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沉积微相研究是认识储层各种物性特征的重要基础。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Ⅵ、Ⅶ油组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认目的层为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研究表明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物性较好,远砂坝、席状砂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反映了沉积微相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6油层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沿北北东方向分布的条带状、块状储集砂体,主要类型有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河口坝以及席状砂等砂体。长6下部长7油层组在纵向上沉积的旋回性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野外露头、岩心观察,结合测井相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对同类地区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在平面和纵向上相互连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其中长612和长611-2是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5.
王超  庄红红  展宏图 《辽宁化工》2013,42(3):300-302,308
新寨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本区东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结合测井资料解释及岩心的观察,通过大量物性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分析统计,最终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新寨地区长61油层的沉积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且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四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各种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1储层的主要沉积微相,也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6.
在对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区域地质资料、地震数据、测井及岩芯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腰英台地区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发育三角洲—湖相沉积;三角洲相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远沙坝微相。湖泊相发育滨浅...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以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对安塞王窑南长612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搞清了骨架相砂体类型和几何形态,总结了长612小层各沉积期沉积微相平面时空演化规律,确定其为一套三角洲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较为发育,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6种微相类型。通过沉积相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析,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为油气开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鹏  安山  高苗苗  刘冠华 《辽宁化工》2010,39(12):1285-1289
根据大量的岩芯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砂坝、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间湾等六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方向。沉积相分析师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着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泊相与三角洲相2种沉积相类型,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区内青山口组主要存在3种类型的储层砂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远砂坝砂体和浅湖砂体;姚家组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浅湖沉积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地质和测井等方法,对甘谷驿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各小层平面展布特点。该区属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油层组细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问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几种微相,河道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油气富积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东部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属于古近系充填层系中的晚古新统层系组,为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沉积相组合为三角洲前缘相-包括前缘近端坝、远端坝、分流间湾相砂体夹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互层。反演结果表明,砂体波组在侧向上具不均一性,指示了自东向西进积沉积特征。砂组空间分布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华池油田华152区11口井的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及354口井的平面展布、剖面分析、单井相分析,确定该研究区域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对沉积微相进行进一步细分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分流间湾及河口坝.  相似文献   

13.
温佳霖  安山  张刚  张敏 《辽宁化工》2011,40(9):998-1000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结合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测井资料来研究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分流见湾等4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6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  相似文献   

14.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塞油田侯市区长62为河湖三角洲相的前缘亚相沉积,并将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相带,同时岩性致密层对油气侧向运移的遮挡作用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艳  王孝江  刘云  安山 《辽宁化工》2012,41(9):933-935
通过单井相和地球物理测井相分析,根据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单井相图、电测资料来研究长2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滩及河间洼地等四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2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16.
湖成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同属河湖过渡相,其对应沉积相标志存在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二者均具有河道沉积的共同特征,发育流水成因的交错层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底部泥砾较发育,沼泽沉积中发育植物根和褐煤沉积;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沉积物粒度较平原决口扇粗。姬塬地区长2油组岩性、古生物、测井曲线和沉积组合四个方面的标志较明显,经过详细分析,认为姬塬地区长2油组既发育有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也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相似文献   

17.
白生宝  姬江 《广东化工》2013,(23):11-13
研究区内西山窑组西3层沉积体系主体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亚相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与河道间微相.不同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砂体规模和储层特征,由于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气井产能高低不同.研究发现分流河道微相位置产能较高;而分流河道侧翼及河道间湾位置产能较低.  相似文献   

18.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从单井沉积相的分析入手,并结合钻井岩性剖面、沉积构造和电性特征等大量地质资料,详细分析了吐哈油田2、3井区三叠系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其展布;认为该区发育一套湖进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层序完整,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包括辫状分支河道,河道侧缘和分支间湾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河道侧缘边滩及分支河道间湾三个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主要由深灰色泥岩构成。  相似文献   

19.
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区块P1段发育典型的水退阶段的三角洲沉积。其总体沉积特征为:河道频繁分支与迁移,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及生物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杏56井区大量钻井岩芯、测井和区域沉积相等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杏56井区的P1段沉积为正常三角洲沉积,并划分出9类岩相、两种沉积亚相和10种微相。研究认为P14及其以下为三角洲沉积中的前缘亚相沉积,这一阶段整体呈现水退趋势。P11~P13段沉积为三角洲沉积中的平原亚相,这一阶段整体呈现水进趋势。三角洲前缘物源供给不足,砂体厚度较薄,砂泥互层较多,至三角洲平原,物源供给充足,砂体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