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研究了硅含量对中碳合金耐磨钢组织、力学性能以及耐冲击磨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基体中主要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合金钢的冲击磨蚀失重率随着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合金元素硅的加入提高了合金钢的硬度,虽然Si含量达到2.3%时材料冲击韧度有一定的降低,但仍达到46 J·cm~(-2)。因此,随硅含量增加,材料硬度的提高,同时保持较高的韧性,磨料难以被压入材料内部,能有效减少材料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镍、钼含量对低碳高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洛氏硬度计,研究了镍、钼含量对低碳高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碳高合金试验钢中镍、钼含量的变化(1.0%~0.8%Ni,0.7%~0.5%Mo),其均匀化退火后的组织发生变化,而淬火 回火后均为板条马氏体组织.随镍含量的降低,硬度和冲击韧性降低;随钼含量的降低,硬度变化不大,冲击韧性有所提高;降低镍、钼含量,耐腐蚀性能稍有下降,但仍处在尚耐蚀级别.含镍0.8%,钼0.5%的低碳高合金钢达到了矿山衬板的性能要求,从成本考虑更经济.  相似文献   

3.
《铸造技术》2016,(9):1845-1848
以Si、Mn合金钢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含碳量对中碳低合金钢分级等温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贝氏体、马氏体含量与实验钢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含碳量,实验钢中下贝氏体含量下降,马氏体含量增加,实验钢硬度增加,冲击韧度降低;在中碳低合金钢中降低下贝氏体含量或增加马氏体含量可以提高材料硬度,但会引起其冲击韧度的下降。当碳含量在0.48%~0.50%时(下贝氏体含量为30%~40%、马氏体含量为40%~50%),贝/马复相组织强韧性匹配较好,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光学金相显微镜、衍射仪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锰含量对衬板用低碳高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锰含量由2.0%增加到3,0%时,合金的退火态组织由上贝氏体+屈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淬火回火后均为单相板条马氏体组织。随锰含量的增加,硬度稍有增大,冲击韧度下降,均匀耐腐蚀性有所降低。含锰量为2%的低碳高合金钢达到了矿山用衬板的使用要求,从成本考虑,是更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陈鹏飞  范淑敏  扈立  侯强  于潜 《钢管》2023,(3):17-21
研究了Cr含量为3%~9%的耐蚀管材的理化性能特点,包括合金元素含量对奥氏体化温度、冷却相变点及室温显微组织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Cr含量不超过5%时室温组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两种组织的比例取决于冷却速度;Cr含量大于7%时,常规冷却速度条件下均可获得马氏体组织。研究了回火处理后含铬耐蚀管材的显微硬度与原始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氏体含量较高的组织表现出更大的硬度波动。该试验结果可用于耐蚀管线管、套管产品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及材料性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研发了一种高铝1000 MPa级的冷轧热镀锌双相钢,从化学成分、热镀锌退火工艺以及显微组织和性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的Ac1、Ac3、Ms分别为757、950、410℃,经过热镀锌退火后,实验钢的室温组织为典型的马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马氏体精细结构为板条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含量增加,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保持在12%以上。  相似文献   

7.
20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20钢以不同的前处理状态,在亚温区淬火后,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双相钢的组织形态及马氏体相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对力学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马氏体体积百分比增加,σ_b、σ_(0.2)、屈强比等值增加,塑性指标6%降低。此外,前处理状态不同,双相钢的组织形态也不同,前处理为淬火态的双相组织中,马氏体呈细散小岛状,形成类似纤维状的组织,屈强比最小,延伸率最大,最适于做成型性材料。  相似文献   

8.
周钒  李宁  朱昌谦  周强  林昆 《热加工工艺》2008,37(10):62-64
研究了固溶温度对1Cr17NilSi2Mn1高强度高导磁双相不锈钢淬火回火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淬火 620℃回火处理之前,先经950~1150℃固溶处理后,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同溶温度升高逐渐升高,1050℃时达到最大值(872 MPa、725 MPa),同溶温度进一步升高,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呈下降趋势;硬度随固溶温度升高先下降后升高,950℃固溶时硬度最低(93 HRB),在1100℃达最大(99 HRB).微观组织分析发现,随固溶温度的升高,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在1100℃时马氏体含量最多,相界面最清晰,固溶温度过高时,马氏体含量逐渐下降.分析表明,1050℃固溶,马氏体含量多,且力学性能良好,是该合金的理想固溶温度.  相似文献   

9.
技术讲座     
《金属世界》2007,(6):69-69
<正>何谓双相钢,热轧双相钢组织控制特点是什么?双相钢是指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经过临界区热处理或控制轧制工艺而得到的主要由铁素体(F)+少量(体积分数<20%)马氏体(M)组成的高强度钢,也称马氏体双相钢,其组织特征是在延伸性好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一定比例的强硬马氏体。双相钢具有良好的强塑性匹配和冷变形性能及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低碳高合金钢中,把碳含量限定在0%~0.3%,随着碳含量的变化,低碳高合金钢的组织、终态性能都发生了改变。碳含量对低碳高合金钢的影响有两种情况:含量较低时不改变单相板条马氏体的组织,但影响其性能,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终态硬度明显升高,耐腐蚀性下降;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改变组织构成,出现复相组织,由于严重的晶间腐蚀,耐腐蚀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以及拉伸试验研究了含钒双相钢经不同温度直接淬火后所获得的马氏体形态和含量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其变形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两相区淬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含量不断增加,其形态逐渐由岛状发展成为连续状,从而导致双相钢强度不断提高,伸长率不断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在马氏体含量较低并呈岛状分布时,钢的加工硬化速率和应变硬化指数较低,表现为韧性断裂特征;而在马氏体含量较高并呈连续状分布后,其加工硬化速率和应变硬化指数显著提高,转变为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12.
在低碳高合金钢中,把碳含量限定在0%~0.3%,随着碳含量的变化,低碳高合金钢的组织、终态性能都发生了改变。碳含量对低碳高合金钢的影响有两种情况:含量较低时不改变单相板条马氏体的组织,但影响其性能.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终态硬度明显升高,耐腐蚀性下降;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改变组织构成,出现复相组织。由于严重的晶间腐蚀,耐腐蚀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频逆变点焊机对1.2 mm厚不同马氏体含量的双相钢进行焊接,建立了点焊工艺窗口,分析了马氏体含量对焊接工艺和熔核组织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对焊点熔核区组织、显微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钢中马氏体含量的增加,工艺窗口向电流减小的方向偏移,Imin随马氏体含量的增加小幅度的减小,Imax大幅度的降低;熔核区组织为完全马氏体组织,随钢中马氏体含量的增加组织由板条马氏体转变为板条马氏体+孪晶马氏体组织,HAZ区硬度逐渐显示出软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频逆变点焊机对1.2 mm厚不同马氏体含量的双相钢进行焊接,建立了点焊工艺窗口,分析了马氏体含量对焊接工艺和熔核组织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对焊点熔核区组织、显微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钢中马氏体含量的增加,工艺窗口向电流减小的方向偏移,Imin随马氏体含量的增加小幅度的减小,Imax大幅度的降低;熔核区组织为完全马氏体组织,随钢中马氏体含量的增加组织由板条马氏体转变为板条马氏体+孪晶马氏体组织,HAZ区硬度逐渐显示出软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JMatPro材料性能模拟软件、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显微组织铁素体化对2507双相不锈钢耐点蚀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经1 050~1 250℃保温60 min的固溶处理后,2507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发生铁素体化,奥氏体相的吉布斯自由能上升,随固溶温度升高,铁素体相含量增多,铁素体化速率逐渐减小;显微组织铁素体化导致两相中化学元素的含量产生明显变化,即铁素体相中铬、钼含量下降,奥氏体相中镍、氮含量上升;随着耐蚀性较弱的铁素体相含量上升,2507双相不锈钢的钝化膜和蚀孔欧姆压降快速下降,腐蚀电流密度上升,耐点蚀性能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热轧和模拟超快冷试验,试制出780 MPa级热轧双相钢,研究了马氏体的含量、形貌、分布对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和n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850℃终轧后,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抗拉强度853 MPa,屈服强度464 MPa,屈强比0.54,伸长率19.5%,n值0.14,达到热轧DP780性能要求。在高马氏体含量下(28.2%),随着马氏体含量的增加,组织中的马氏体由弥散分布的片状马氏体逐渐转变为连续的板条状马氏体,马氏体的尺寸逐渐增加;而多边形铁素体部分转变为准多边形铁素体,铁素体尺寸逐渐减小。热轧双相钢的强度和屈强比逐渐提高,而伸长率和n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温度-硬度法测定合金钢相变温度的原理和方法。用温度-硬度法测定了20CrSiMn2Mo合金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后硬度,并观察了不同温度加热淬火试验材料组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低于740℃,淬火后试验材料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金相组织为索氏体组织。淬火加热温度超过740℃,淬火后试验材料的硬度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其组织为未溶的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超过880℃,其组织主要为马氏体组成,硬度值保持稳定。试验材料加热时的相变转变温度Ac_1为740℃,Ac_3为880℃。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试生产600 MPa热镀锌双相钢时,分析不同退火温度(800、820、840℃)对成品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退火温度和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成品主要组织均为铁素体+马氏体(面积分数8%~12%),退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含量下降,晶粒尺寸逐渐增大,840℃退火出现少量珠光体。成品力学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强度偏高,随温度升高屈服、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屈强比变化不明显。对成分C,Mn元素微调,采用800~810℃退火,成功稳定批量生产600 MPa级双相钢,性能均值为:屈服强度360 MPa、抗拉强度630 MPa、伸长率26%、屈强比0.57。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热轧双相钢的品质,研究了化学成分、轧制工艺、冷却工艺和不同季节水温等参数对热轧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Si成分设计显著提高了热轧双相钢的表面质量;较低的终轧温度和中间保温温度有利于获得更为细小的铁素体组织和弥散的马氏体组织;低的卷取温度(280 ℃)可以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冷却水水温的降低显著提高马氏体含量并提高双相钢的强度。基于上述研究,邯钢实现了系列热轧双相钢的稳定生产,双相钢制作的汽车车轮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0.
铬含量对Cr-Ni-Mo系低碳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显微硬度计研究了铬含量对低碳合金钢组织、硬度、冲击韧度及耐均匀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火态下随着铬含量的变化低碳高合金钢组织会发生变化,但淬火回火下保持为单一的板条马氏体组织.随着铬含量的升高,硬度变化幅度不明显;冲击韧性在退火态下先升高后降低,而在淬火回火态下一直升高.材料的均匀耐腐蚀性能随着铬含量的升高而提高.可以通过调整铬含量.实现硬度及韧性的良好配合以达到最佳的耐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