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考察反刻板印象对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的效应及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175名大学生为被试,分为两个实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了启动反刻板印象对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的效应(实验1)及情绪的调节作用(实验2)。结果:实验1发现,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小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实验2发现,积极情绪条件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小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但消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大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结论:启动反刻板印象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与消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相比,积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更能够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自我卷入程度对不同声望和性别类型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显报告法与内隐联想测验(IAT),分别对从事职业者和文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高职业卷入者对职业积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显著地高于低职业卷入者,对消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则相反,低职业卷入者对低声望职业的消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显著地低于高声望的职业;大学生在职业-性别IAT效应均显著,文科女生和理工科男女被试,其自我-职业IAT效应均显著,理工科专业的自我-职业IAT效应值显著高于文科。结论:对于不同声望的职业,自我卷入程度会影响对职业刻板印象的评价偏向;对于不同性别类型的职业,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理工科被试比文科更多将自我和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相联结,尤其对于理工科女生而言,表现出一定的反职业性别刻板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各40人,所有被试均接受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内隐抑郁刻板印象的测验。结果:①对于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积极外显的刻板印象强度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6.77,P<0.01);消极的外显刻板印象显著低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10.08,P<0.01);②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内隐刻板印象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F=11.73,P<0.01);③相关分析表明,依从性好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r=0.38,P=0.02);依从性差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 r=0.57,P=0.00)。结论: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积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积极的内隐抑郁刻板印象,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及消极内隐抑郁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男女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的行为效应。方法采用E-prime测验程序对76名大学生完成空间旋转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3.096,P<0.05);②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刻板印象激活主效应显著(F=4.653,P<0.05);③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性别与刻板印象激活的交互作用显著(F=8.353,P<0.05),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结论性别与刻板印象激活影响大学生性别空间刻板印象行为效应,并且女性空间旋转任务的消极刻板印象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男/女)×4(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大学教师)两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状况。结果:对于不同教授年级组,大学生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F=31.84,P<0.01)。对于男性被试,男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男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t=-4.611,P<0.01)。对于女性被试,女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女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 t=3.242,P<0.01)。结论:大学生对与自己同性别的教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而对不同教授年级的教师则没有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大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②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得分;③男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对男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对女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且男大学生对男女两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个人理论和刻板印象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注意加工的相对作用。方法:采用内隐个人理论测验作为研究筛选实验被试的工具,通过反应时考察个人理论和刻板印象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注意加工的相对作用。结果: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实体论者与动态论者对伴随特质维度行为信息出现的声音的反应时与伴随从属维度行为信息出现的声音的反应时差异显著,对伴随一致行为信息出现的声音的反应时与伴随不一致行为信息出现的声音的反应时差异也显著;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两类被试对伴随不同类型性别行为信息出现的声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个人理论对个体对与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注意分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实体论者与动态论者对行为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加工均是为了保护各自的内隐个人理论。  相似文献   

8.
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性别图式在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注意偏好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从山东某高校抽取88名大学生,根据Bem性别角色量表筛选出性别图式化个体43人,非图式化个体34人,对比两组被试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中对性别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注意偏好.结果:与性别刻板不一致信息相比,性别图式化个体更倾向于注意性别刻板一致信息;非图式化个体对性别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注意偏好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性别图式化个体对性别刻板有关信息的注意偏好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而非图式化个体对性别刻板有关信息的注意偏好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即性别图式在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注意偏好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内陷联想测验(IAT)对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进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测验测试了32名被试,从性别、文理、年级和学历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结果 ①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性别(t=-0.936,P>0.01)、文理(t=-1.7,P>0.01)上差异不正著;②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学历(t=-4.617,P<...  相似文献   

12.
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讨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49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和问卷研究,其中男生26人,女生23人,平均年龄22岁。所有被试填答了R0senberg自尊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同时使用内隐联结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结果: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中等程度和高度的相关,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外显自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另外,结果倾向于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相对独立结构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态度,探讨其对复吸行为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陈式量表对戒断者和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戒断者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t=14.096,P<0.001),其将毒品与积极的词联系的反应时短;②普通人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其将毒品与消极词语联系的反应时短;③戒断者与普通人的外显态度没有显著差异(t=1.041,P>0.05);④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003。结论戒断者与普通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内隐效应,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肯定倾向,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否定倾向;戒断者与普通人对毒品的外显态度一致均为否定倾向;戒断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倾向分离;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对50名初一新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同时填答自尊量表(SES)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有显著正相关。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隐与外显自尊情境启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情景启动效应。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两套程序,通过对启动条件的操纵考察内隐和外显自尊对于情境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内隐自尊效应具有普遍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低相关,而外显自尊量表之间存在强相关;内隐自尊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会由于情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积极的情境线索会扩大内隐自尊效应,而消极的情境线索会降低内隐自尊效应.后者比前者产生更大的启动效应:外显自尊没有产生启动效应。结论:内隐自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外显自尊对具体情境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10名研究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倾向的测试。结果①研究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t=15.13,P=0.00);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5,P=0.03),高、低内隐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内隐自尊与学业拖延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t=6.91,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学业拖延。结论学业拖延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方法对40名大学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同时填答自尊量表和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结果①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②外控总分与大学生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在成功事件上内控总分与其内隐自尊呈显著正相关;③高、低外显自尊大学生在外控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内隐自尊组大学生在能力、努力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内隐自尊组。结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大学生内隐利他倾向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利他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修订的Rushton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及图片-词汇联结和词汇-词汇联结的内隐联想测验进行研究。结果①内隐图片-词汇联结实验的相容反应时与不相容反应时差异显著(t=-12.55),内隐词汇-词汇联结实验的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t=-10.04);②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行为无相关,不同实验材料的内隐实验IAT效应值存在显著相关(r=0.43,P<0.01);③内隐利他和外显利他在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利他行为内隐倾向存在且稳定;利他行为的内隐倾向与外显行为相分离,并且男女生的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残疾人的真实态度。方法采用了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量表和IAT内隐联想测验将56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行了测量并做了比较。结果大学生对残疾人持积极态度,但存在内隐效应(t=18.676,P<0.001)。结论大学生对残疾人持有积极的外显态度,但也存在隐性偏见。  相似文献   

20.
Learning and memory are sub-served by two interrelated systems - explicit and implicit. Explicit memory involves facts, while one form of implicit memory involves perceptual-motor proces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eries of experiments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with stroke-related brain damage to demonstrate implicit motor-sequence learning and the relative impacts of (1) extended practice, or (2) explicit knowledge prior to practice. Implicit learning was severely impaired without explicit knowledge and even under conditions of extended practice. However, when explicit knowledge was provided prior to practice, participants with stroke demonstrated implicit motor-sequence learning.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following unilateral stroke, providing explici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sk and sequence can attenuate implicit motor learning defic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