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壳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核壳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并探讨了核壳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张凯  曾敏  雷毅  江璐霞 《材料导报》2002,16(6):74-75,70
介绍了核壳高分子微还需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并制备出了核壳型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同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Janus核壳微球是一种结合Janus微球以及核壳微球结构特点的复杂结构微球。它独特的性能在某些领域例如药物的定向输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然而由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传统制备方法的局限性,该微球的制备存在一定挑战,目前国内外尚无制备该微球的报道。本文利用基于毛细管的微流体控制技术,结合光/热聚合等手段,成功制备出了单分散的Janus核壳微球,并实现了对其大小、形貌以及核数目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李海东  高文杰  程凤梅  白福臣 《功能材料》2012,43(13):1718-1721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将所制备的PS微球经磺化吸水后,利用钛酸丁酯作前驱体在乙醇中反应,使TiO2包覆在磺化苯乙烯微球表面,得到有机-无机PS/TiO2复合微球。在所得的杂化微球表面接枝上可聚官能团,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到微球表面,得到核-壳-壳杂化微球。用FT-IR、SEM和TGA等方法对所制得的复合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S、PS/TiO2及PS/TiO2/PMMA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度好,单分散性良好;通过改变TBOT的加入量可以控制TiO2对PS微球的包覆厚度。  相似文献   

5.
陈抒  黄思达  乐园 《功能材料》2013,44(8):1113-1117
通过同轴静电喷射法制备核-壳结构聚乳酸载药微球。壳层流体为聚乳酸溶液,核层流体为药物水溶液,其中在核层流体中加入壳聚糖以达到在增加溶液电导率的同时改善聚乳酸的亲水性和功能性的目的。实验研究了核、壳层溶液浓度、流量、喷射电压以及接收距离等因素对微球形貌及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实验条件为壳、核层流速比为3∶1,壳层溶液浓度与核层溶液浓度均为1%(质量浓度),喷射电压为20kV,接收距离为15cm,模型药物浓度2mg/mL时,可以得到粒径1μm左右、具有一定缓释效果的核壳结构载药微球,包封率为76.64%,载药量为7.11%。  相似文献   

6.
吴嫦秋  蒋旭红  刘展眉 《材料导报》2012,26(20):50-53,68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共聚单体,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Poly(GMA-co-DVB)聚合物微球。考察了振荡方式和配比对聚合物微球形貌和产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对微球进行表征,并测定了聚合物微球的环氧基含量。结果表明:在功能单体GMA为20%~60%(摩尔分数)时,合成了稳定、表面光滑、粒径为2.49~3.67μm的单分散功能微球;随着GMA投料比增加,C=O峰面积与C=C峰面积之比逐渐增加,环氧基的特征吸收峰逐渐增强。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从0.9266mmol/g增至2.9122mmol/g。聚合物微球的水解进一步证明在微球表面有反应性的环氧基。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双壳层型核-壳结构β-硅灰石/β-磷酸三钙(β-CaSiO3/β-TCP)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添加有机微球造孔剂工艺,在内、外壳层分别构建出孔径10μm左右的多孔结构,并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用自制同轴喷头微流控系统制备的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工艺简单,微球尺寸均一,球形形态良好,经干燥、煅烧处理后陶瓷微球发生明显收缩,颗粒度维持在2.2±0.1mm。通过改变组分分布、烧结温度制度以及双壳层内部结构等实现复相陶瓷体外降解的可调节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多孔双壳层型核-壳结构复相陶瓷微球解决了组分降解速率调控问题,以及由此堆砌颗粒形成三维网络孔道演化可调可控性能,势必将在研究骨缺损修复和微球载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表面含羧基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 e3O4纳米微粒,并对F e3O4微球表面进行改性,以磁性F e3O4为核,通过苯乙烯和丙烯酸的乳液共聚,制备了粒径均匀、以苯乙烯和丙烯酸共聚物为壳、表面含有一定羧基的磁性高分子纳米复合微球。测定了此微球的形态、结构和粒径,探讨了聚合单体、乳化剂等因素对微球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吸附自组装和共缩聚法制备的PS/MCM-41-g-MPS和P(St-MPS)/MCM-41两种具有不同界面作用的"核-壳"结构复合微球为填料,对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进行改性,研究了复合微球种类及用量对PP力学与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复合微球的添加均可以显著提高PP的力学性能,在复合微球...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步法合成的SiO2微球.发现氨水作为催化剂使用量过少时,SiO2微球的表面会不光滑,甚至微球的形状不规则.SiO2微球的大小主要由TEOS的初始用量和二次用量之比决定,给出了SiO2质量百分比和体积比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乙腈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微球。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对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总体积分数、单体配比及助溶剂等条件对微球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IBN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单体总体积分数为2%,单体配比为1∶1(体积比)时,可制备出单分散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12.
以两亲性纳米SiO2为稳定剂构筑Pickering乳液,分别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及过硫酸铵(APS)作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单体聚合,制得了不同尺寸及形貌的聚苯乙烯/纳米SiO2(PS/SiO2)复合微球,并分析了Pickering乳液聚合的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仪(GPC-MALLS)、热失重分析(TGA)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IBN引发所得复合微球为微米级(0.5μm~2.0μm),而APS引发产物为亚微米级(0.1μm~0.5μm),两者引发所得聚合物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4.780×104g/mol及3.411×105g/mol;复合微球的热性能因纳米SiO2的存在而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3.
CO_2刺激响应聚合物材料近年广受关注,但CO_2刺激响应聚合物微球鲜见报道。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PDEA)为壳的PS-PDEA微球,研究了其形貌、粒径、pH和CO_2响应行为。结果表明,该类微球同时具有核壳和高尔夫球型结构,核和壳尺寸分别约为162 nm和13 nm,并显示出良好的pH和CO_2响应能力;乳液粒径随着CO_2/N_2交替重复通入而可逆增大/减小;冷冻干燥后的微粉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分别变得相对亲水和疏水。  相似文献   

14.
微波辐射分散聚合制备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辐射下,以乙醇/水混合溶剂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分散聚合。利用透射电镜(TEM)、动态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研究了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大小,探讨了介质中乙醇含量、聚合前期微波功率、引发剂和稳定剂浓度对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介质中乙醇质量分数在40%~50%时能得到稳定的聚合物微球。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反应前期微波功率的增大,微球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先减小后变大。与常规加热聚合相比,微波辐射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体转化率,所得的聚合物微球粒径小,单分散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PB)乳液接枝苯乙烯-丙烯腈(SAN)的同时,加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制备了带有缩合反应活性基团的聚丁二烯接枝(苯乙烯-丙烯腈-有机硅)共聚物(PB-g-(SAN-co-Si)大分子改性剂。采用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SAN接枝率测定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TEM显示乳胶粒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为300nm,乳胶粒外分布有KH-570水解缩合形成的纳米硅粒子。FT-IR分析证实KH-570通过化学键接枝到PB链上。除通过自由基聚合外,SAN的接枝还可通过KH-570之间的水解缩合方式进行,KH-570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接枝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交联度不同的核壳结构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oly(BA/MMA-co-MAA),简称PBMMA,单体总转化率达99.4%,乳胶粒径为302 nm,且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该体系没有明显的二次成核过程。当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5%时,尼龙6/PBMMA(100...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臂数和分子量的星型聚乙二醇(sPEG)和L-丙交酯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以星型聚乙二醇为内部嵌段、聚L-乳酸为外部嵌段的多臂星形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sPEG-b-PLLA)。研究了sPEG的臂数、分子量及L-丙交酯/sPEG投料比等参数对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分别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所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具有预期的结构。结果表明,sPEG-b-PLLA为结晶性聚合物,且表现出与PLLA相似的晶型,随着PLLA链段的增加,产物的结晶度也呈增大的趋势;与PLLA相比,sPEG-b-PLLA的接触角随着PEG链段的增多而增大,表明其亲水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聚乳酸的聚合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探讨了聚乳酸的现有聚合方法 ,同时对聚乳酸的另一直接 -固相新聚合方法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聚乳酸固相聚合机理 ,通过实验验证了固相聚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Novel pH-sensitive copolymer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methylacrylic acid and styrene cross-linking with divinylbenzene were synthesized by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e microspheres that were formed were then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size analysis, and X-ray analysis. The copolymer microspheres showed pulsatile swelling behavior whenthe pH of the media changed. The pH-sensitive microspheres were loaded with diltiazem hydrochloride (DH). The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e drug and the drug-loaded microspheres were studied under both simulated gastric conditions and intestinal pH conditions. The in vivo evaluation of the pulsatile preparation was subsequently carried out using beagle dogs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rug release exhibited a pulsatile character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相似文献   

20.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Fe3O4进行改性,制得稳定的水基磁流体。在自制的磁流体存在下,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单体,用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Fe3O4/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得到了粒径为150 nm~200 nm,饱和磁化强度为20.23 emμ/g,粒径均一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