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镇痛、镇静治疗是脑损伤患者日常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项针对2177例中重度颅脑创伤患者,涉及北美和欧洲15个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9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曾接受镇静剂[1]。取自IMPACT数据库的资料也表明,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神经ICU中应用镇静剂的比例与其他ICU相似[2]。然而另有一些研究也提示,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和不同医疗单位之间,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治疗方案存在明显差别。表明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还远未达成共识[3]。  相似文献   

4.
 脑损伤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多为脑卒中、颅内感染、颅内肿瘤和脑创伤。脑损伤包括创伤部位的直接损伤及创伤后因应激反应、缺血缺氧、低血压、高热、抽搐、感染和颅高压等病理生理过程所导致的继发性损伤,其中应激反应可持续至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内,因此,脑损伤是一个进展性的病理损伤过程[1-2]。近年来,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初期性治疗如机械通气、维持循环平稳、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及时清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进行脑功能的多元化监测等已成为全球共识,但镇痛、镇静治疗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对颅脑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变化进行阐述,强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重症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患者为整体的整合医学救治模式成为目前治疗的重要方向。镇痛、镇静已成为重症患者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纵观国内外关于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指南,多推荐轻度镇静,使得轻度镇静在临床上成为重症患者的镇静目标而广为应用[1]。毋庸置疑,轻度镇静可以维持患者对疾病的生理应激反应,减少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同时也有大量研究显示,轻度镇静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等[2]。但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特点,同一疾病在病情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一概而论的给予一种镇静目标,势必违背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必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重度患者的镇痛、镇静不应统一一个目标,必须结合患者病情,不同疾病、疾病不同阶段予以不同的镇静策略。以疾病为导向的镇痛、镇静策略是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6.
镇痛、镇静治疗是脑损伤患者日常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项针对2177例中重度颅脑创伤患者,涉及北美和欧洲15个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9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曾接受镇静剂。取自IMPACT数据库的资料也表明,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7.
<正>毋庸置疑,镇痛镇静治疗是重症患者临床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脑损伤患者亦不例外。然而,现实情况却表现为镇痛镇静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在不同单位中的实施也存在很大差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镇痛镇静药物对意识评估的影响,是临床医师在对脑损伤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的主要担心;其次,对于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对远期神经系统转归的影响。在2012年7月召开的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笑气清醒镇静镇痛结肠镜检查的舒适度,并探讨影响舒适度的因素。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154例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纳入研究,采用MGCS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的舒适度,运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函数预测模型。结果154例均顺利完成结肠镜检查,患者达到笑气化状态的平均时间为195.15 s,其中舒适(MGCS分级1~3级)者115例(74.7%),不舒适(MGCS分级4~5级)者39例(25.3%)。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P=0.000,OR=1.074,95%CI:1.036~1.114)、检查前焦虑(P=0.018,OR=3.338,95%CI:1.227~9.079)是影响笑气清醒镇静镇痛结肠镜检查舒适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年龄(X1)、检查前焦虑(X2)为自变量建立的函数预测模型为P=eY/(1+eY),Y=-3.812+0.071X1+1.205X2(无焦虑赋值1,有焦虑赋值2), 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61~0.830),模型判断的有效性为中等,当约登指数最大时(P=0.838),判断准确性最高,敏感度为50.4%,特异度为89.7%。结论结肠镜检查采用笑气清醒镇静镇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对于高龄(≥60岁)以及检查前焦虑的患者,临床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9.
 镇痛、镇静治疗是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最基本的治疗之一。镇痛、镇静是一把双刃剑,而使其趋利避害的关键就是使镇痛、镇静治疗达到规范化和个体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最适合患者的镇痛、镇静。以患者为中心的镇痛、镇静治疗是一项包括患者评估、确立目标、药物选择、患者自身特点及需求的综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镇痛镇静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镇静镇痛效果与不良情绪有何影响.方法:挑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156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8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镇痛镇静护理,对两组不良反应、镇痛镇静效果对比.结果:观察组镇痛镇静效果(98...  相似文献   

11.
保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提高重症患者在接受重症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是ICU镇痛、镇静治疗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性的必要措施之一。在ICU,镇痛、镇静治疗最核心的问题是医生需要根据不同重症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制定恰当的镇痛、镇静计划(个体化的镇痛、镇静计划),并且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镇痛、镇静深度调节药物用量,使镇痛、镇静计划完美的实施,维持患者处于理想的镇痛、镇静状态[J]。相反,不恰当的镇痛、镇静非但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将可能使重症患者处于不安全的危险之中,如镇痛、镇静不足引起的躁动、人机不协调、意外拔管;镇痛、镇静过度引起的循环波动、胃肠道功能异常、脱机延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增加等[2]。因此,恰当的镇痛、镇静治疗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2001 -2010年是镇痛、镇静治疗进入逐步建立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过程,国内镇静指南的颁布及各种相关规范的建立,使镇痛、镇静治疗进入到“系统镇静”的时代,医师的镇静观念、临床镇静实践与理论的建立均获得巨大进步;进入21世纪20年代,镇痛、镇静治疗已不再是ICU内其他救治措施的补充或辅助,除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可能带来直接的生理影响外,镇痛、镇静治疗对ICU内的患者可能罹患的心理疾患[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也正引起ICU医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镇静镇痛治疗经验。结果:例1在疾病初期,因烦躁给予力月西镇静治疗,后期治疗得以顺利实施、成功救治;例2发作胸痛时予以安定、杜冷丁镇静镇痛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例3住院期间,明显烦躁,情绪波动大,医从性较差,拒绝镇静镇痛治疗,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予以镇静镇痛治疗,可减缓患者不良情绪,有助于治疗展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证明了高血压者死亡率较高,说明高血压是各种人群(男女、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的主要危险因子。除了全因死亡外,还识别出高血压者冠心病死亡率亦较高。随后大量开展临床试验和研究,旨在评估治疗高血压的裨益。这些研究成功转化为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等一级预防的规划,制订了指南,包括1977年公布的JNC1。随着每一版指南的公布,受损于高血压的靶器官和类型逐步增加,指南对伴有特异器官损伤的高血压患者的建议亦更精细。目前指南的建议包括患糖尿病、脂质异常、兼患特异的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我院ICU2000年-2002年共收治ARDS患者56例,经积极肺外器官功能支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骨保护素(OPG)为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家族成员,体内大部分组织都能表达OPG。在骨组织,OPG阻断细胞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与配体的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分化,阻止骨丢失。在免疫系统,OPG促进B淋巴细胞的成熟,抑制树突细胞的致炎活性,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最近的研究发现,OPG还是重要的抗凋亡因子,OPG与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结合,强有力地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自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病人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06)”[1]以来,经过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同道的共同努力推广与实践,镇痛、镇静治疗的理念已很快普及。据近年来国内多个省市地区的分别抽样统计,在重症医学医护人员中,对镇痛、镇静治疗是ICU基本治疗的认同率已达到70%~98%。镇痛、镇静是重症患者的基本治疗,正逐渐成为国内多数重症医学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