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霍乱疫情分离株的流行菌型及其耐药性,为霍乱疫情的快速有效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海南省某地霍乱疫情采集的6株霍乱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噬菌体-生物分型、霍乱毒素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株菌均属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除1株为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流行株(1c),其余5株均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流行株(1c);6株菌均具有霍乱毒素基因;PFGE分型为2个型,但聚类图谱分析相似性为100%;6株菌均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多粘菌素B耐药;对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9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该起霍乱疫情的流行菌型为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稻叶型流行株(1c);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可作为病例和带菌者治疗的指导用药,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多粘菌素B则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一起霍乱疫情的O1群霍乱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采集患者和有关人员及外环境(包括食物)样本109件,用实时荧光PCR检测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中O1/O139群霍乱弧菌特异性基因;同时按常规法分离培养鉴定;对鉴定的阳性菌株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霍乱弧菌CTX基因,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20种药物敏感试验,用Not I和Sfi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和聚类分析。结果 109件样本增菌液O1群霍乱弧菌特异性基因阳性率19. 27%(21/109,患者、密切接触者中家属和就餐地厨师肛拭子各1件阳性,就餐地后厨外环境样本18件阳性);常规培养鉴定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阳性率5. 50%(6/109,患者和就餐地厨师肛拭子各检出1株,就餐地后厨外环境涂抹检出4株); 6株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霍乱CTX基因均阴性,对20种抗生素中12种100%敏感,对头孢唑林100%耐药,PFGE分子分型条带具有一致性。结论该起霍乱疫情的病原为O1群小川型非产毒株; PFGE分子分型溯源表明疫情与厨师有关;应关注霍乱疫情菌株的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江西省人群中霍乱弧菌菌型变迁、毒力基因、耐药情况,为霍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分型法对人群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型,同时以主要毒力基因ctx为引物对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PCR扩增,并采用改良K-B纸片法对部分菌株进行10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06-2008年期间,共从人群中分离到霍乱菌株139株(O139群136株,O1群小川型3株),其中从患者中分离到O139群41株、O1群小川型1株;从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O139群95株、O1群小川型2株。毒力实验结果显示O139群中除1株外,其余的均扩增出与阳性对照一致的毒力基因(ctx)条带,而O1群小川型均未扩增出毒力基因(ctx)条带,与阴性对照一致。药敏结果显示:O139群和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均对利福平、丁胺卡那、氟哌酸、环丙沙星、头孢噻肟100%敏感,耐药性在90%以上的药物是四环素、强力霉素。结论江西省2006-2008年间人群中分离到的霍乱弧菌中,O139群与O1群小川型并存,O139群为优势菌;O139群菌株绝大多数为产毒株,小川型均为非产毒株。药敏结果供霍乱治疗和必要时的预防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5年-2010年湖南省霍乱疫情分离到的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研究疫情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txAB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对疫情分离代表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33株霍乱弧菌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9.39%和75.76%,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以及丁胺卡那100%敏感;毒力基因的PCR结果显示为所有疫情分离的O139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即霍乱肠毒素基因ctxAB阳性;24株分离自2005年和2010年的7起疫情里的O139霍乱弧菌进行PFGE分型及聚类分析后,共分为3个PFGE带型,所有菌株的带型相似率在83%~100%之间。结论:湖南省2005年-2010年霍乱疫情以O139群为主,引起疫情的全部为产毒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存在着紧密相关的流行克隆群,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和进一步的分子分型分析,有助于霍乱的主动监测和传染来源的追踪。  相似文献   

5.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追溯霍乱传染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四川省 2 0 0 4年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与常规监测的外环境和水产品中霍乱弧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追溯传染源 ,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O139群霍乱弧菌编码脂多糖 (LPS)特异性基因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复核菌株 ,霍乱毒素 (CT)基因引物PCR检测霍乱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进行菌株的分子分型。结果  2 5株受试菌株LPS基因 2对引物PCR结果均为阳性。所有 6株河水中分离的菌株均为CT基因阴性 ,其余均具有CT基因。 2 4株菌PFGE可分为 13个型。结论 LPS基因PCR检测结果从分子水平证实受试菌株均为O139群霍乱弧菌。河水中分离的 6株菌是非产毒株 ,其余菌株均具有致病性。环境水分离的O139群非产毒株之间以及产毒株与非产毒株之间遗传相关性较远。产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四川省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分型的带型一致 ,在国内首次以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示甲鱼可能是四川省近年霍乱疫情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在追溯O139霍乱传染来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4年7起因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及其与常规监测中从外环境、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力基因(ctxAB),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72株O139群霍乱弧菌中所有4株从河水分离的菌株ctxAB阴性,其余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其中的67株菌以Not I酶切后PFGE可分为16个型别.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7起暴发中分离的菌株型别各不相同.结论2004年四川省O139霍乱暴发感染来源复杂,提示并非因为菌株在该地持续存在而引起,但甲鱼可能是2004年度霍乱聚餐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珠江河口水体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布状况,分析菌株的分子特征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从珠江河口水体中分离的59株O1群和10株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体外检测ctxA、tcpA、ace、zot、tcpl,hlyA、toxR和ompU等毒力相关基因,并进行毒力相关基因分型分析,对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消化后的基因组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采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图谱,得到菌株带型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 2009-2010年共采集1 152份水体标本,分离得到O1/O139群霍乱弧菌69株,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59株(小川型18株,稻叶型41株),O139群霍乱弧菌10株.PCR检测69株菌ctxA全部阴性,hlyA和toxR全部阳性,基因分型可分成9个型.稻叶型菌株中,34.15%(14/41)为hlyA+ toxR+ ompU+ ace+ zot+ tcpⅠ+型;小川型菌株中,66.67%(12/18)为hlyA+toxR+型;O139群菌株中,70%(7/10)为hlyA+ toxR+型.PFGE分型发现,O139群菌株PFGE相似度为69.9%~ 95.5%;O1群菌株相似度为72.8%~ 100.0%,可分成3个聚类.结论 在霍乱流行间歇期,该地区外环境水体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广泛存在,基因型别多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09年发生在安徽省境内的2起霍乱疫情进行溯源及2起疫情菌株的遗传相关性分析,为防控霍乱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血清学及常规细菌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霍乱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霍乱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所分离3株菌均是霍乱弧菌O139且具有肠毒素(CT)和毒素共调菌毛(TCP)毒力基因;PFGE分成2个型。SZ分离株的pattern在福建、广东、湖南、江浙和重庆出现过。该pattern的菌株在霍乱数据库占已有O139菌株的12.7%;。H1、H2的pattern与辽宁分离株具有相同的pattern。该pattern的菌株在霍乱数据库中目前仅有1株。结论 3株试验菌株均是产毒株,具有致病性;首例病人分离株与该病人所食甲鱼分离株PFGE带型一致,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甲鱼可能是首起疫情的传染源之一,与第二起疫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2005年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5年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以及霍乱暴发疫情分离的菌株与菌株之间,疫情分离的菌株与海、水产品监测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特异性编码脂多糖基因(LPS)和霍乱毒力基因(ctxAB);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16株霍乱弧菌14株LPS阳性,为O139群霍乱弧菌;另2株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2株稻叶型霍乱弧菌和1株O139群霍乱弧菌ctxAB阴性,其余13株菌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16株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5个型别.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流行株与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PFGE型别一致,且同为产毒株.结论:甲鱼等海、水产品被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情况严重,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被污染的甲鱼可能是本年度食源性霍乱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海、水产品的监测是近期霍乱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川型霍乱弧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型,探讨广州地区小川型霍乱流行趋势和规律。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小川型菌株的4种致病相关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对PFGE图谱采用分子分型软件BioNumerics Version 4.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广州地区小川型菌株中存在3种致病相关基因型,即A型、B型和C型,20%感染者分离株为致病相关基因A型,80%环境分离株为致病相关基因C型。25株霍乱弧菌分为14个不同的PFGE型,归为3个聚类群(Ⅰ、Ⅱ、Ⅲ群)。每一次小川型暴发中分离的菌株PFGE克隆型相同或相近,而散发病例分离株与暴发株的PFGE型有些相同,有的差异较大。环境小川型菌株中存在PFGE克隆型的多样性,部分环境株与感染者分离株具有相近的PFGE型。结论应建立广州地区霍乱菌株的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加强霍乱的预防、控制和预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2年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各疫情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比较各疫情分离株之间以及与常规监测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为追溯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血清学方法生物分型,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12年从湖南省疫情和监测样品中分离的17株O139群霍乱弧菌均带毒力基因,均为产毒株。在进行PFGE分子分型的17株菌中,有2起疫情酶切图谱完全相同,而该2起疫情与其他的3起疫情以及这3起疫情之间的酶切图谱不完全相同。结论湖南省2012年从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是疫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病人和食品中分离的菌株具有高度同源,进一步证实该疫情为食源性传播。分子分型图谱相似率100%的2起疫情传染来源一致,而其他各起疫情之间关联性很小或者没有,传染来源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99~2005年广州地区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代表菌株的致病基因型和PFGE型别,确定霍乱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同源性,研究本地霍乱弧菌的分子特性。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4种致病相关基因,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以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分型处理软件BioNumerics Version对PFGE图谱做聚类分析。结果本地霍乱弧菌代表株中存在3种致病基因型(A、B、C型),病例分离的霍乱弧菌多为A型基因,而环境分离的霍乱弧菌则多为C型和B型。总共96株霍乱弧菌分为60个不同的PFGE型,带型范围:8 kb-650 kb。相同或相近的PFGE型(相差1~3条带)存在于多次霍乱暴发疫情分离株中、环境分离霍乱与临床株之间、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分离霍乱弧菌间,不同的PFGE克隆型(4~6带及以上)的流行病学联系也较远。结论将致病基因分型、PFGE型与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揭示了本地霍乱菌株从受污染的珠江水及水产品传递给人并引起霍乱暴发、散发的特征,提示开展霍乱菌株PFGE分子分型监测及加强地区间合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从湖北省部分地区的猪肉、基围虾、湖水、病人、病人厕所等处采集标本培养分离血清学分型确认的霍乱弧菌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电泳技术(PPGE)检测霍乱弧菌基因分型。结果同一地区的猪肉、基围虾、湖水中0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毒力基因阴性;病人及病人厕所0139群霍乱弧菌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毒力基因为阳性。结论检测猪肉、基围虾、湖水中霍乱弧菌毒力基因阴性的结果,可以为现场提供避免采取应急防治措施的依据,节约大量的社会和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调查福建省1962-2005 年不同流行时期、不同流行血清型的O1 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
(EVC)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探讨霍乱弧菌(VC)不同毒力基因特征与霍乱流行能力的关系。方法 运用
PCR 扩增技术,检测1962-2005 年69 株(稻叶21、小川48) 霍乱患者分离株的犮狋狓犃基因, 同时进行
犮狋狓犅、狋犮狆犃、狉狊狋犚、犺犾狔犃毒力因子的古典型(犆犾)和埃尔托型(犈犾)基因亚型的扩增;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分析不同毒力特征菌株的流行能力。结果 69株O1群霍乱弧菌犮狋狓犃基因阳性62株,犮狋狓犃基因阴性的菌
株均不同程度地携带有其他各相关毒力基因;各毒力因子古典型和埃尔托型的阳检率分别为犮狋狓犅60.9%
(42株)和72.5% (50株),狉狊狋犚37.7% (26株)和72.5% (50株),狋犮狆犃4.35% (3株)和69.57% (48
株),犺犾狔犃65.22% (45株)和79.71% (55株)。犮狋狓犅 犆犾、狉狊狋犚 犆犾基因以及菌株同时携带狉狊狋犚 犆犾和狉狊狋犚
犈犾基因的阳性率在稻叶型(阳性率分别为38.1% 、0 和0) 和小川型(阳性率分别为70.8% 、54.2% 和
35.4% )菌株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均<0.05)。犮狋狓犅 犈犾、狉狊狋犚 犆犾、狉狊狋犚 犈犾基因的阳性率在1962-
1964年、1978 年、1994-2000 年的小川型3 个不同流行时期(阳性率分别为犮狋狓犅 犈犾:100.0% 、
100.0% 、44.8% ;狉狊狋犚 犆犾:0、0、89.7% ;狉狊狋犚 犈犾:100.0% 、87.5% 、58.6% )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犘均<0.05)。犮狋狓犅 犆犾、犮狋狓犅 犈犾、狉狊狋犚 犈犾基因的阳性率在1980-1986 年、2005 年稻叶型两个不同流行
时期(阳性率分别为犮狋狓犅 犆犾:13.3% 、100.0% ;犮狋狓犅 犈犾:100.0% 、66.7% ;狉狊狋犚 犈犾:93.3% 、50.0% )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均<0.05)。结论 福建省1962-2005年O1群霍乱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
毒力因子;各毒力因子埃尔托型基因片段的检出率均要高于古典型,以狉狊狋犚和狋犮狆犃基因的差异最明显;
相对于稻叶血清型,小川血清型更容易整合古典型的犮狋狓犅和狉狊狋犚基因片段;犮狋狓犅和狉狊狋犚基因的类型和不
同血清型霍乱菌株的流行能力有相关性。
关键词:霍乱弧菌;毒力基因;PCR;等位基因
中图分类号:R1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1 0041 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对病例的血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确认为脑膜炎奈瑟菌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均对复方磺胺甲恶唑(SXT)耐药,对青霉素(PEN)和氨苄青霉素(AMP)的药敏结果为中介度,对其他9种抗生素米诺环素(MIN)、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利福平(RIF)、阿奇霉素(AZM)、氯霉素(CHL)、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和美洛培南(MEM)均敏感,PFGE结果显示3株菌株为同一带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均为ST-4821 complex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人与其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在分子分型实验中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来源。流脑菌在湖南省的菌群已经发生变迁,带致病性克隆群的B群菌株可能成为优势菌株,引起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