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蜜  潘雷  邢松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13,32(3):330-344
位于湖北省郧县境内的青龙泉遗址出土有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等不同文化类型遗存, 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有关学者通过考古发现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认为, 生活在青龙泉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已经具有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渔猎,稻粟农业和肉类对居民的食物构成都有贡献, 但并不确定农业或渔猎是否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87例个体1075枚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的磨耗、龋齿病、牙齿生前脱落、颌骨粗壮程度的观察、分析和对比, 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提供当时居民食物构成和经济模式的信息。本研究发现, 相比于其他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 青龙泉居民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臼齿磨耗角度多呈倾斜状、龋齿病出现率高、与生活状态相关的牙齿生前脱落出现率低、颌骨粗壮程度不明显。这些发现提示居民的食物较精细,加工程度高, 富含碳水化合物。基于本文发现, 作者认为农业经济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比较发达, 在居民食物构成中居主导地位,居民可能已经具有较高的食物制作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二期出土208例头骨上的1849枚牙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将所有个体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通过计算每个个体上颌或下颌骨上各牙齿相对第1臼齿的磨耗指数,分析各组之间相对磨耗指数的分布差异。经过与国内外不同人群的对比,对扎滚鲁克居民的牙齿磨耗模式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牙齿使用方式、行为特征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该人群的牙齿磨耗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前后牙齿磨耗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牙齿磨耗在性别间差异并不显著。下颌个体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前牙磨耗比后牙偏严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年组下颌上。这种不寻常的下颌前牙磨耗较后牙偏重现象可能受到牙齿的工具性使用,牙齿萌出顺序以及年龄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年个体下颌前牙磨耗的偏重现象可能反映了人群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74例仰韶文化居民的2816枚牙齿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和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统计特殊磨耗、龋齿、骨质隆起在样本中的出现率。结果显示,汪沟组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403262级,男性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63级,女性为3.61级;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比达到1:1;出现26例由于深覆■导致的特殊磨耗;臼齿咬合面凹坑式磨耗出现率为2.50%;龋齿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骨质隆起的出现率为5.20%,颌骨粗壮程度不显著。汪沟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牙齿磨耗程度与河南下王岗组居民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在饮食结构和用牙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牙齿人类学进展》评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MarcA.KelleyandClarkSpencerLarceneditorsAdvancesinDentalAnthropology,NewYork:Wiley-...  相似文献   

7.
牙齿人类学(Dental 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畸形和拔牙习俗等也是牙齿人类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牙齿的研究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在推断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复原古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食物结构、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路线等问题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5个考古地点出土人骨的龋病患病情况做了研究, 在与其他国内材料对比的基础上, 探讨了文化类型与龋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龋病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中患病率最高, 在农牧兼营的人群中龋病率其次, 在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人群中患病率最低。龋病是反映内蒙古地区该时段古代居民经济模式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不同倍率的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出土的13例臼齿的颊侧微磨耗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臼齿颊侧表面凹坑和条痕形态微磨耗的测量和统计,计算出每例牙齿的微痕数量、均长、均宽、凹坑百分比和Lh/Lv比值,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人群内的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中年龄较大的个体摄入更高比例的植物类食物;两性的食物结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摄入植物类食物比例略高,女性的食物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差异。将胜金店墓地人群与不同生计方式人群的Lh/Lv比值进行人群间的差异性分析,并结合胜金店墓地的随葬品特点推测,胜金店墓地人群的食物结构以肉类食物为主,其生计模式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种植类经济。  相似文献   

10.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古代墓葬群。2012-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略早,约为公元3-4世纪。另外3座为公元7-9世纪的吐蕃时期墓葬。本文对时代略早的8座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牙齿磨耗的观察,计算了每颗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以及前后部牙齿的磨耗差别指数,并选择了7组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生业类型的古代人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的古代人群牙齿磨耗与畜牧业人群的磨耗接近,这也符合故如甲木当时的生业类型,即以牧业为主,辅以青稞和谷物的种植栽培。从牙齿磨耗推测故如甲木的人群在食物结构中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这与碳氮同位素的食物结构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东南部是辽西地区粟作农业起源地的中心区域,也是历史时期农、牧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战国早中期,该地主要为北方民族聚居地,具有多元的族群文化和复杂的经济类型;战国晚期,随燕文化的北扩,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农耕技术促使此地的文化与人群趋于统一。纵观战国时期,农耕经济在内蒙古东南部先民的生存方式中居于何种地位,对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又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仍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以赤峰地区战国时代水泉和大山前墓地出土的67例人骨及牙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主要摄食C4类,包括粟、黍等作物和(或)以粟类副产品为食的动物,反映了其生存方式为以种植粟类作物为基础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部分先民的同位素数据,表明也存在着渔猎经济。结合该区域已发表的人骨C、N稳定同位素数据,我们发现,粟作农业始终在该地先民生存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黄龙洞发现的7枚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 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 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 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齿间邻接面沟等。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集中在前部牙齿, 釉质破损与崩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切缘的上颌门齿唇面及下颌门齿舌面的情况, 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等动作, 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分布在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的使用痕迹与当时人类获取、处理及食用附着在骨骼上的筋或肉的动作密切相关, 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14.
The Dry Holocene Megathermal in Inner Mongoli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paleoclimate since 14 kyr BP (14C age) wa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a 16.22-m-long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from Lake Yanhaizi, a saline lake located near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Inner Mongolia. Coarse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there during a shrinkage phase of the lake when sand dunes reactivated. These sediments have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but high maturity indices,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posited in an arid environment. By contrast, based on high organic contents and low maturity indices, fine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during periods of high lake stand in a humid environment. It was in general dry between 8.0 and 4.3 kyr BP. The above dry and wet phas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covered from the arid-semiarid transition zone elsewhere, but are unlike the widely perceived humid Holocene Megathermal reported in east China and the newly reconstructed record in the alpine Retreat Lake in Taiwan. The discrepancy may be due to a relative insensitivity to humidity changes in these two areas since they have both been under the total influence of the summer monsoon. On the other hand, much enhanced evaporation over high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at Lake Yanhaizi reduces the effective humidity in the warm climate near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ummer monsoon. This also accounts for the fact the high-temperature Holocene Megathermal, as revealed in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correlated to the dry phases at Lake Yanhaizi. Conversely, the 4-2-kyr BP coldest period in the Holocene corresponds to a wet phase at Lake Yanhaizi.  相似文献   

15.
蛛形纲蜘蛛目动物越来越受到当今动物学家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学者对蜘蛛分类及区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至今不曾有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过全面的总结。本文整理和分析了该地区学者30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蜘蛛方面的40篇文献,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试图给出一个全面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一处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墓地。本文主要对该墓地出土颅骨所附牙齿的磨耗程度及牙结石沉积状况进行了观察、量化统计和分析,同时也对该人群其他的口腔疾病如根尖脓肿、颞下颌关节病变、生前牙齿脱落等做了简单的统计,以期从古病理学的角度获取当时居民的口腔健康、食物类型和饮食习惯等信息。本研究发现:1)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对比组的古代居民,其上腭圆枕及颞下颌关节炎出现率较高,存在牙齿崩裂现象,且其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异不大。这一方面说明其食物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另一方面小河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构成都比较复杂,不同的食物对前部和后部牙齿磨耗的程度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此外,小河人群风沙肆虐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严重牙齿磨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2)小河人群异常严重的牙结石沉积归功于其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以及生活用水的水质。3)统计分析发现两性存在上、下颌犬齿的磨耗差异,而这一情况可能暗示了在家庭手工业方面存在男女分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类型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使过敏性鼻炎(AR),呼吸道感染和高血脂成为其地方高发病症。而微生态制剂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药物,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益生菌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益生菌在治疗内蒙古地方病——过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和高血脂方面的作用。其中,大量数据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菌株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有一定疗效;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时,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发病严重程度和缩短发病时间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降低血脂方面,目前临床研究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有较好的效果。在讨论完这3类病症后,本文还对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地方高发病的前景做了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18.
Originated from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psammophytic woodlands on sandy dunes of the steppe zone in Inner Mongolia are rather diverse. The commonest types are woodlands with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 tabulaeformis, Picea meyeri, Juniperus rigida, Populus davidiana, and Betula platyphylla. In Daqinggou of Horqin sandy land, a mixed broad-leaved woodland consists of Quercus, Acer, Fraxinus, Juglans, Chosenia, Populus, and Ulmus. Palaeoecological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woodland stands are Middle Holocene remnants. The plant communities of psammophytic woodlands are simplified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The relict woodland sta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in Inner Mongolia. Only three nature reserves of relict woodland types in Inner Mongolia have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is study, an additional reserve is suggested to conserve the complex of psammophytic woodl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