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随着在岩溶发育地区大量基础建设工程的兴建,出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城乡防灾减灾的需要,对岩溶地区的勘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发展精细探查的综合物探技术,目标是探查200 m深以内0.5~1 m以上大小的溶洞,以及中小断层和交叉断层,探查覆盖层下起伏的灰岩基岩面.目前许多物探方法受到汽车行人振动,地电、电磁波干扰,无法在城...  相似文献   

2.
复杂溶洞隧道在施工中常遭遇涌水、流沙、突泥、坍塌、隧道变形等地质灾害风险。以贵南高铁九万大山3号复杂溶洞隧道为背景,对于水害,遵循“引、堵、越、绕”方针进行科学防治;针对溶洞处在隧道拱顶、边墙和隧底等不同位置对隧道结构的不同影响,按照溶洞与隧道有无联通采取不同的处置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证明针对复杂溶洞隧道群采取的各种处置技术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3.
王学斌 《山西建筑》2009,35(20):329-330
结合某高速公路岩溶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经验,阐述了溶洞处治不当易导致的灾害和隧道岩溶处理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隧道溶洞的处治方法,从而对隧道通过不同形态岩溶地段的处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5.
岩溶区溶洞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为准确预测岩溶区隧道溶洞规模,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遭遇岩溶洞穴的风险,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经探明的溶洞信息与岩溶发育机理选取岩石可溶性、岩层厚度、地表汇水能力、单斜与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溶水垂直分带6个主要因素作为岩溶区隧道溶洞规模预测指标.针对岩溶发...  相似文献   

6.
隧道顶部溶洞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洪良  郝杰  靳晓光 《山西建筑》2010,36(32):313-315
以在建的某高速公路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单元法,运用迈达斯GTS分析软件,建立隧道结构及围岩的三维分析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位置、大小的顶部溶洞在开挖过程中对围岩变形位移、力学特性、塑性区以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了顶部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岩溶地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针对探地雷达法隧道内溶洞探测过程中存在位置标定模糊和形状确定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可视化方法。首先利用F-K偏移成像技术处理每条测线上的探地雷达数据,并根据坐标信息合成三维数据体,增强不同测线间的横向联系。然后通过属性分析提高探地雷达视图效果和有效反射数据的对比度,进而利用K-Means聚类方法提取溶洞反射数据的可视化振幅阈值参数。最后利用三维属性体和等值面提取技术实现隧道溶洞探地雷达三维可视化。模型试验和现场案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应用结果表明最大谱振幅属性不仅能够提高探地雷达视图效果,还能增强探地雷达数据体中有效反射数据的区分度,是本文方法较佳的输入属性。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探地雷达传统三维可视化方法振幅阈值设置时过度依赖解译人员经验问题,该方法适用于沉积岩层等层状介质解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某高速公路岩溶隧道的暗河处理措施,详细介绍了隧道暗河的地下水发育特征以及隧道穿越大型充填溶洞导致的施工难度,详细论述了隧道跨越暗河段及穿越大型充填溶洞所采取的相关工程措施,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保盾构法在岩溶发育区隧道施工中顺利、安全、快速掘进,本次勘察在施工前试验了钻探(常规向下的钻芯及取样)及物探(采用地质雷达法、微动探测法、瞬变电磁法、跨孔CT法、管波和陆地声纳法等地表及洞内物探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各探测方法间相互多次验证并综合工程数据实际进行推断和结果分析处理,最终选择用微动、陆地声纳法结合跨孔CT准确探测了大小1 m及以上的溶洞及溶蚀裂隙、含水构造等,探明了岩溶发育区等不良地质的岩土分界线、厚度及埋深等情况,基本上将线路沿线全部溶洞的大小规模、发育情况和与隧道洞身的相互位置关系都探明清楚并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成果数据。  相似文献   

10.
胥广耀 《山西建筑》2014,(20):214-215
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侧部溶洞的具体情况,针对先开挖靠近溶洞侧和先开挖远离溶洞侧两种不同的开挖顺序,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不同开挖顺序对隧道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得出了最优的开挖顺序。  相似文献   

11.
以朝东岩隧道为背景,运用二维弹塑性分析研究了隧道侧面45°和正侧面不同大小、不同距离的溶洞分布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侧面溶洞随距离的增大,围岩稳定性增强,距离与隧道开挖引起的释放位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影响的分界线大约在溶洞尺寸的2~3倍;在拱顶附近的周边释放位移比底部的释放位移大。同时隧道侧面的溶洞容易引起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偏压现象,隧道整体向溶洞一侧发生释放位移。  相似文献   

12.
特大型岩溶地段隧道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特大型岩溶地段爆破施工对隧道及溶洞结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提高隧道爆破施工的安全性,结合那丘隧道特大型溶洞地段工程,运用MIDAS软件对爆破动荷载作用下隧道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应力、位移、速度三个方面分析得出:(1)在爆破荷作用下,隧道拱顶、拱脚及溶洞顶壁发生应力集中现象;(2)隧道拱顶竖向峰值位移为7.51 mm,溶洞顶壁峰值位移为2.46 mm;(3)隧道围岩质点峰值速度出现在拱顶为17.45 cm/s,溶洞围岩质点速度从顶壁峰值9.81 cm/s向左逐步衰减,左侧岩壁影响很小;(4)依据以上特征提出重点支护区域,同时将现场监测与岩石动力学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出那丘隧道爆破施工安全振速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救援通道爆破掘进施工中,为了确保邻近金山顶隧道的安全,运用现场测试技术与数值法探讨了爆破振动对邻近高铁隧道衬砌结构的振动影响。其中数值分析表明既有隧道迎爆侧受水平应力波为主,径向振速明显大于垂向振速;迎爆侧从拱顶至墙脚,径向振速先增后减,墙腰处最大,拱脚处次之,墙脚处径向振速大于拱顶处;垂向振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拱顶处最大;既有隧道衬砌墙腰处受拉应力最大,易出现拉伸破坏。最后基于动力弹性理论,依据现场测试数据振速和混凝土动应变的关系,通过线性拟合确定了爆破施工过程中隧道衬砌安全条件下爆破振动速度不大于6 cm/s。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实验系统 ,对石灰岩地区大断面隧道开挖过程中 ,隧道顶部不同距离上的溶洞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相似模型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开挖引起的总释放位移随溶洞的距离呈现减函数变化 ;在有溶洞的断面开挖瞬间释放位移增量随溶洞离隧道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开挖后的流变位移也随溶洞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开挖瞬间的位移释放率随溶洞距离而呈现减小的趋势 ,约为 2 3%- 2 5 %。开挖后的流变位移释放率与溶洞距离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升高铁土建工程源头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本文通过对高铁土建工程质量安全治理现状和源头质量隐患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前到后的原则依次从标准规范、工程建设及政府监管层面展开分析,针对性提出了标准规范、质量管控、人员素质、技术保障、信用体系五方面的治理措施。文中创造性提出从标准规范层面和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构建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长春 《建筑施工》2014,36(9):1078-1079
杭甬高速铁路道岔板采用混凝土预制式生产工艺。以此为背景,介绍了相对应的关键生产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的实施可以保证制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以后类似的高速铁路预制板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黎寿  魏鑫 《广州建筑》2011,39(1):37-39
在城市地下轨道建设中,地下溶、土洞的存在和发育对隧道的建设和运营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对地下溶、土洞进行处理.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明确了盾构隧道施工中溶、土洞处理的目的与范围,从地质勘探、溶、土洞处理措施以及注浆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溶、土洞处理的施工技术,并对溶、土洞处理的效果进行检测分析,保证盾构隧道施工的安全.本文...  相似文献   

18.
在富水岩溶地区进行深基坑的开挖,往往会遇到基坑侧壁或底部突涌水的工程问题,轻则影响工程进行、花费人力物力、耽误工期,重则破坏基坑支护结构、淹没基坑,甚至威胁工程人员人身安全。依托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北段明挖隧道工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富水地区溶洞对深基坑开挖稳定性进行研究,分别改变溶洞直径、溶洞埋深、溶洞内承压水头3个参数,研究富水地区溶洞对基坑土体变形、灌注桩侧移以及水平支撑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开挖至基底时,溶洞顶板厚度较小,溶洞参数的变化对基坑土体及支护结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现场应对基坑突涌水的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富水岩溶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连霍高速公路洛阳至三门峡段扩建工程通过郑西高铁阌乡隧道上方为背景,对高速公路扩建施工对下方既有高铁隧道的影响进行了监测分析。监测项目分为变形和应力两类,限于高铁隧道的运营管理要求,完成了无线远程应力监测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工作。通过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发现高速公路扩建施工过程中隧道衬砌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点,保证高速公路扩建和高速铁路隧道的安全,指导扩建施工,为类似条件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既有圆梁山隧道2号充填溶洞施工发生多次涌水涌泥,对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影响;新圆梁山隧道位于既有隧道右侧30m,为既有平导扩挖。为了降低施工风险,施工时需对围岩进行预支护,通过几种工法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水平旋喷法对掌子面进行加固,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