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本区域院前急救的特点,以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的院前死亡病例。结果:本组男女比率为2.57:1;年龄从3~92岁;死亡率为2.03%;高峰死亡年龄段为80~89岁(15.85%);9:00~12:00和6:00~9:00时间段的死亡病例相对较多;院前急救死亡的常见病因是猝死(25.61%),、交通伤(20.73%)、溺水(8.54%)。结论:普及急救知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急救知识,由第一目击者立即开始CPR,缩短院前反应间期等,均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应加强对猝死、心血管急症及交通伤等疾病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抓住白金10min和黄金1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抢救处理功能。方法:分析急救中心樊城站院前急救1933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不同病种人数、院前死亡病种、病因分布等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院前急救病因中以创伤和心血管疾病为主,院前急救中死亡病例中>60岁(52.27%);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39.70%和创伤23.58%。结论:针对具体情况总结出相应急救对策。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我中心120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75.52%与24.48%.结论:识别高危人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合理配备资源,尽可能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院前昏迷患者的常见病因及相关急救措施,以提高昏迷患者抢救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86例昏迷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昏迷的病因复杂,常见的前三位原因为急性脑血管意外(45.70%),急性中毒(29.03%)和严重创伤(6.99%)。结论:对于院前昏迷的患者,急诊医师抢救前能准确做出病因诊断,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城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现状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本中心2011 年指挥调度派车中的1361 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61 例院前死亡病例中死亡病因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车祸伤及损伤为主.其中城区451 例,农村910 例,城乡比例1:2.急救站大多设在城区及县城内,急救反应速度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结论: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有效缩短抢救半径,提高反应速度,加强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朱旭 《当代医学》2009,15(31):86-87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的病因和影响急救效果的因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急诊工作质量。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接诊的268例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58例,女110例,男女之比1.44∶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6.57%、急性创伤占29.48%、中毒占18.66%,它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加强本地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做好心脑血管疾病、创伤、中毒等疾病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病因,探讨合理的急救措施。方法:回顾调查分析295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病因和现场抢救措施。结果:295例猝死患者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277例(93.9%),现场复苏有效16例(5.4%),成功2例(0.7%)。结论:广大民众需要对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加强了解,完善城市网络化急救体系,最终达到提高现场急救水平和院前猝死复苏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强调急救医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由院前、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院前急救又是近几年来医院里重视的新的医疗服务,院前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强院前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护理,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院前死亡之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方法 对银川市医疗急救中心2004年1—12月院前死亡的500余例病例随机抽取300例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患者占院前死亡人数的首位,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男性188例(62.7%),女性112例(37.3%)男女之比为1:1.68。结论 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应急救治队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廖燕 《海南医学》2009,20(10):113-11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昏迷病人院前急救的诊断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对104例不明原因昏迷病人的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院前急救后,好转28例,稳定64例,恶化4例,死亡8例。抢救有效率88.6%,说明院前抢救和处置是有效的,能够稳定病情。结论应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对院前昏迷病人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救治,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院前死亡病例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突发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日益增加,已成为院前急救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城镇社区医疗的不够完善,人们对急救知识的缺乏和意识的淡漠,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院前的死亡率。回顾我院急救中心1999~2005年期间出诊情况,共出诊9773人次,其中社区出诊7880人次,占全部出诊的84.09%;院前死亡共计416人,其中社区死亡336人,占院前死亡总数的80.77%。因此,加强院前急诊急救,建立与社区居民相适应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普及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急救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1 188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病例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1 18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亡现场和现场抢救措施等。结果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中以70至80岁年龄段为主(33.57%)。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既往病史中以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为主(19.47)%;合并有2种基础疾病者(7.64%)、合并有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5.92%)。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发生在家里为主(73.45%);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以家属为主(72.61%);第一时间给予心肺复苏(CPR)以120急救人员为主(86.43%);抢救措施中以CPR为主(43.57%)。导致院前死亡的病因排在前3位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41.82%)、呼吸系统疾病(17.18%)和创伤(15.75%);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猝死和肿瘤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增加;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减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12月(10.11%)、1月(10.02%)为主,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银川市院前死亡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应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1月急诊死亡完整病历86份,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42.8岁。结果院前死亡21例,占24.4%。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75.6%。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他疾病2例。结论(1)急诊死亡者男性多于女性;(2)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猝死次之:(3)中老年人死亡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多见;(4)早期监测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对于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5)加强对青少年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全体公民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公民急救卡系统和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分析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有组织的创伤急救体系(EMS),迅速正确评估患者伤情及危重程度,快速制定并实施抢救方案,转运过程中全面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结果:60例病例中院前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为90%。结论:及时有效的止血、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及健全的急救机制,缩短急救时间是抢救创伤使休克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院前急救8918例疾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疾病的种类、诊断的要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918例院前急救疾病就病种分布、救治要点等进行分析。结果8918例院前急救中,突然发病多,并与季节、年龄及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关系。8276例病人经急救处理,安全转送到各相关医院进一步治疗,占92.80%;死亡642例,占7.20%。结论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畅通急救信息网络,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技能,并及时规范的予以施救,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院外死亡的患者死亡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减少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06年1~12月院前死亡病例86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构成比例规律。结果院前死亡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组最高为50~59岁组,死亡疾病前四位依次为猝死、脑血管疾病、创伤、心血管疾病。结论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真正做到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这是现代急救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及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参观依据。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1月1日~8月31日出诊急救745例院前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原因排序前五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随着年龄增长病死率呈上升的趋势,以60岁以上为主,共600例,占80.54%,中青年患者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及中毒,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防范,针对性地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急救网络,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措施与预防,提高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35例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复苏患者中26例因呼救和开始抢救时间过长而死亡,余均复苏成功。结论应普及安全用电知识,预防电击伤的发生,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推广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的心肺复苏术,从而减少电击伤的发生,提高电击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