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快速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和器质性心脏病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包括经导管消融、基因治疗、药物治疗3部分.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而现有的影像与电生理融合技术可以简化这一手术过程,提高成功率.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等三维标测系统可以为术者提供较为直观的心脏三维图像,MERGE/Fusion技术则进一步将多排CT或MRI获得的影像与三维标测系统获取的解剖图像结合,更清楚地显示与消融密切相关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消融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26例房颤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静脉线性消融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和准备工作并做好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注意病情观察,做好用药护理重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通过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护理,2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并随年龄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2]。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男性心房颤动化妆呢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1.5倍,而女性则高达1.9倍[3]。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中提出电生理中心能够作为其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4]。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经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重要选择,我院心内科在2013年10月~2014年7月应用该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现将术前、术后护理及术中配合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实行冷冻消融治疗,取得成功。这是我国首例采用此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微波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新技术,在国内外临床应用时间短,经验不足。 目的:对国内外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温度场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EI、SCI数据库中关于微波消融温度场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消融,心房颤动,微波,温度场”或“ablation,atrial fibrillation,microwave, thermal field”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结果与结论:微波导管消融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即靶点)进行精细标测,使靶点及邻近的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以破坏心动过速的病灶及折返途径,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在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伤害的同时,保证消融切割线的连续性,对于房颤消融至关重要。实现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能够全面反映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医护人员可以在热疗手术进行之前对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提出比较详细的手术规划,并且可以在术中根据部分参数修正模拟结果和加热的时间与强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复杂心律失常。由于其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治疗效果仍不甚明显。我们采用复旦大学研制的64-176道心外膜标测系统,通过对心房外膜电活动的记录和分析,对房颤的最佳表征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波动图和矢量图能反映房颤的不规则电活动。统计分析揭示一定时间内的激动频率和相关性统计中窦性心律和房颤出现较大的差异,间期变异范围二者也有区别。本组结果初步表明,可用波动图和矢量图对房颤进行动态观测,通过统计图可得知激动规律,这可为临床上房颤的精密诊断和治疗提供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衰等疾病的机会明显增加,其致残、致死率极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房颤的高发性和诸多严重的并发症,使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使部分房颤转复,然而,与控制心室率相比,房颤转复并不能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最近,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房颤的治疗出现了新的转机,但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及根治率仍存在争议.针对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质因素来预防房颤发作及复发也成为近年房颤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房颤的上游治疗等.本文就房颤的并发症防治如抗凝治疗,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房颤的上游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性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性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逆钟向低位环折返不典型心房扑动的特点,评价CARTO标测系统对其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一57岁男性患者,因长期反复的心房扑动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常规放置右心房内导管、希氏束导管、冠状窦导管和标测消融导管。在心动过速中进行激动标测、电-解剖标测及三尖瓣环至峡部的连续性线性消融。以宽分离的双电位为射频消融的终点。结果 体表心电图和心内激动顺序提示为典型心房扑动。多部位拖带标测发现右心房侧壁远离折返环,低位右心房后壁在折返环上,峡部隐匿性拖带。进一步CARTO标测提示折返环沿下腔静脉逆钟向折返(尾头方向观)。进行峡部至三尖瓣环的连续性线性消融终止心动过速,并出现宽分离的双电位。随访6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房扑动复发。结论 逆钟向低位环折返不典型心房扑动可与典型心房扑动共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间的峡部作为缓慢传导区。峡部消融可以终止并消除心动过速。传统的标测方法容易漏诊,CARTO标测系统对折返环部位的判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60例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接受单纯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和75例接受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2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围术期技术特征、术后不同时间节点的房颤转复率等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瓣膜置换术式和瓣膜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房颤转复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