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第四段气藏属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埋深超过5000 m,已探明地质储量超过5900×108 m3.受到多期岩溶作用的影响,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储层流体渗流规律复杂,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拟稳态流动,因此测试成本高,难于大规模长时间开展正规产能测试工作.而气井产能评价对于制定单井...  相似文献   

2.
为解析川中磨溪地区灯四段碳酸盐岩裂缝特征及发育机理,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地球物理方法,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岩石力学实验及埋藏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磨溪地区灯四段发育张性缝、剪切缝及压溶缝,以张性缝发育为主,剪切缝及压溶缝规模较小;裂缝发育包括NW、NE、近WE和近NS向4个优势方位;裂缝充填程度高,充填物主要为白云石、泥质、沥青质、方解石和少量石英。灯四段裂缝形成于3期构造运动,第1期裂缝形成于灯桐湾运动Ⅱ幕(522.0~508.0 Ma),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和欧亚板块向东碰撞的影响,主要发育NW、NS及近WE向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6.6~146.3 ℃;第2期裂缝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425.0~420.0 Ma),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冲撞作用的影响,主要发育NE向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8.0~176.0 ℃;第3期裂缝形成于燕山—喜山运动时期(75.2~75.0 Ma),受龙门山冲断褶皱的影响,主要产生微细剪切缝,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7.0~208.0 ℃。研究成果为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早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冀中坳陷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裂缝是影响该类储层油气富集和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产数据资料和勘探成果,探讨了天然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对油气产量分布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冀中坳陷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溶蚀裂缝和风化裂缝等4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是该区天然裂缝的主要类型,走向多为NNE—SSW向,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多未充填,开度小于30μm,裂缝线密度介于1.6~3.0条/m,主要为3期形成,不同期次之间相互切割限制;(2)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和层厚等3个因素控制——白云岩比石灰岩天然裂缝更发育,泥岩裂缝发育程度较差,断层附近和断层上盘天然裂缝更发育,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关系密切,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加,层控构造裂缝密度呈幂函数递减;(3)在不同凹陷、不同构造带以及同一构造带的不同构造部位,天然裂缝的非均质性极强,油气产量差异较大。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该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是我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岩原生型气田,目的层震旦系—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埋深4500~6000m,气藏形成经历了多旋回复杂构造运动。该气田主力产层自上而下为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龙王庙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受古隆起背景上的古、今构造叠加控制,多套储层叠置连片大面积发育,含气面积超出现今构造圈闭面积,形成了高石梯-磨溪-龙女寺龙王庙组气藏群;灯影组灯二段气藏为底水构造气藏,上部含气,下部普遍含水,含气范围受现今构造圈闭控制,磨溪区块、高石梯区块各自具有相对统一的气水界面;灯影组灯四段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地层圈闭气藏,在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区块范围内总体含气。古裂陷、古丘滩体、古隆起、古圈闭和保存条件的时空配置是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其中,古裂陷控制了生烃中心与源-储成藏组合,并形成了侧向封堵条件;古丘滩体控制了岩溶储层规模发育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古隆起控制了大型古油藏的形成,其继承性发育对油气形成起到了有效保存;古圈闭控制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群。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是我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岩原生型气田,目的层震旦系—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埋深4 500~6 000 m,气藏形成经历了多旋回复杂构造运动。该气田主力产层自上而下为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龙王庙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受古隆起背景上的古、今构造叠加控制,多套储层叠置连片大面积发育,含气面积超出现今构造圈闭面积,形成了高石梯-磨溪-龙女寺龙王庙组气藏群;灯影组灯二段气藏为底水构造气藏,上部含气,下部普遍含水,含气范围受现今构造圈闭控制,磨溪区块、高石梯区块各自具有相对统一的气水界面;灯影组灯四段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地层圈闭气藏,在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区块范围内总体含气。古裂陷、古丘滩体、古隆起、古圈闭和保存条件的时空配置是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其中,古裂陷控制了生烃中心与源-储成藏组合,并形成了侧向封堵条件;古丘滩体控制了岩溶储层规模发育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古隆起控制了大型古油藏的形成,其继承性发育对油气形成起到了有效保存;古圈闭控制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群。  相似文献   

6.
川中古隆起灯影组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展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区深层最古老的震旦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宏观、微观特征观察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的深入研究,表明灯影组储层为"丘滩相+岩溶"复合成因类型,储层发育受丘滩相的控制,岩溶叠加改造扩溶或新增孔隙(洞)是现今储集空间的主体。同时提出桐湾期灯影组岩溶为早成岩期层控(受丘滩相约束)型风化壳岩溶,川中古隆起区丘滩相与区域性岩溶作用的大面积叠合是灯影组储层大规模连片发育的关键。受丘滩相发育程度和岩溶改造强度差异的影响,古隆起区不同区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差异,高石梯构造-磨溪构造西侧南北向带状区为储层发育"甜点"区。灯影组储层预测的关键在于丘滩体的有效识别和岩溶地貌的精细刻画,寻找与磨溪-高石梯类似的丘滩体和岩溶残丘-岩溶陡坡叠合区。  相似文献   

7.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顶面及相邻层系自震旦纪至今一直处于隆起高部位,并发育独立统一的巨型圈闭构造,其发育时期、地质结构、演化历史等构造特征明显有别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控制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表现为:古隆起西侧紧邻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中心,且自身也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控制了震旦系灯四段、灯二段和寒武系龙王庙组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展布;发育3套储盖组合,为震旦系—寒武系大规模古油藏原位裂解形成特大型气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灯四段气藏为受风化壳古地貌控制的大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气藏,丘、滩相主要发育于台缘带,地震预测储层大面积连片发育。但是近期部署在磨溪区块台缘带的几口探井相继失利,为寻找其失利原因,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重点刻画灯四段沉积相相变,分析相变对后期风化壳岩溶及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受桐湾Ⅰ幕形成的剥蚀面影响,台缘带内存在丘滩体与滩间海沉积的相变;(2)在相对隆起区域灯四段丘滩体继承性发育;在相对低洼区域,灯四段以填平补齐沉积为主,主要为滩间海沉积微相,不利于丘滩体发育。结论认为:沉积微相变化控制了研究区台缘带岩溶储层展布,在滩间海沉积微相区域,岩性致密,裂缝欠发育,不利于后期岩溶改造(岩溶储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在丘滩体发育区域的相对隆起部位,裂缝发育,有利于后期风化壳岩溶的形成,同时岩性主要为富藻白云岩,有利于表生岩溶溶蚀孔洞保存(岩溶储层厚度介于25~50 m)。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埋藏较深,溶洞和裂缝发育,开发中会出现明显的应力敏感问题。文中应用TC-180型气藏超高压多功能驱替系统对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岩心进行储层条件下的应力敏感实验,使用定围压变内压实验方法精确模拟实际气藏开发,得到应力敏感变化规律;基于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分析了应力敏感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的压力公式,定量分析了应力敏感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生产措施;运用渗透率时变方法模拟了高石梯-磨溪区块应力敏感对开发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储层岩心应力敏感程度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石英体积分数越低,黏土矿物体积分数越高,碳酸盐岩的应力敏感性就越强。高压压汞实验结果表明:当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孔隙半径分布在16~40 nm时,应力敏感性强;当大孔分布频率较高时,应力敏感性弱。数值模拟过程中,模型考虑应力敏感时,气藏稳产年限降低,气藏整个开发周期的采出程度降低5百分点。该研究对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气藏产能评价以及生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完钻井资料,结合高分辨率法、层拉平法、残厚法和印模法的优点,采用双界面法对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包括岩溶低地、岩溶斜坡和岩溶台地3种一级古地貌单元以及陡坡、缓坡、台坡、台面、洼地、沟谷和残丘7种二级古地貌单元。灯四段岩溶古地貌表现为"两沟三区、北缓南陡"的特征,同时高石梯地区发育台坡、台面和残丘3种古地貌单元,磨溪地区主体发育缓坡和台面,台地内部发育台面、洼地和残丘。台坡、台面和斜坡微地貌单元岩溶发育程度好,优质储层发育,完钻井效果较好,高石梯和磨溪地区差异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古地貌对高产井控制作用明显,下一步需要精细刻画沟谷分布,论证断层及古沟槽对古地貌分布的控制作用、分区建立古地貌划分标准,评价台地内部优势微地貌单元分布,支撑建产有利区筛选和目标开发井位优化,从而为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气藏快速建产和长期稳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灯二段)气藏开发资源潜力大,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十四五”全面上产500亿的重要上产领域。灯二段储层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局部发育高孔渗段。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溶洞、溶孔、裂缝等类型,储层下部发育底水,具统一气水界面(-5 150 m)。针对此类低孔低渗碳酸盐岩气藏,需以深度酸压改造来提高单井产量,但灯二段储层存在高角度裂缝局部发育、段间应力差较小、改造段距离气水界面近等改造难点,酸压裂缝高度难以控制从而极易沟通下部水层,导致改造后产水而影响气井产能。为探究酸压裂缝高度控制方法,建立了酸压裂缝拟三维扩展模型,考虑裂缝高度延伸过程中纵向压降对缝高扩展的影响,开展了酸压裂缝高度的地质与工程影响因素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段间应力差和酸压排量为酸压裂缝高度延伸的主控因素,且应力差对裂缝高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储隔层厚度及工作液黏度。根据模型结果,明确了酸压裂缝高度主控因素,构建了不同储层特征的控裂缝高度酸压技术对策,优化了控裂缝高度酸压设计参数,在有效控制酸压裂缝高度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单井产量,避免改造后见水,为底水气藏深度酸压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是含油气盆地储层构造裂缝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的类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位置、地层深度、岩层厚度、沉积微相、储层岩性、储层岩石组分和砂、泥岩互层结构对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以直立和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主要包括NNW-SSE向、NW-SE向、NNE-SSW向和近EW向共4组走向。边界断层控制区构造裂缝线密度最高,以密集网状缝为主;其次为次级断层控制区、鞍部控制区;背斜高点与次级断层叠合控制区、背斜高点控制区和背斜翼部控制区相对较低。构造裂缝有效性分析表明,背斜高点以及背斜高点与次级断层叠合控制区的构造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要高于翼部、鞍部和断层附近地层。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构造裂缝线密度逐渐增大,而长度、开度和孔隙度逐渐下降;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大,构造裂缝的线密度下降,长度和开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或减小,但平均孔隙度基本不变,表明对于同一地区不同厚度的岩层,其弹性应变能的释放率大致相当。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的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和长度较高,但开度较小,而泥质细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相对较低但长度和开度较高,泥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高但长度和开度较低,整体发育程度远低于砂岩构造裂缝,并且构造裂缝倾角通常低于砂岩构造裂缝倾角。脆性砂岩中钙质组分含量较高或含有一定量的泥质组分时,有利于构造裂缝的发育;对于克深2气田,当砂、泥岩厚度比值约为6.5时,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高尚堡深层低渗透断块油藏油气资源丰富,储层实施压裂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构成的缝网系统控制着油藏的渗流。开展缝网系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于油藏压裂方案制定和开发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分析了高尚堡深层低渗透断块油藏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和地应力的发育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缝网系统的分布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裂缝较为发育,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是其主要类型。裂缝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末期两期构造作用下形成。发育有NEE-SWW向、NW-SE向和近EW向3组裂缝,其中以NEE-SWW向裂缝最为发育。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75°~85°E,受现今地应力影响,NEE-SWW向天然裂缝开度大,是油藏渗流的优势方位。人工裂缝近似为垂直缝,延伸的优势方位为N80°~90°E,平均缝长136 m,平均缝高17.4 m。高尚堡深层断块油藏缝网系统的分布模式受控于人工裂缝与地应力和天然裂缝的耦合关系,缝网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天然裂缝、地应力和断层。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气藏以丘滩复合体沉积和表生岩溶作用为主控因素,具有多因素叠加成因,依据现有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对灯影组四段进行储层表征存在一定局限。基于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配套CT扫描和薄片鉴定,利用储渗空间的搭配关系可将高石梯区块内灯影组四段的岩溶储层划分为孔隙型、孔隙-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3类。其中,裂缝-孔洞型和孔隙-溶洞型储层具有物性好、开采动用较容易、试采效果好的特点,为灯影组四段的优质储层类型。在单井储层类型精细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常规地震剖面的储层预测技术、"蚂蚁体"追踪技术,结合典型井的试井曲线、生产曲线和无阻流量等动态资料,建立高石梯区块灯影组四段气井产能划分方案,可将气井产能模式分为3类(Ⅰ、Ⅱ和Ⅲ类)。其中,Ⅰ类井产能模式和Ⅱ类井产能模式的优质储层占比高,其地震剖面上显示灯影组四段上亚段呈宽波谷,"蚂蚁体"属性显示缝洞体较发育,具有较好的试采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川中德阳—安岳古裂陷槽东侧磨溪—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已建成以台缘带为主、台地内为辅的大规模天然气生产基地,而同期德阳—安岳古裂陷槽内灯影组遭受更强烈岩溶作用,灯影组残丘型储层发育,且距离寒武系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更近,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潜力。结合前期勘探认识,精细研究了川中德阳—安岳古裂陷槽灯影组残丘型储层特征、形成过程和成藏条件。结果表明:①古裂陷槽内灯二段遭受强烈的表生溶蚀和河流深切侵蚀作用,形成多个大规模的残丘型储层;②古裂陷槽内灯二段残丘型储层溶蚀孔洞、裂缝均广泛发育,储集类型多样,储层厚度大,同一残丘内各类储层纵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异大,非均质性强;③古裂陷槽分布面积达6×104 km2,灯影组残丘型储层宽度大于40 km,长度大于150 km,储层发育,上部受筇竹寺组和麦地坪组烃源岩遮挡、侧向受滩间洼地致密层封堵,近优质烃源岩天然气优先充注,生储盖组合良好,在古裂陷槽内具备形成多个大型的残丘型潜山天然气藏的地质条件,是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分为网状缝、立缝、高角度缝、斜缝、低角度缝和平缝,以低角度缝和斜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场构造带中东部地区的须二段中、上亚段,走向主要为NE-SW向、NW-SE向和EW向,以EW向晚期构造裂缝最发育,并与区内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基于裂缝参数与产能参数交会分析,明确不同类型裂缝对产能的贡献度,认为新场须二段气藏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裂缝(立缝、高角度缝和斜缝)。区内有效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变形、岩石粒度、岩石成分和岩层厚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的距离是须二段天然构造裂缝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次是构造变形及构造组合样式。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上盘200 m范围内的褶皱发育区可作为新场地区今后裂缝预测、评价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埋深普遍大于4 500 m,储层物性差,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影响深层致密砂岩的油气富集分布和产能。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薄片和实验资料,对侏罗系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控制因素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储层以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其次是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裂缝的方位主要有NNE-SSW向、NNW-SSE向、NEE-SWW向和NW-SE向,但中段NNW-SSE向裂缝不发育,且由东向西,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逐渐降低。构造裂缝的形成和分布受应力场、构造、岩性、层厚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裂缝的渗流能力则与流体活动、异常高压和现今地应力分布等因素相关。研究区裂缝的有效性较好,有效裂缝比例占85%以上。高压渗流实验结果显示围压增加,裂缝渗透率呈负指数递减。当有效围压小于15 MPa(埋深>1 000 m)时,裂缝渗透率随围压的变化快;超过该围压(深度),裂缝渗透率递减缓慢;至最大实验轴压115 MPa(埋深>8 000 m),围压为65 MPa时,裂缝的渗透率仍有22.5×10-3 μm2。表明即使在深层,天然裂缝仍然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是改善深层致密储层储渗性能和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野外露头区裂缝调查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柴窝堡背斜低孔隙低渗透性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与产状、裂缝的性质、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背斜储层主要发育有4组构造裂缝,分别为NW向(310º~330º)、近EW向(270º~280º)和NE向(40º~60º)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º±10º)和NWW向(280º±10º)的1组共轭剪切裂缝。其中以NW向和近EW向裂缝为主,这些裂缝中又以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构造应力、褶皱、断层、岩相(岩性)及岩层厚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的天然裂缝有可能显著增加钻完井过程的井壁失稳和钻井液漏失风险,并且关于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微观特征对超深层碳酸盐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尚需系统深入研究。为了给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防塌防漏和酸压工艺技术改进提供实验依据,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开展了三轴力学实验,结合CT扫描重构、裂缝充填物分析、裂缝面扫描成像和摩擦系数测试等成果,从裂缝产状、充填物和摩擦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坳陷雷口坡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多被高纯度方解石充填,岩石具有泊松比低、力学强度低且离散性强的特点;(2)雷口坡组岩样普遍发生高角度天然裂缝剪切破坏,破裂面倾角介于46°~80°,天然裂缝轮廓平整,裂缝面微凸体欠发育且坡度小,方解石充填物硬度低且胶结程度弱;(3)裂缝产状、充填物和摩擦学特征导致岩石抗剪切破坏能力弱、抗压强度整体偏低,裂缝面摩擦系数小是导致其抗剪切破坏能力弱的关键原因;(4)水基钻井液对方解石充填层的良好润湿性导致岩石强度进一步降低,且裂缝主控特征更为显著。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井壁失稳控制和酸压设计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基础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反转构造盆地裂缝特征——以松辽盆地大庆三肇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莉  岳乐平  杨亚娟  王秀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6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23卷4期-361-363.页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伸展构造期主要形成一组近NS向的拉张破裂裂缝和两组斜交共轭剪裂缝。反转构造期主要形成NE,NW向两组共轭剪裂缝和一组近EW向的横张裂缝。盆地东部生长断层的活动到青山口组末期才基本结束。由于生长断层活动期间泉头组三段、四段尤其是青山组的沉积物基本处于塑性状态,因此构造裂缝不发育。伸展期形成的裂缝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岩作用,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有效程度低。进入反转构造期后,盆地内储层已经成岩,在挤压作用下形成了构造裂缝。因此,三肇地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是在反转构造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