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分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创伤性下胫腓分离通常合并踝关节骨折,不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分离非常罕见,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并不一定导致下胫腓分离。Hopkinson等报告15例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中只有2例出现下胫腓分离,其中1例是在应力X线片中才发现,Rose等也只报告了2例。Edwards等将不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分离分为两类:(1)明显的分离(frank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8-03手术治疗的31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先取仰卧位内侧入路探查三角韧带并评估损伤程度,在三角韧带深层止点预置锚钉,再取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后踝固定或不固定,再取仰卧位前外侧小切口探查清理下胫腓联合并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最后依次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18~48)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2~4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下胫腓螺钉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后足AOFAS评分平均91(72~97)分,优27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的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降低踝关节复位不良发生率,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练,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下胫腓联合又称下胫腓关节,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有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骨间韧带组成.临床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其占踝部损伤的1% ~11%,有时也可单发生.在受伤早期,如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4.
<正>踝关节骨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据统计,在所有踝关节骨折和需要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病例中,伴有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比例分别占10%和20%[1]。临床中由于对踝关节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认识的不足,导致诊疗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下胫腓韧带损伤常导致距骨外移和踝关节不稳,尸体研究发现:当距骨向侧方移动1 mm时,胫距关节连接区域减少42%[2]。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会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踝关节疼痛,而治疗不当或漏诊常会导致疼痛、关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8例,良14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除了固定内、外踝,还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才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6.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有踝关节骨折,亦可发生在无骨折的情况下,但病史及体格检查通常缺乏特异性,漏诊或误诊可能导致患者踝关节功能受损。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方法不一,可按需运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检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外旋试验、挤压试验、腓骨横移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关节镜为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时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估固定术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方面。急性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保守治疗,但严重下胫腓联合损伤推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式可分为静态固定、弹性固定、下胫腓钩固定和韧带重建,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该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胫腓下联合分离伴踝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共31 例,其中19 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 例用螺针固定胫腓下联合,2 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 例松动,2 例术后1~2 a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 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8.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涛  庞桂根 《中国骨伤》2006,19(4):253-256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Ⅰ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钩板或缝扣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81-1885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情况下,下胫腓联合的相对位移和踝关节外旋扭转角度。[结果]随着下胫腓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的序贯性离断,下胫腓联合的远端腓骨相对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腓骨转角以及踝关节扭转角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韧带维持踝关节稳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下胫腓后韧带的作用最为突出。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再离断三角韧带,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10.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胫腓联合韧带与内、外侧副韧带共同维持踝穴的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是晚期常形成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和对踝部创伤研究的深入,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51-2255
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是急性损伤诊治不当而迁延不愈的结果。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通常合并踝关节骨折,当骨折开始愈合后,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症状逐渐表现出来,此时结合其体征、X线片,必要时拍摄外旋或外翻应力位X线片、踝关节CT或MRI,其诊断稍显复杂但并不困难。踝关节镜检查为诊断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直接证据。由于认识不足,其治疗手段五花八门,目前尚无金标准。下胫腓韧带重建术与下胫腓融合术是两大类理念不同的治疗方法,尽管从短期随访来看,二者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结果,但后者仍颇具争议。本文将系统阐述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方法,并通过文献综述,批判性地总结现有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踝关节标本,常规制成骨-韧带模型(标本可重复利用)。分为:A组:踝关节各韧带均完整;B组:三角韧带离断,下胫腓联合完整;C组:下胫腓联合离断,三角韧带完整;D组: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均离断;E组: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组。对标本施加600 N轴向加载。分别测量三种体位(中立位、背伸10°位、跖屈20°位)在各种状态下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压应力分布等变化。对比分析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韧带修复前后对踝关节稳定的作用。结果在三种体位下均可发现,随着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的离断,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接触压力逐渐增大,与正常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应力分布逐渐集中并有向外侧移位趋势;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修复前后的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的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减少,与正常组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应力分布分散。结论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断裂后,距骨发生移位,胫距关节面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及压应力分布发生剧烈变化。目前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能获得即刻稳定,且其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组相似,推荐对三角韧带伴下胫腓联合损伤者行手术治疗以恢复其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胫腓联合也称下胫腓关节,近年来人们对下胫腓联合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认为是维持踝穴完整性,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其损伤在踝关节损伤中占1%~11%,临床上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和其他损伤,若治疗不当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导致长期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后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1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修复下胫腓韧带;不修复组21例单纯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8例均获随访11~20个月,平均15.4个月。修复组手术时间较不修复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AOFAS评定标准,修复组和不修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4.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可不予以修复。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是由胫腓骨远端4条韧带组成的复合体,既维持着胫腓骨远端的稳定性,又使踝关节保持一定的微动特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发于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可能影响踝关节功能,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关节炎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确诊需通过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甚至关节镜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治疗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6.
幼儿下胫腓韧带的损伤及治疗19981201收稿,19990304修回作者单位: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 乳山 264500作者简介:王 冰,男,29岁,医师。研究方向:幼儿创伤少见报道。我们自1993年以来收治幼儿下胫腓韧带损伤7例,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1~55个月。7例均外伤所致,其中右踝6例,左踝1例。症状:踝关节肿胀、压痛、行走痛,外踝压痛,有弹性,活动受限。X线检查:踝关节下胫腓间隙较之健侧大,7例皆为下胫腓韧带损伤伴踝关节半脱位,无内…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交通事故伤和运动损伤的不断增加,踝关节损伤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下胫腓联合损伤在各种踝关节损伤中占1%~11%[1],在踝关节Weber B型骨折中占50%,Weber C型骨折几乎全部伴有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踝关节损伤后6个月中约[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运用"胫腓线"在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临床运用。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踝部损伤病人45例,运用"胫腓线"概念对其进行判断,成功筛选出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32例。结果 32例病人术后获得10~22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0个月,平均7个月,踝关节未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结论 "胫腓线"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下胫腓联合损伤误诊率、漏诊率,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另外一种精准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天节损伤共31例,其中19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例用螺钉困定胫腓下联合,2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例松动,2例术后1~2年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20.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胫腓联合是稳定踝关节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常合并踝关节和腓骨高位骨折,少数情况可单独发生。非稳定性损伤见于非单纯性及部分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需早期手术治疗。稳定性损伤见于部分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选择保守治疗。早期治疗和稳定下胫腓联合损伤比不治疗,延迟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稳定性及急慢性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稳定性、损伤时间、固定类型可影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可选择螺钉固定和弹性固定。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但其螺钉是否拔除、置入位置等技术细节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其缺点是可限制下胫腓联合微动等。保留下胫腓联合微动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弹性固定可作为一种螺钉替代治疗方式,已经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临床疗效和是否需要加压固定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需要根据其稳定性、损伤时间、固定类型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