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颅脑CT动脉造影(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夹闭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及颅底三维重建。结果 51例患者经CTA检查均证实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CTA及颅底三维重建获得的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其与颅底骨性标志、隆起的位置关系。据此确定手术方式,并进行预后和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35例,轻度残废9例,重度残废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42例术后复查CTA,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 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夹闭术的指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娃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脑内血肿,术前头部CTA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CTA不同成像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行急诊血肿清除术并行动脉瘤夹闭术,对CTA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在术中均被证实为动脉瘤,与头部CTA术前诊断位置基本一致,动脉瘤的大小、生长方向与术前判断的方向基本一致,所有的动脉瘤均予夹闭.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所有患者均门诊和(或)电话随访6—7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GOS2分为2例;GOS3分为2例;GOS4分为6例;GOS5分为5例。结论头部CTA检查能简便、快速地明确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自发性脑内血肿,可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对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依据CTA检查结果,对56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CTA扫描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重建(3-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手术结果,评估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手术的指导价值。结果CTA共发现56例58个动脉瘤,手术共夹闭56个动脉瘤。①手术中发现动脉瘤的位置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②术中有5个动脉瘤瘤体无法完全暴露,其余51个动脉瘤瘤体形态术中观察结果与CTA结果完全吻合,其中24个椭圆形、19个圆形动脉瘤的瘤顶指向与手术发现完全吻合。③CTA对动脉瘤与主要分支动脉关系的检测结果与手术观察完全吻合,其中49个动脉瘤瘤颈与分支动脉无关,7个动脉瘤瘤颈累及分支动脉。④CTA共发现21个动脉瘤瘤体有泡状突起,其中术中证实15个突起部位即为动脉瘤破裂部位,6个未发现破裂口。⑤CTA检测的动脉瘤瘤颈平均直径为(5.92±0.86)mm;术中测量平均为(6.13±1.06)mm。⑥所有动脉瘤瘤颈宽度的检测,CTA与手术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4.
MRA和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与CT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MRA和CTA检查,后处理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作为参考标准,比较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 在14例中,经选择性DSA和动脉瘤夹闭术证实21个动脉瘤,其中17个动脉瘤CTA和MRA均显示良好,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瘤颈宽度、瘤体最长径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RA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敏感性为90.5%。CTA为95.2%。结论 MRA具有无创、费用低、无并发症、无放射性损害、空间分辨率高、不用造影剂即可明确诊断的优点,在评估动脉瘤及帮助确定治疗方案等方面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可以成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6.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  王运杰 《山东医药》2010,50(31):48-4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61例手术顺利。18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经采取控制血压,吸清术野,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调整瘤夹的位置后再行夹闭。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短暂尿崩2例。60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13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AR)的不同破裂点(瘤体、瘤颈及瘤顶)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3月连续纳入的135例(148个动脉瘤)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定。将发生IAR动脉瘤的不同破裂点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其与IAR患者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30例患者的31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20.9%,占患者22.2%),其中破裂点发生在动脉瘤顶部9个、体部17个及颈部5个。17例患者GOS评分5分,8例4分,2例3分,1例2分,2例1分;预后良好者共25例,预后不良者共5例。IAR不同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73,95%CI:6.764~18.344,P=0.006),其中25例瘤体、顶部破裂者中1例预后不良,5例瘤颈部破裂者中4例预后不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瘤颈部破裂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期望对其手术治疗起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83例患者的动脉瘤破裂次数,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个数、瘤囊最大径等与预后(GOS)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瘤破裂次数、Hunt-Hess分级与GOS显著相关(P〈O.01),动脉瘤部位、个数、瘤囊最大径与GOS无关(P〉0.05)。结论 患者的动脉瘤破裂次数、Hunt-Hess分级与预后有相关性,动脉瘤部位、个数、瘤囊最大径与预后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4例形成脑内血肿)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形成脑内血肿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采用"三H"疗法,予以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治疗。结果 17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随访0.5~3 a,根据GOS:Ⅴ级10例,Ⅳ级4例,Ⅲ级2例,Ⅰ级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应及早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对形成脑内血肿者应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夹闭动脉瘤。术后采用"3H"疗法、给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时机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早期手术(72h内手术)24例,延期手术(72h~2周内手术)10例,术式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其中瘤颈夹闭术33例,瘤壁加固术1例。结果早期手术患者24例,恢复良好22例,轻残1例,重残1例,好转率92%;延期手术患者10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好转率60%。结论早期手术是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床突旁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22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根据DSA及CTA检查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复查CTA以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CTA显示24枚动脉瘤,漏诊1枚颈动脉窝和1枚颈内动脉后壁动脉瘤.其中22枚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1枚行包裹术;1枚眼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架桥术;2枚对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未处理.术后14例复查CTA,4例复查DSA,4例拒绝复查.复查CTA证实13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架桥术后血管通畅.结论 CTA对于判断前床突、视嵴、视神经管上壁等骨性结构是否需要磨除、动脉瘤是否可以夹闭及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A也是动脉瘤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周文科  赵洪洋 《山东医药》2009,49(48):45-4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壁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共完成的421例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壁动脉瘤16例(占3.8%)共17个动脉瘤,分析其诊断与治疗经过。结果动脉瘤均发生在眼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之间的血管壁上。17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共用20枚动脉瘤夹,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均夹闭成功,14例痊愈,2例瘫痪。结论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壁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反复多次应用临时阻断夹及跨血管动脉瘤夹对动脉瘤的夹闭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宏杰  宋冬雷  徐斌 《山东医药》2005,45(26):33-34
对62例未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47例术后0.5~1a瘤体完全消失。该术的手术要点为术中充分打开颅底池;仔细解剖动脉瘤颈;正确选择动脉瘤夹;可靠夹闭瘤颈,夹闭困难时采用动脉瘤包裹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对25例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或CT三维成像(CT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早期手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在脑底池放置直径3.0mm末端为盲端带有侧孔的硅胶管持续引流,观察脑血管痉挛的指标.25例均在术后6-10d拔除引流管,发生脑血管痉挛者3例,其中轻度痉挛2例、中度1例.患者死亡1例.认为脑底池持续引流对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血管痉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2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所有病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而就诊,经CT血管成像(CTA)或者(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时患者的Hunt-Hess分级如下:1级3例,2级10例,3级8例,4级3例.本组24例患者中20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共有52个动脉瘤.动脉瘤均为囊状,瘤体直径2 ~19 mm,颈宽2~8 mm.2例患者在等待和保守治疗中二次破裂出血末及时手术治疗而死亡,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而出院,其余的21例均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所有的手术治疗病例中,手术时机选择如下:4例1~3级患者采用超早期手术,8例1~3级患者采用早期手术,10例1~3级患者采用巾期手术,2例4级患者采用延期手术.结果 21例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46个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4例,轻度残疾(轻偏瘫和颅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4例,重度残疾(完全偏瘫、失语和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2例,植物生存(昏迷超过1个月)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在术后进行了DSA或CTA复查,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不再显影.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复杂,需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倡在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的前提下,尽早、尽量通过一期或者分期手术将所有动脉瘤处理,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非优势A1侧翼点开颅与优势A1侧翼点开颅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并探讨其相关适应证。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存在优势A1现象的5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非优势A1侧翼点开颅,为非优势A1侧组;26例采用优势A1侧翼点开颅,为优势A1侧组;比较2组患者的显微镜下操作时间,夹闭方式(简单夹闭、复杂夹闭),术后3个月及1年的动脉瘤残留或复发情况,术后1年GOS评分等指标。 结果非优势A1侧组简单夹闭25例,复杂夹闭7例;优势A1侧组简单夹闭12例,复杂夹闭1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8,P=0.022)。非优势A1侧组的显微镜下操作时间为(1.57±0.32)h,术后3个月动脉瘤残留或复发有2例(6.25%)、3例(9.38%),术后1年预后良好率为90.63%;优势A1侧组的显微镜下操作时间为(1.63±0.37)h,术后3个月动脉瘤残留或复发有2例(7.69%)、2例(7.69%),术后1年预后良好率为92.31%;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非优势A1侧翼点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够易化动脉瘤颈显露过程并简化夹闭方式,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0.
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与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16个)PCo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PCoA镜像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①PCoA镜像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两侧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的有6例,不完全对称(Ⅱ型)的有2例。动脉瘤大小:0.5~1.5cm的有9个,〉1.5—2.0cm的有5个,〉2.0cm的有2个。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Ⅱ级的有2例,Ⅲ级的有4例,Ⅳ级的有2例。②直接夹闭PCoA镜像动脉瘤15个,未处理的有1个。一期手术5例,均经双侧开颅,夹闭PCoA动脉瘤10个,对其中2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二期手术2例,第1次手术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2个,对其中1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第2次手术夹闭另一侧PCoA动脉瘤2个。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者1例。③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的有6例,轻残的有1例,重残的有1例。随访3~48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PCoA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将PCoA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患者Hunt-Hess分级及周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二期手术,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