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云鹤  曾智 《华西医学》2006,21(3):641-64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是以冠状动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表面微糜烂或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临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抬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陈纪林 《新医学》2007,38(5):335-337
1 引言 ACS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烂, 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病变斑块不稳定产生破裂、触发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或中断,导致严重心肌缺血、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ACS可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猝死。生物标记物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定、降低疾病死亡率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 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 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组疾病。早期识别、诊断ACS并进行危险  相似文献   

5.
马桂秋  冯明 《护理研究》2007,21(12):3315-33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ls,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m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上述两种在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治疗措施也有较多差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实施正确治疗措施。本文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高敏肌钙蛋白在其中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国伟 《新医学》2002,33(1):7-8
1引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猝死(suddendeath,SD)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应视为心血管病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从指导临床治疗出发,最近有学者将ACS分为ST段抬高与ST段不抬高两大类型,更为可取。尽管ACS病谱广,病情轻重不一,但均具有相似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在动脉损伤处凝血机制被激活、血栓形…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系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因其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及危险性差异极大,死亡率高,加强早期识别、危险分层并采取积极、合理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近年来,有关ACS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相继公布,相关指南的制订与修改,使ACS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成为心血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防止或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发展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蓓  戚文航 《新医学》2005,36(11):627-629
1引言 非ST段抬高型ACS是常见的冠心病急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AMI,两者的发病机制相似,但因心肌缺血程度不同,导致相应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临床预后不同.因此,对其应进行危险度评估,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监护级别,指导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使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低危患者则避免有风险的、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提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其发生机制是富含脂质的斑块破裂引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C反应蛋白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是急性心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无症状人群,稳定和非稳定患者中,它是将来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强烈预示剂。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对抗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本文应用辛伐他汀治疗ASC,观察辛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的影…  相似文献   

1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常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冠脉病变的加重,加剧了心肌缺血,并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期研究显示,非ST段抬高ACS30天死亡率和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其基本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与血栓的形成等.而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可累及全身动脉的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即脂质积聚,其中主要是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的结缔组织;局部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胶原、弹力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2],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特别是与 ACS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综合征,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继而诱导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1],其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及规范化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在外院学习过程中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14.
1概述ACS主要表现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无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无ST段抬高的心梗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如果损伤轻,形成血小板血栓,为非闭塞性,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者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如果损伤严重,在血小板血栓基础上形成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闭塞性血栓,此时冠脉血流完全中断,心电图一般表现为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rownarteries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即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出现溃破、出血,并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氧供应急剧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血小板的聚集在ACS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因此,抗栓治疗是ACS的标准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no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组病症.ACS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对这类急性胸痛患者的重视,以免误诊.作者将近2年本院因胸痛误诊为ACS的非ACS患者11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非ACS胸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中,ACS分为ST段抬高型(STE-ACS)及非ST段抬高型(NSTE-ACS)两类,前者大部分发展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后者包括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研究发现,大多数ACS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1-4]。糖代谢异常包括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住院事件的发生率等情况.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与病变特征和住院临床结果.结果 869例患者,女性223例(25.7%),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较多(P<0.001),心肌梗死史较少(P=0.001),吸烟史较少(P<0.001),糖尿病、卒中等病史差异无显著性;女性患者的年龄较大(P<0.001),入院时收缩压较高(P<0.001),空腹血糖较高(P=0.001),血清胆固醇较高(P<0.001),血肌酐较低(P<0.001),白细胞计数较低(P=0.02),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P<0.001);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血运重建率相似,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中,女性多见,心肌梗死和吸烟史较少,血糖、血脂较高,左心室收缩功能较好,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钟林 《新医学》2005,36(11):632-633
1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及血栓形成,是ACS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ACS的关键措施之一.在迄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中,阿司匹林是主要代表性药物,因其疗效肯定,价格低廉,应用历史最久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MEDLINE(1966~2009.9)、EMbase(1974~2009.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9~2009.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09.9)和万方数据库(1989~2009.9),收集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113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早期介入治疗能降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6个月时的全因病死率[RR=0.75,95%CI(0.61,0.92),P=0.007];随访1年时,这种优势有下降趋势[RR=0.88,95%CI(0.65,1.18),P=0.38];早期介入治疗能降低6个月时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RR=0.74,95%CI(0.63,0.87),P=0.0003];早期介入治疗能显著降低因心绞痛再入院率[RR=0.66,95%CI(0.61,0.73),P〈0.00001];6个月时出血发生率早期介入组较高[RR=1.28,95%CI(0.91,1.80),P=0.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时早期介入组出血发生率高[RR=2.22,95%CI(1.55,3.17),P〈0.0001];早期介入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发生介入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更高[RR=2.07,95%CI(1.57,2.72),P〈0.00001];肌钙蛋白阳性组早期介入治疗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0,95%CI(0.43,0.82),P=0.002]。结论早期介入治疗能降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全因病死率、心梗发生率和因心绞痛再入院率,肌钙蛋白阳性患者更能从早期介入治疗中获益。早期介入治疗发生出血和介入相关的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风险也比保守治疗要高,故临床决策时应充分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