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水温为27~29℃下,进行了盐度(10、15、20、25、30、35)对条石鲷幼鱼Oplegnathus fasciatus (体质量为8.1~9.0 g)的摄食、生长和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试验在18个体积为400L的黑色塑料圆桶中进行,共饲养28 d.结果表明:盐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束时,条石鲷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在盐度为25、30时增加较多,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在盐度为30时最高,分别为2.90%/d、1.83%/d和97.50%,在盐度为10时最低,分别为2.15%/d、1.20%/d和78.85%,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在盐度为25时最高,为3.00%,在盐度为35时最低,为2.59%,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盐度对条石鲷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条石鲷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5~30.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免疫因子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温度变化对克氏原螯虾免疫力有显著影响.水温为10~15℃时,克氏原螯虾血液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保持稳定,20℃时两者活性达到峰值,水温继续升高时活性逐渐降低,水温达到30℃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为74.6 U/L和56.8金氏单位/L,与水温20℃时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30℃时其活性最低(0.79 U/mL),与水温20 ~ 25℃时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水温10℃时的活性较低,但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水温30℃时的活性为138.31 U/mL,与15~25℃时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于水温为10℃的试验组,且差异显著(P<0.05);低温与高温环境下,血液中溶菌酶的活性降低,显著低于水温15 ~ 25℃的试验组(P<0.05).表明水温为20℃左右时克氏原螯虾相关免疫因子的各项指标较好,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研究了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温度(23℃、26℃、29℃和32℃)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45d。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率逐渐升高,32℃时最高;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9℃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29℃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3℃摄食率最低,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3个温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摄食和生长有显著性影响,水温在29℃时幼鱼的摄食状态最佳,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4.
氯化钴在大菱鲆饲料中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饲料中的氯化钴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力、消化酶活力、血清和肝脏中VB12含量、肌肉和肝脏中钴的残留量、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来评估氯化钴在海水鱼饲料中的安全性。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氯化钴制剂来配制4种具有不同氯化钴含量(0、8、40及80 mg/kg,不计结晶水重量)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个饲料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养殖30尾大菱鲆;养殖实验为期10周。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氯化钴对试验鱼的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中80 mg/kg的氯化钴显著降低了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终末体重、摄食率、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饲料中高剂量氯化钴(40和80 mg/kg)显著降低了大菱鲆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以及大菱鲆胃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P0.05);大菱鲆的血糖含量、血清和肝脏中VB12含量、肝脏和肌肉中钴的残留量均随饲料中钴的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氯化钴对大菱鲆的肠道组织结构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饲料中添加40和80 mg/kg的氯化钴增宽了肝脏肝血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氯化钴在大菱鲆饲料中的添加量8 mg/kg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盐度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幼鱼生长、渗透生理和体成分组成的影响,在水温16~21℃下,将体质量为(1.28±0.25)g的梭鱼幼鱼在盐度为0.8、5.0、10.0(对照)、15.0、20.0、25.0、30.0、35.0的室内循环养殖系统(100 L)中饲养6周。结果表明:各盐度下梭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0.8的组成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除盐度为5.0组之外的其余各组(P0.05),盐度为10.0及以上的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0.8的组饲料系数最大(P0.05),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5.0、10.0的组摄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5.0的组血清渗透压最高(P0.05),盐度为0.8的组血清渗透压最低(P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血清渗透压等渗点为0.319 mol/kg,所对应的盐度为11.3;血清Na+、K+、Cl-离子含量随盐度的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盐度为25.0的组鳃丝Na+/K+-ATP酶活力最低,仅显著低于盐度为0.8、15.0的组(P0.05),盐度为0.8和15.0的组酶活力最高;梭鱼幼鱼体水分含量随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随盐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梭鱼幼鱼的等渗点相当于盐度11.3,且具有较强的盐度耐受能力,可以适应0.8~35.0盐度的水体。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盐度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幼鱼存活、生长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在6个盐度梯度(淡水和盐度5、10、20、30和35)下,养殖体质量为(6.27±0.28)g金钱鱼幼鱼60 d,统计其存活率及生长情况,测定各盐度下金钱鱼幼鱼肝脏、鳃、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金钱鱼幼鱼在盐度为0~35时存活率为97.78%~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5时,终末体长、体质量和增重率均达到最大,盐度为35时,终末体长、体质量和增重率最小。盐度5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为(0.96±0.01)%,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预测体质量为(6.27±0.28)g的金钱鱼幼鱼高效养殖盐度为7.5。淡水组和盐度35高盐组金钱鱼幼鱼肝脏中SOD与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肝脏中的GPx活力和MDA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GST活力与GSH含量在各盐度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揭示:金钱鱼幼鱼在0~35的盐度时具有高存活率,但在低盐环境中生长较快;淡水和高盐环境能引起鱼体内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应激。推荐金钱鱼幼鱼养殖盐度为5~10。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影响的试验。试验设5个盐度(15、20、25、30和35)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各随机放12尾体质量为(25.63±1.36)g的试验鱼,饲养试验在室内有循环设备的水槽(800 mm×500 mm×450 mm,水体为140L)中进行,日饱食投喂商品饲料两次(8:00、16:00),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将豹纹鳃棘鲈幼鱼从盐度为30的海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15、20、25、35的水中时,在各个盐度下96 h后的存活率均为100%;经盐度驯化后饲养42 d的各组鱼的成活率平均为96.7%;饲养试验结束时,盐度为15的组豹纹鳃棘鲈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最高,盐度为30的组幼鱼各项摄食生长指标均最低;盐度为15和30的组幼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但这两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较低,各试验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幼鱼在盐度为15时摄食生长最快,肌肉品质也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温度为15、20、25、30、35℃时豹纹鳃棘鲈幼鱼的代谢情况,并分析了幼鱼利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作为能源物质的供能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各试验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出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15~30℃范围内,各试验组呼吸熵、氨熵、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5℃时均下降。根据氧氮比的分析结果可知,豹纹鳃棘鲈幼鱼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Q10的变化规律反映出豹纹鳃棘鲈幼鱼的适温范围为15~30℃,且温度显著影响豹纹鳃棘鲈幼鱼的代谢率。  相似文献   

9.
以淡水组(盐度0)为对照,通过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幼鱼[体重为(26.57±6.32) g,全长为(14.44±1.05) cm]不同盐度(5、10、15、20)下130 d的饲养实验,研究了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影响.结果表明:幼鱼在30 d时胃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高于130 d时的蛋白酶比活力;实验30 d时,胃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 P>0.05),肠蛋白酶比活力在盐度10组显著高于20组( P < 0.05);130 d时,盐度15组与20组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显著( P <0.05),对照组肠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盐度5、10和20组.对照组幽门盲囊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均显示最高.肝中蛋白酶比活力极低,而淀粉酶、脂肪酶比活力均达最高值.碱性磷酸酶活力在盐度10的大麻哈鱼幼鱼肠组织中最高.  相似文献   

10.
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为10~25℃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T-AOC能力在1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能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温度从15℃降低至5℃时,T-AOC能力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温度从15℃升高至25℃时的下降幅度(P0.05)。研究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鳃组织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中SOD活力、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证明了15℃为岩扇贝幼贝最适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耐寒机制,分析了慈竹与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 ilis×De ndroc alamopsis grandis在夏季常温(22~30℃)和冬季低温(-2~4℃)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降低,慈竹和撑绿杂交竹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质量分数以及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P<0.01).在相同低温下,慈竹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撑绿杂交竹;而丙二醛以及电解质渗漏率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慈竹在自然低温条件下通过生理机能的改变主动适应低温环境,提高其耐寒性.慈竹抗寒性强于撑绿杂交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低强度火灾后云南松种子的可能萌发情况和火对种子的影响,在萌发前对其种子进行1、5 min与15 min的60、90℃与110℃高温处理,以常温(20℃左右)为对照,研究种子萌发率、种子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以及萌发率与SOD、POD、CAT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60℃的1、5 min处理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种子存在热冲击效应;且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在110℃、15 min的高温处理后仍有36%±3%的萌发率;种子萌发率与SOD、POD和 CAT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热冲击效应的产生与 SOD、POD、CAT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斑马蛤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为探明其耐低温能力和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冬季低温环境,以8.2℃为对照,每3天降1℃,进行渐变低温(5.4、2.2、0.2℃)对3种规格(壳长8、13、17 mm)斑马蛤幼贝消化酶(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胃蛋白酶)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斑马蛤幼贝死亡率均小于3%;低温对淀粉酶呈诱导作用,并且对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的诱导作用更明显,各温度下未检测到脂肪酶和胃蛋白酶;低温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8 mm和13 mm蛤仔)或诱导-抑制-诱导(17 mm蛤仔)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诱导作用,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SOD酶活性升高;低温对CAT呈抑制作用(17 mm蛤仔)或抑制-诱导作用(8 mm和13 mm蛤仔),总体呈抑制作用,且较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5.4℃)比较大规格(壳长13 mm和17 mm,2.2℃)起始抑制的温度高,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CAT酶活性下降;与CAT相比,幼贝以SOD为主来抵御低温带来的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斑马蛤耐低温机制及中国北方大规模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盐度、pH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稚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盐度(15、20、30、35)和pH(7.0、7.5、8.5、9.0)突变下,分别在0、4、12、24、48、72、96 h测定了壳长为(1.33±0.10)cm大竹蛏稚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20组12、24h及盐度30组24 h,大竹蛏稚贝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25)(P0.05),盐度20组4、12 h和盐度30组12、24 h时,大竹蛏稚贝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8~96 h时,盐度20、盐度30组的两种抗氧化酶活力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盐度15、35组48~96 h时,大竹蛏稚贝的S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7.5、pH 8.5组12~96 h时,大竹蛏稚贝的S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H 8.0)(P0.05)(除pH 8.5组48 h外);pH 7.0、pH 9.0组12~96 h时,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7.0和pH 9.0组72 h和96 h时,CA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盐度和pH突变对大竹蛏稚贝SOD和CAT活力均有影响,大竹蛏稚贝对盐度20和盐度30突变有一定适应性;盐度15、盐度35和pH 7.5、pH 8.5突变后,大竹蛏稚贝长时间处于氧化应激状态;pH 7.0和pH 9.0突变可能会造成大竹蛏稚贝细胞氧化损伤;生产实践中,大竹蛏稚贝培育的盐度和pH范围分别控制在20~30和7.5~8.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多因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的处理,研究凡纳滨对虾(L.vannanei)仔虾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在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仔虾磷、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均上升,30℃时,氮、磷释放率最大;盐度在5~35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虾氮、磷的释放率提高,但盐度为30时,仔虾氮、磷释放率最低,其中对氨氮的释放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pH值在6.5~9.0的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磷的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硝酸氮和氨氮释放率极显著增加(P〈0.01),pH值8.5时,氨氮释放率达到最大,亚硝酸氮释放率无明显变化;摄食状态对仔虾代谢有明显的影响,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和氨氮的释放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76.2%,50.0%,60.0%,94.7%,表明仔虾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黄芩种子发芽特性和次生代谢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黄芩种子发芽特性和次生代谢的调节。[方法]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测定采用核黄素-NBT法,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黄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受温度影响。黄芩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0-25℃;与适温相比,在低温和高温下SOD,POD和CAT的活性明显降低,PAL和C4H也呈现相类似的变化趋势,这与其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也相同;次生代谢物质(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PAL和C4H)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56,r=0.951,P〈0.05)。[结论]黄芩种子发芽以及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适宜温度为20℃。黄芩药材中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可通过提高PAL和C4H的活性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琯溪蜜柚果实采后经过预冷,贮藏于室温和冷库(6℃)两个温度条件下,研究贮藏温度对果实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较高,贮藏期较长,风味较好;而贮于室温下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则较高;冷藏处理果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室温处理,而丙二醛(MDA)含量则低于室温处理。试验表明,琯溪蜜柚果实采后贮藏于6℃冷库中,可以抑制果实采后酸化现象的产生,提高保护酶的活性,延长贮藏期,较好地维持果实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8.
温度胁迫对三疣梭子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期普通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普通蟹RS)为对照,研究了低温(8℃)和高温(34℃)胁迫12 h内经溶藻弧菌感染后筛选的抗病候选群G2代三疣梭子蟹(以下简称筛选蟹G2S)的血蓝蛋白含量,以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骤变后,筛选蟹G2S和普通蟹RS的血蓝蛋白含量在3 h时均达到峰值(P〈0.05),随后又逐渐下降,到3~12 h时已基本恢复到0 h的水平(P〉0.05)。两组蟹的SOD和AKP在低温、高温胁迫3 h内也均显著下降(P〈0.05),到3~12 h达到稳定的低水平(P〉0.05);在温度骤变的胁迫下,POD、CAT和ACP活力随时间变化也基本呈峰值变化,但达到峰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不具同步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筛选蟹G2S的免疫指标值均显著高于普通蟹RS(P〈0.05),说明筛选蟹G2比普通蟹RS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方面更具免疫优势。以上结果表明:温度骤变的短期胁迫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导致自由基代谢紊乱,从而诱导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pH 7.11±0.07,基准水温24.0±0.2℃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水温对日本沼虾(体长4.29±0.32 cm,体质量1.80±0.12 g)存活、耗氧率及鳃组织CAT、SOD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48 h内水温12.5℃和32.5℃实验组日本沼虾的死亡率均超过50%,而15~30℃范围内的存活率则为100%(;2)水温22.5~27.5℃范围内,日本沼虾昼均、夜均及各观测时段耗氧率均随水温升高而增大(P〈0.05),但耗氧高峰时段和耗氧昼夜节律均未发生改变;(3)48 h内,水温22.5℃和25℃实验组日本沼虾鳃组织SOD活力时序变化步调一致且无差异(P〈0.05),各时段观测值均低于27.5℃实验组(P〈0.05),低谷期较27.5℃实验组后延12 h;(4)水温22.5~27.5℃日本沼虾鳃组织CAT活力在48 h内均较为稳定,且均随水温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