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该病患者有明显的记忆、计算、思维、定向、判断等能力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尚无满意手段,临床上常用脑血管扩张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益智药以及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药物进行治疗。针灸疗法作为一种简便价廉、有效的治疗手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将近年来针灸对本病的治疗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为瘀血、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王永炎[1]院士经过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证候的系统观察发现,肾精气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基础,痰瘀蕴积、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是导致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了“浊毒损伤脑络”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刘兴山[2]等亦认为,肾精亏虚、心肾不交、痰浊瘀血浊毒痹阻脑络、脑髓失养、神明失用是VD的病机关键。赵南刚[3]等认为,肝阳亢盛致VD,精、气、血的亏虚及髓海失养是发病的根本,肝阳亢盛是发病的重要环节,风、火、痰、瘀等邪内阻,扰动清窍,清窍受蒙,神明失用而成痴呆。2临床治疗2.1...  相似文献   

2.
从痰瘀论治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医痰瘀理论提出血管性痴呆的一个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并从痰浊阻络,神机失用、瘀阻髓窍,清窍失灵两方面阐述其致病机理,提出通窍、涤痰、化瘀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血管性痴呆多是在平台、波动、下滑三期交替更迭过程中呈阶梯样进展,三期证候各不相同;肾精气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基础;痰瘀蕴结,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血管性痴呆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曹子成主任医师对于"和谐"思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发挥,提出"阴阳失和,脏腑失调,痴呆由生"的观点。阴阳不和,髓海空虚为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之一。曹子成主任医师认为,阴阳和谐,脑髓充盈,则脑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反之,阴阳失和,髓海空虚,神明失司,痴呆由生。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有:肾脏失和,肾精不足,无以化髓,髓海空虚;肾脏失和,无以化髓,髓海空虚;心脏失和,心脏不能主神志;脾脏失和,气血亏虚或痰浊、瘀血蒙蔽脑窍;脾脏失和,脾虚生痰,瘀血阻窍。  相似文献   

5.
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发病率高。毒损脑络理论认为人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长期蓄积变生毒邪损害脑络。笔者基于该病临床特点,认为“毒损脑络”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机关键,其中毒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络损是重要的病理变化,髓伤是最终的病理转归,“毒蕴—络损—髓伤”贯穿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始终。笔者认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分为邪蕴成毒、毒损脑络、毒败脑髓三个阶段,病位在脑络,病性为虚实夹杂,正虚、痰浊、瘀血、火热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伤及络脉。脑髓失于充养,神机失于调摄,最终致髓消或髓坏,神机失用,而出现认知障碍。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法,注重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调和营卫,立足于“毒”“络”分阶段治疗,以期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尹龙  田金洲  时晶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5-497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位在脑髓,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脑府气血逆乱,脑髓失养,致毒邪内生,脑髓受损,神机失用.早期病机与心、肝、脾三者失用有关,后期病机与肺、肾失于滋养有关.除瘀血和痰浊外,毒邪内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虢周科教授经过多年临证实践,针对血管性痴呆"虚、痰、瘀"的病机特点,在健脾益肾,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制定了脑髓康治疗血管性痴呆,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中医理论对血管性痴呆病的诊断、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此病是脏腑功能渐衰,肾精亏损,髓海失充,气血不足,痰浊内生,痰血阻窍所致,治疗有虚实之分。  相似文献   

9.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中医学认为,VD本虚标实,肾虚是痴呆的病理基础,肾精不足,脑髓失养,神机失主而发为痴呆,肾虚贯穿于痴呆发病的始终,痰浊、瘀血为标,虚、痰、瘀相互影响转化而成,痰瘀互结是VD的病机关键[1]。现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以客观评价从益肾活血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毒损脑髓的病机。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并归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结果:肾气虚衰为VD病因,五脏失调、痰瘀互阻为VD发病关键,痰瘀互阻、蕴结成毒是VD核心病机,补肾祛瘀为治疗VD的精髓。结论:痰瘀互阻脑络、蕴裹致毒、毒邪侵蚀脑络、败坏脑髓是VD的核心病机,补肾逐瘀攻邪为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肾精亏虚、痰浊瘀血在痴呆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以及"毒损脑络"理论的提出,笔者进一步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产物β-淀粉样蛋白具有损伤脑髓的特点,属于内生浊毒范畴,浊毒损伤脑髓也是该病发病的重要机制。肾精亏虚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前提,脑髓失养与内生浊毒败坏脑髓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导致脑消髓减,神机失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肾精亏虚,髓海不足,痰浊、瘀血在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本病的病机在于肾精亏虚,痰瘀互结,对补肾填精、祛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智龙教授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机根本在于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标实在于痰浊阻窍、神明失用,提出"清养"为其治疗原则,即豁痰、化瘀、补肾健脾,临证辨证不忘辨病,结合虚实转换,治疗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4.
脑髓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对患者的生命质量、生命安全造成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本文通过对脑肾相济理论进行阐述,认为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二者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故“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是脑髓病的重要病机,“填肾精,益脑髓”是治疗脑髓病的基本方法。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三者同属于脑髓病范畴,脑肾相济理论是临床论治脑髓病的常用理论基础,从脑与肾的生理功能与联系出发,认为脑肾相济是精神充沛、情感智能、行为活动的基础。从病理角度出发,认为补肾祛瘀是治疗脑髓病的基本治法。本文基于脑肾相济理论从脑与肾的生理功能,二者间紧密的联系出发,探析脑髓病的病理基础,通过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具有相同的病机角度,异病同治不同脑髓病,为临床治疗脑髓病提供具有基础、统一、一致的方法,并将典型医案进行分享。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为罹患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认知功能受到明显损伤,同时具备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因其在临床上具备可预防性,探析血管性痴呆的新的证治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王新陆教授在长期临证与理论研究中,总结出血管性痴呆病机为肾精亏虚、浊瘀互结所致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并从“血浊”立论治疗血管性痴呆,自拟复健化浊方以补肾化浊活血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获显效,为血管性痴呆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瑾等 《陕西中医》2014,(4):83-85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和证候演变规律。方法:以本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设计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学研究病例调查表,填写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学研究病例调查表。结果:血管性痴呆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痰浊阻窍证、肾精亏虚证、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火热内盛证及瘀血阻窍证,各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亏虚证是影响MMSE-R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其他各证型进行两两对比时均有显著差异性(P<0.007)。结论: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证型分布中以痰浊阻窍证为多,且中医辨证量表(SDSVD)分值也最高,表明痰浊阻窍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关键;气血亏虚是MMSE-R及CDR评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病机多样,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表现为脾肾两虚,标实表现为痰浊、瘀血或二者互结,病程前期多为标实之象。祛痰开窍、健脾化瘀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涤痰汤以祛痰开窍为主,根据病程加减兼具健脾化瘀之功。本文拟从血管性痴呆中医痰浊阻窍型探讨涤痰开窍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临床证实,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瘀血与痰浊有密切关系,瘀血与痰浊互结既是上述诸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又是诸病的病理产物.因此,活血化瘀、祛痰化浊法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临床上只要应用得法,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结合临床部分案例,略作探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以记忆、认知、语言、视觉功能及人格等方面缺损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1].呆者,痴也、癫也、不慧也、不明事理之谓也,临床以神情呆傻愚笨、行为异常、言词颠倒为主要表现.笔者认为,该病病机以肾精亏虚、脑髓渐空为本,痰瘀互阻、羁而成积为标,实邪瘀滞,浊毒侵脑,导致窍闭;治以培元固本、祛浊解毒为法,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0.
祛邪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医对血管性痴呆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该病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尤其以祛邪法为主的治疗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祛邪法已成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法则之一。本文概括了近十年来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的病机、治法及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痰瘀浊毒邪气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密切,故祛邪法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