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超声胃镜在胆囊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回顾分析103例非结石性胆囊病变超声内镜(EUS)检查结果,并与体表超声及手术后病理进行比较,以分析EUS在胆囊病变诊断中的意义。103例胆囊病变中,EUS诊断胆囊炎1例,胆囊息肉82例,胆囊腺肌瘤6例,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4例;体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74例,其余2例误诊,6例漏诊,诊断胆囊癌6例,其余4例误诊,6例胆囊腺肌瘤体表超声均未做出诊断。12例胆囊疾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与术后病理比较,EUS诊断正确率为75%,体表超声为41.6%。EUS对胆囊息肉、胆囊癌及胆囊腺肌瘤诊断符合率为100%,体表超声为55.6%。3例EUS误诊病例,2例为胆囊壁纤维化伴泥沙样结石,1例为化脓性胆囊炎,均误诊为胆囊占位性病变。结论。我们认为EUS对胆囊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最常见;内镜超声(EUS)检查发现病变大部分≤2 cm,呈黏膜下低回声占位,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清晰。治疗方法主要是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33例随访6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及死亡。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采用EUS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并及时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内镜切除和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具体方式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R-NENs内镜下的诊断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6例R-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组织标本活检或手术切除瘤体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R-NENs。结果肿瘤位于低位直肠段32例(42.11%),中段25例(32.89%),下段19例(25.00%)。36例行超声内镜(EUS)检查,其中27例EUS下诊断为R-NENs,2例诊断为间质瘤,6例诊断为脂肪瘤,1例诊断为平滑肌瘤,与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达75.00%(27/36)。29例病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2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0例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STER),2例行电凝电切术,3例因不同原因未通过上述内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所有患者中69例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证实G1级最多见,共62例,占所有病例的81.58%(62/76)。结论R-NENs以男性多见,好发于中低位直肠段,其中G1级最为常见;EUS技术的成熟运用能够对病变性质及组织学起源进行较准确的判断,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最终还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早期G1、G2级R-NENs经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够提供较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V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hotoshop(PS)软件联合超声内镜(EUS)在不同级别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温州市三大医院14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且均行EUS的NENs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和EUS图片,根据肿瘤的病理核分裂象及免疫组化Ki-67指数,将直肠NENs分为低级别组(G1组)和中级别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尤其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特征和EUS指导下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及手术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2001年01月~2009年04月内镜、同经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779例:其中胃间质瘤14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9例.结果 EUS指导下内镜介入治疗17例;手术治疗41例.结论 EUS克服了常规内镜和X线钡餐检查难以定性和误、漏诊问题,提高了胃肠间质瘤内镜超声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切除食管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1例食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特点。结果男患者占54.5%;年龄40~81岁,平均(57.5±12.4)岁;食管神经鞘瘤多位于胸上段(45.5%,5/11)和胸中段(27.3%,3/11);11例(100.0%)病灶的白光内镜分型均为隆起型,表面黏膜光滑、无溃疡。肿瘤直径为0.3~5.0 cm,平均(2.5±1.8) cm;超声内镜(EUS)显示10例(90.9%)起源于固有肌层,11例均为低回声,9例(81.8%)回声均匀;11例EUS下均无血流信号,6例(54.5%)为腔内生长,5例(45.5%)腔内外生长。完整切除率为100.0%(11/11),中位手术时间41 min,11例患者(100.0%)均未出现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为(1.2±0.6) d;平均住院时间为(6.9±2.5) d。所有组织标本中S100均为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 ESD和STER用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所获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胃镜检查示贲门、胃底、胃体近贲门部不规则肿物增生隆起,大小约12.0 cm×7.0 cm,质较硬,边缘不齐,病理诊断为胃腺癌,分化Ⅱ~Ⅲ级。后经我院病理会诊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高增殖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伴坏死。结论:胃活检标本较小,同时取材钳夹时可能造成原有细胞形态及排列的破坏,较容易误诊。因此,应加强对HE切片的观察,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验证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影像学检查给出诊断意见,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以下简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类特殊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临床表现各异,病程及预后多变。近年。内镜超声检查(EUS)在其诊断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内镜超声检查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7例大肠隆起性病灶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 (1)EUS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达95.19%,高于肠镜(83.42%);(2)EUS对粘膜下肿瘤和肠外压性隆起诊断率均为100%,明显高于肠镜(43.48%和43.75%),但EUS对息肉及肠癌的诊断率(92.13%和96.30%)与肠镜相当(95.51%和92.59%);(3)EUS对肠癌术前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83.33%和77.78%。结论 EUS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是诊断粘膜下肿瘤和肠外压性隆起性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食管结核超声内镜(EUS)声像图特征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6月-2016年5月经EUS检查或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而确诊为食管结核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表现为吞咽梗阻6例,胸骨后疼痛3例,伴有盗汗、低热症状2例,伴咳嗽、咯血1例,伴咽痛1例;病变位于食管中段7例(77.78%),上段1例,食管下段合并咽部病变1例;8例为隆起型病变,其中4例表面破溃,1例呈息肉样隆起,另1例为溃疡并憩室型病变;内镜下活检6例中5例确诊,其中3例活检2次;EUS表现为食管壁内不均质低回声占位,边界模糊,内见高回声光斑,侵及黏膜下层或全层,部分病灶突破外膜层与壁外肿大淋巴结融合贯通;2例行EUS-FNA穿刺,病理发现炎性肉芽肿,考虑结核;均予以抗结核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食管结核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好发于食管中段,内镜下表现主要为隆起型和溃疡型病变,通过多次内镜下活检,结合EUS特征或EUS-FNA穿刺病理学检查能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52例经ESD治疗的GI-NENs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下形态,记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52例患者中胃16例,结肠9例,直肠27例;大部分病灶为黏膜下隆起,少数为不典型的息肉样改变;所有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其中G1 44例,G2 8例;完整切除率94.23%(49/52);2例直肠病灶侵犯固有肌层,追加外科手术;1例直肠穿孔,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全组病例未出现大出血,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例胃病灶发生局部复发,行第二次ESD治疗,未发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严格把握内镜治疗适应证,ESD治疗GI-NENs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下内镜切除术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搜索引擎PubMed,分别以"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nderwa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underwater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为关键词,检索出相关文献,汇总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40篇相关文献,纳入452例病例,其中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413例,水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UESD)37例,水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UPOEM)2例。413例UEMR患者一共有468个病灶,切除成功率为98.5%,其中整块切除率达61.1%,整块切除者的R0切除率为94.3%;37例UESD患者共有39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UESD完整剥离;2例UPOEM患者成功行水下黏膜下隧道建立及肌切开。全组术后并发症较低,以出血多见,其他包括穿孔、十二指肠腔狭窄、低钠血症、吸入性肺炎和自限性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结论水下内镜切除技术是一项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易于掌握且操作方便。今后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以及长期随访资料,以明确水下内镜切除技术与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比的优势及适应证,便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进行EUS检查。根据黏膜下病灶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深挖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回顾性分析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EUS检查的74例患者中,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8例(均位于直肠);脂肪瘤15例(其中位于回盲部4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8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间质瘤2例(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各1例);外压性改变14例(卵巢肿瘤9例,淋巴结2例,盆腔肿瘤3例);囊肿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例);气囊肿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3例;直肠周边恶性肿瘤侵犯4例;肠道淋巴瘤2例。所有病灶均接受深挖活检、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最终病理和EUS诊断符合率为68/74(91.9%),其中2例EUS考虑直肠类癌最后病理确诊为黏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最终确诊为肠道淋巴瘤。2例考虑直肠周边恶性肿瘤最终为炎性包块,1例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诊断为直肠癌。结论 EUS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能清楚显示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判断各种病变的性质,进而指导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食道静脉瘤套扎器行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MR-L)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3例直肠NENs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后进行EMR-L切除病变。观察患者内镜表现、EMR-L操作过程及其并发症、病理结果,术后定期结肠镜随访。结果 13例患者顺利完成EMR-L切除病变,耗时10 min 36 s~52 min 21 s,平均(21.9±10.6)min。1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及钛夹封闭创面治疗后出血停止。无急性或迟发性直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内镜食道静脉瘤套扎器行EMR-L可有效、安全的切除小于1.0 cm的直肠NENs,同时治疗费用较食管静脉曲张连环套扎器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认识消化道脂肪瘤的小探头内镜超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内镜超声诊断率。方法收集30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消化道脂肪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及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回顾性分析其内镜超声图像。结果30例病理均证实为脂肪瘤,术前诊断脂肪瘤28例,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1例,内镜超声图像显示病变均来源于黏膜下层,脂肪瘤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整齐、清晰,呈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其中10例外侧缘显示不清;纤维瘤边界为梭形,呈稍高回声;异位胰腺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稍杂乱的中高回声。结论小探头内镜超声方便、无创伤,能较准确的诊断无症状胃肠小脂肪瘤,有助于鉴别诊断,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内镜下Over-The-Scope-Clip system(OTSC)金属夹闭合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效果。方法对OTSC夹闭的11例急性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胃穿孔7例,十二指肠穿孔1例,结直肠穿孔3例。结果 11例患者均及时成功地进行了内镜下OTSC封闭,平均内镜下封闭术所需时间为6~15 min,封闭穿孔直径0.6~3.7 cm。结论内镜下OTSC夹闭术对急性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疗效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该院收治的342例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该组患者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并将该组患者分为并发出血组和未并发出血组,以术后并发出血为因变量,以可能诱发患者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史、饮酒史、息肉发生位置、息肉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组34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7.60%(26/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合并高血脂史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直径2.0 cm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形态有蒂息肉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有蒂息肉均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为有蒂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