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彭杰  韩路  王海珍  张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60-11462
[目的]了解塔里木盆地灰叶胡杨种群的数量及动态。[方法]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绘编灰叶胡杨种群结构图;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灰叶胡杨种群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及亏损率曲线,分析灰叶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趋势。[结果]塔里木盆地灰叶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双曲线型,幼苗数及成年个体数都较丰富,1龄向2龄过渡时死亡率较高,达71.9%,致使2龄级个体偏少,4龄以后各龄级比例协调。灰叶胡杨种群存活数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幼龄与老龄的生命期望较低。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亏损率曲线均有2个高峰期,与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环境恶化有关。[结论]灰叶胡杨种群呈增长型,死亡率高峰出现在1~2龄级和6龄级附近。幼苗到中龄级个体的不足是胡杨种群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九宫山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种群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了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种群生存函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Ⅰ龄级存活植株占总存活植株的45.64%,Ⅱ~Ⅳ龄级占28.20%,Ⅴ~Ⅵ龄级占13.33%,Ⅶ~Ⅻ龄级占12.82%;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Ⅰ最高,为62.92%,除V_(Ⅳ)和V_Ⅴ2个龄级间波动外,V_(pi)=45.96%,V_(pi′)=3.83%0。(2)种群存活曲线:N_x=8.448 e~(-0.09x),R~2=0.956,符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说明种群在生活史各个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死亡率。(3)生存率函数S(i)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F_((i))呈单调上升,两者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前5个龄级高于后期,F_((i))到Ⅵ龄级达0.881。死亡密度函数f_((ti))随龄级逐渐下降,到Ⅷ龄级后稳定在0.003。危险率函数λ_((ti))出现Ⅴ、Ⅶ、Ⅺ龄级的3个峰值,均为0.250,龄级结构和动态分析的趋势一致。(4)对Ⅱ、Ⅳ、Ⅵ、Ⅷ龄级动态预测表明,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呈增加-下降-平稳变化,种群趋于老龄化。总之,九宫山红椿种群受特定环境影响,改善了红椿林下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条件,光照环境筛和竞争成为中间龄级植株的抑制条件,因此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趋于老龄化。在管理上应针对不同阶段种群生长发育特征,采取适当措施,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五大连池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结构特征,揭示蒙古栎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及动态,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趋势。  结果  4座火山蒙古栎种群均低龄数量不足,以Ⅴ~Ⅶ龄级成熟树个体为主,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 Ⅱ型;生存分析表明:4个种群具有前期逐渐减少、中期趋于稳定的特点,但危险率加剧上升,种群在Ⅵ龄级之后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东焦德布山、小孤山和南格拉球山蒙古栎种群忽略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大于0,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考虑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等于或趋近于0,种群表现为稳定型,而尾山蒙古栎种群Vpi和V'pi都小于0,种群表现为衰退型,且4个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时间序列预测表明:4个种群在未来2、4、6个龄级后个体数量均有减少趋势。  结论  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当前均为稳定型,但小树阶段有限的环境资源导致个体数量下降趋势显著,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形成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随着种群发展有向衰退转化的趋势。图5表5参4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藏墨脱近自然分布的小果紫薇种群展开样地调查,编制小果紫薇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小果紫薇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以及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同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种群动态量化方法进行预测,以揭示近自然分布的小果紫薇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小果紫薇种群属于增长型,整个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值Vpi与V'pi(考虑外界干扰时)均大于零,但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说明小果紫薇各龄级有相近的死亡率;死亡率和损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龄级时间后小树、中树和大树个体数量都将得到增多。小果紫薇种群若能维持现有生境,并适当进行轻微的人为干扰,将具有较好的自我更新能力,有利于维持种群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灰叶胡杨种群生存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灰叶胡杨种群的调查资料,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灰叶胡杨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及存活曲线,分析灰叶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趋势。结果显示,灰叶胡杨年龄结构基本上呈正金字塔型,表明其种群呈增长型;灰叶胡杨种群数量随龄级增大而下降,生命期望在幼龄与老龄较低,1龄向2龄级过渡时死亡率最高;种群的存活曲线整体上趋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亏损度曲线均有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2、6~7、8~9龄阶段。野外灰叶胡杨幼龄死亡率高可能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环境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滇东北黄杉种群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存分析和静态生命表研究方法,在滇东北调查了12个样地(20 m×20 m),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种群数量动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目前均处于中、幼林阶段,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但增长性和稳定性存在差异.死亡率曲线均呈现2个峰值,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格局亦存在差异.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1~5龄级曲线较陡,死亡率较高;5龄级以后存活曲线相对平缓,死亡率较低.生存函数曲线反映了黄杉种群具有幼苗、幼树阶段死亡率高,中树阶段死亡率渐低,至大树阶段趋于稳定的特点.大量的人为砍伐是目前黄杉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严厉禁止.  相似文献   

7.
闽北檫树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然檫树种群的调查资料,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生存曲线、死亡率曲线、致死力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檫树种群存活曲线整体上趋于Deevy-Ⅱ型,种群死亡率呈现后期高于前期,在第10龄级呈现一微小凸峰.  相似文献   

8.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时间代替空间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查湾自然保护区枫香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径级结构分布图、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枫香种群幼苗个体较少,幼树和中树个体较多,老树个体少而稳定.与Deevey存活曲线对照,枫香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早期死亡率较低,后期死亡率较高,死亡率高峰出现在Ⅸ龄级.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枫香种群呈现出前期薄弱,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内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种群的动态变化,以保护区内建设的1 hm2的固定样地中的红海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区域的红海榄种群径级结构为不规则的金字塔型,Ⅰ~Ⅲ龄级的个体数量之和占种群个体总数的48.84%,Ⅳ龄级后植株个体数量降低趋势明显。(2)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反映出该区域的红海榄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但种群较为不稳定,外界干扰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不显著。(3)红海榄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类型。(4)红海榄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生存分析反映出该区域的红海榄种群的在低龄级的阶段种群的动态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发展到高龄级阶段种群的动态变化相对平稳。(5)红海榄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分析也反映出,红海榄种群当前虽然低龄级的个体数量较多,但未来几个龄级时间后,能发育到较高龄级的个体相对较少,未来的种群将以中高龄级的个体为主体。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海榄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其种群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低龄级阶段种群动态变化较为激烈,中、高龄级阶相对较为平稳。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定森林保护策略和促进次生林的演替,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南京紫金山红柴枝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南京紫金山天然次生红柴枝种群进行样方调查,建立种群生命表和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描绘红柴枝种群的结构特征,并采用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和时间序列模型定量分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红柴枝种群属于增长型,在外部干扰时,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为1.64%,表明该种群趋于稳定型;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死亡率较相似,具有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时间序列预测,在未来的2、4、6、8、10、12各个龄级后,红柴枝老龄个体逐渐增多。适度的人工辅助及生境的保护是保持红柴枝种群自然更新和种群恢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赵阳    杨萌萌    刘锦乾    杨永红    陈学龙    黄旭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4):37-44
紫果云杉为我国特有树种,以冶力关林区的紫果云杉天然种群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运用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动态,并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本区域紫果云杉的生存现状,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紫果云杉幼苗占种群个体总数的21.05%,Ⅱ龄级时,个体数量迅速减少,幼苗死亡率达到80.40%,出现瓶颈现象,种群结构近似于纺锤型。总体来看,紫果云杉种群幼苗数量优势不明显,种群更接近于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未来2、4、6、8个龄级后,种群个体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性低,增长潜力小,并对外界干扰较敏感;竞争、自疏作用造成幼苗、幼树存活率偏低是影响紫果云杉种群自然更新关键因素,幼苗的分布状况也影响着种群的发展。散生的种群在自身比例较低的混交林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种群增长。因此,须采取人工措施使种群形成规模,促进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2.
沙冬青是亚洲荒漠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由于分布范围狭小、人为调查困难、资源分布不清,加上人类活动的破坏,其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快速、准确识别其生长状况、种群动态对进一步研究沙冬青种群分布及生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不同龄级沙冬青反射光谱,利用马氏距离法对其原始光谱、一二阶微分谱特征差异波段选取分析;将冠层原始及其微分光谱与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通过其相关性的大小理解沙冬青的生长状况与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龄级沙冬青原始光谱曲线趋势较接近,符合植被光谱特征的规律性,幼龄沙冬青反射率差异较明显;不同龄级微分光谱曲线基本一致,幼龄峰值起伏变化显著,极大峰值位于719 nm处,主要受幼龄沙冬青长势的影响;2)通过分析得出马氏距离法对不同龄级沙冬青光谱差异显著波段的选择具有显著性,且所选择波段均为光谱特征波段;3)冠层光谱与叶绿素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龄级与叶绿素的敏感波长均为<740 nm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说明可见光波段属于沙冬青叶绿素光谱反应的敏感波;与原始光谱相比,经过导数处理的微分光谱与叶片叶绿素的相关性更高,且相关性大的波段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黎母山片区内28 a和15 a加勒比松群落、20 a和26 a马占相思群落、16 a和21 a橡胶群落、10 a和3 a桉树群落、20 a次生林群落进行调查,通过树种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林地森林植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乔木层树种种类最多的是次生林群落40个种,20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层树种共29个,21 a橡胶和3 a桉树群落未调查到乔木;灌木种类最多为20 a马占相思群落,共5个种,草本种类最多为3 a桉树群落,共7个种。2)次生林优势种为贡甲和青梅,重要值分别为17.87%和14.76%;28 a加勒比松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鸭脚木38.94%,15 a加勒比松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中平树37.99%,20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细齿叶柃18.80%,26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八角枫30.86%,16 a橡胶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白楸31.63%,10 a桉树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细基丸45.74%;森林群落内灌木树种与草本种类比较少。3)黎母山不同外来树种与次生林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林龄云南松的根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苯胺蓝染色-显微镜观察法探究云南松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的关系;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根际土壤AMF孢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苯胺蓝压片中未观察到丛枝菌根的特有结构,认为云南松根系与AMF不存在共生关系。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7属25种AMF,包括无梗囊霉属6种、近明球囊霉属1种、多样孢囊霉属2种、巨孢囊霉属3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11种、根孢囊霉属1种,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是云南松根际土壤AMF优势属;云南松林分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存在差异,Shannon-Weiner指数、孢子密度和种的丰度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根际土壤AMF孢子密度、种数和优势种:幼龄林15.15个·g-1、9种、瑞氏无梗囊霉、微白巨孢囊霉、长孢球囊霉,中龄林38.13个·g-1、22种、瑞氏无梗囊霉、珠状巨孢囊霉、疣壁球囊霉,成熟林14.19个·g-1、7种...  相似文献   

15.
李得禄    王飞    韩福贵    李菁菁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110-115
为研究和探讨干旱荒漠区常见药用经济植物罗布麻和大花白麻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特征,以罗布麻和大花白麻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长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低温和高温均会显著抑制种子萌发,罗布麻种子发芽率较高的范围为10℃~35℃,发芽率在82.5%~95.83%;大花白麻种子发芽率温度范围为10℃~40℃,发芽率在88.33%~94.17%。2)罗布麻和大花白麻发芽指数出现最大值的温度不一致,罗布麻在20℃出现最大值,发芽指数为54.20,大花白麻在35℃出现最大值,发芽指数为66.13。3)低温和高温均会影响罗布麻和大花白麻种子萌发进程,温度在10℃和40℃时罗布麻发芽进程缓慢,最终发芽率仅为80.83%和62.5%,而大花白麻仅在40℃发芽进程缓慢,最终发芽率也高达88.33%。表明在低温和高温对罗布麻种子发芽进程影响比大花白麻大。4)罗布麻和大花白麻胚芽和胚根长度出现最大值的温度均为30℃,长度分别为0.73 cm和0.69 cm、0.54 cm和0.61 cm。低温和高温使罗布麻和大花白麻胚芽胚根均显著降低,对幼苗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罗布麻的胚根胚芽长度大于大花白麻。综合分析大花白麻和罗布麻各项发芽指标,表明罗布麻和大花白麻适宜的种子发芽温度范围分别为15℃~35℃、10℃~35℃,大花白麻种子对温度的耐受性强于罗布麻。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大小级代替年龄结构对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动态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程中,马尾松Pinus masonniana种群的密度逐渐降低,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在3个群落中密度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甜槠Castanopsis eyrei种群仅出现在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在针阔混交林中甜槠种群密度较大,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常绿阔叶林中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分布格局随演替进程而变化,衰退型种群多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而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多为集群分布.表2参10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分解网袋法对沿海沙地9年生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分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和木麻黄凋落叶6-8月分解速率最快,但残留率差异不显著(p>0.05)。用Olson衰减指数模型推算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厚荚相思为1.10 a和4.73 a,木麻黄为1.14 a和4.93 a。2种凋落叶N、P和Ca元素在分解末期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初始质量分数,C、K和Mg均低于初始质量分数。凋落叶分解速率与C、Mg初始质量分数、C/N和C/P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P初始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K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a初始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滨海沙地2种凋落叶各营养元素在分解末期均表现出释放特征,厚荚相思凋落叶养分总释放率K>Mg>C>Ca>N>P,木麻黄则为Mg>K>C>Ca>N>P。厚荚相思凋落叶N、P质量分数高,养分净释放相对较多,可以作为改造沿海沙地木麻黄纯林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滇南中蜂的周年状况及气候的相关性,探明各压力因素间与蜜蜂群势的联系,为滇南中蜂保种提供依据,于2018年1—12月每隔15 d用测子框测定90群蜜蜂群势,并以气候仪观察气象变化,分析蜜蜂的幼虫数、蛹数、工蜂量与蜜粉存储量的相关性,并探讨危及蜜蜂健康的各类潜在因素。结果表明:蜂群在冬、春季增殖激烈,全年中群势呈波澜起伏状;全年气候表现为冬春季降雨量少,温度波动较大,夏秋季节炎热湿润;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是构成蜂群变化的最主要的成分(a=0.977);蜂群内部蜜粉存储量与工蜂量(r=0.580)及卵/幼虫量(r=0.386)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r=-0.248)呈显著的负相关。在周年变化中,滇南中蜂群势受蜂群外部因素和蜂群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具有季节性,内部因素由蜂群管理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19.
以槭属树种杈叶槭、多齿长尾槭、太白深灰槭、鞑靼槭和五裂槭为材料,比较分析5个树种的木材微观结构和亲缘关系,为近缘树种的木材鉴别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树种均为小管孔的散孔材,轴向薄壁组织较少。木材微观特征在树种间差异较大。首次发现五裂槭的木射线组织为异形射线组织,包括异形单列、异形Ⅰ型、异形Ⅱ型、异形Ⅲ型,直立射线细胞有榴莲型瓦状细胞和栅状直立细胞2类。多齿长尾槭、杈叶槭、太白深灰槭和鞑靼槭为同形射线组织,偶有直立射线细胞。由木射线组织类型,较易将五裂槭与多齿长尾槭、杈叶槭、太白深灰槭和鞑靼槭区分开。五裂槭的轴向薄壁细胞中可见结晶体且导管密度较小,抗性较强,材质较好。5个槭属植物的木材解剖结构均表现为较原始的特征,其中五裂槭和鞑靼槭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经聚类分析,多齿长尾槭、杈叶槭与太白深灰槭先聚为一类,再分别和五裂槭、鞑靼槭相聚;鞑靼槭和其他4个树种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结果支持5树种现有的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进行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分别对4年生挪威槭、北美枫香和美国红栌3种彩叶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和胞间CO2浓度(C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红栌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均较挪威槭和北美枫香的低。3种彩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通过对所测数据分析,得出了3种彩叶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的日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其他因子间的关系,3种彩叶植物光合速率受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共同作用。该研究为彩叶树种的引种及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