/CT staging images were segmented by two experienced observers using manual and semiautomatic methods. Semiautomatic segmentation using absolute and relative thresholds, k-means and Bayesian clustering, and a self-adaptive configuration (SAC) of k-means and Bayesian was applied. Three state-of-the-art deep learning–based segmentations methods using a 3D U-Net architecture were also applied. One was semiautomatic and two were fully automatic, of which one is publicly available. Dice coefficient (DC) measured segmentation overlap, considering manual segmentation the ground truth. Lymphoma les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31 features.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assessed features agreement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ation methods. Nine hundred twenty [18F]FDG-avid lesions were identified. The SAC Bayesian method achieved the highest median intra-observer DC (0.87). Inter-observers’ DC was higher for SAC Bayesian than manual segmentation (0.94 vs 0.84, p < 0.001). Semiautomatic deep learning–based median DC was promising (0.83 (Obs1), 0.79 (Obs2)). Threshold-based methods and publicly available 3D U-Net gave poorer results (0.56 ≤ DC ≤ 0.68). Maximum, mean, and peak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metabolic tumor volume, and total lesion glycolysis showed excellent agreement (ICC ≥ 0.92) between manual and SAC Bayesian segmentation methods. The SAC Bayesian classifier is more reproducible and produces similar lesion features compared to manual segmentation, giving the best concordant results of all other methods. Deep learning–based segmentation can achieve overall good segmentation results but failed in few patients impacting patients’ clinical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