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江三峡蓄水后,将会使旅游资源、旅游区域、旅游空间行为格局和旅游要素组合形式、旅游效益等发生新的变化.相应地,长江三峡的旅游开发应树立新的旅游理念和采取新的旅游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
巴楚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三峡地区作为古代两个民族争夺与交融的特定区域,他们对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三峡沿江两岸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作为峡区古代文明遗存的有形实体,其集聚形态、建筑特征都留下了巴楚民族文化的强烈印记。通过对巴楚族源及文化关系的梳理,探究巴楚文化与该地区古民居艺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三峡地区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总结其艺术成就,为研究和保护三峡民居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论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以宜昌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文化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车溪民俗风景区突出三峡民间农耕文化,实行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开发,不仅形成和保持了景区持续竞争力,而且还成为抢救和保护三峡民间文化的基地,实现景区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效益。以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原理为指导,归纳总结得出景区旅游文化开发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旅游文化开发应立足三峡,依托渝宜,辐射四方;点线面有机结合,重点抓好"一区两极三线四片"的开发战略布局;全方位采取得力措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抓好旅游文化资源的普查与研究工作,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加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深度开发,开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文化节庆推动旅游发展,加大旅游文化的科普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旅游开发。开发利用昭君旅游文化,是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鄂西旅游经济带和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在战略举措上,应有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策划重大项目,创造旅游品牌;将昭君文化开发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旅游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昭君文化的全方位的深度开发等。通过旅游开发,让昭君文化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坚实依托;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和主线,正确认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确立科学的旅游战略为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使"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节"的全面构建得以尽快实施,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1910~1953年间三峡地区县级人口地域分布空间格局,初步分析了该时段内三峡地区县级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总结了20世纪前半期三峡区域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规律。20世纪前半期三峡地区在人口分布总体态势上,峡西地区往往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三峡地区人口分布的重心区,其后依次为峡中与峡东地区,基本上呈现出从西部、中部向东部边缘山区递减的趋势,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突变性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空间优势互补特征明显,在沿海开发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发展区域旅游的前景广阔。本文在分析江苏沿海湿地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点-轴”开发模式,并提出该模式下的发展措施,以期为优化江苏沿海湿地旅游空间结构和促进该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和三峡门户,历来是战略要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410万。1982年,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所辖宜昌、兴山、秭归三县,被列入三峡经济开放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腹地纵深推进,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为纽带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战略地带;以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兴建和重庆直辖为标志,沿江开放开发开始推向一个新阶段。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台海两岸物流合作需求的总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两岸物流合作方式进行了研究。从总量上看,不断增长的贸易额为两岸物流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从结构上看,两岸贸易结构以产业内产品为主,并且大多数产品适宜于采用集装箱运输;从空间分布看,两岸贸易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物流腹地拓展空间很大。针对两岸物流需求特征,提出了两岸物流合作方式,主要是发展多式联运,拓展物流腹地;构建轴辐网络,整合港口资源;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