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有效分析变电站接地网的冲击特性,以某35 k V变电站接地网为依托,设计和定制了接地网模型,通过模拟接地网导体变细、断裂和脱焊等典型故障,对不同冲击电流波形及不同注入点时的接地网冲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同一注入点而言,冲击电流波形的波头时间越短,冲击接地电阻越大。当冲击电流波形相同时,电流从接地网边角注入所得冲击接地电阻最大;从接地网中心注入时,冲击接地电阻最小。当接地网存在故障时,冲击接地电阻较正常工况均有所增大,但增大程度与故障类型及冲击电流波形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接地网设计及准确评估接地网状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压电器》2016,(9):98-102
为有效分析变电站接地网的冲击特性,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确保人身安全,文中以35 kV变电站用典型接地网为依托,基于量纲相似原理设计和定制了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的两种接地网模型,通过模拟接地网导体变细、断裂和脱焊等典型故障,对接地网模型的冲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地网的冲击特性随冲击电流波形、注入点不同有较大差异,且规则接地网的暂态散流特性优于不规则接地网;对同一冲击电流注入点,冲击电流波形的波头时间越短,接地网的冲击接地电阻越大;冲击电流从接地网中心注入时,对应的冲击接地电阻最小;此外,接地网存在典型故障时,冲击接地电阻较之正常工况均有所增大,但增幅与冲击电流波形的波头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汤力  宁骁  苏敏 《电工材料》2021,(5):61-62,65
针对变电站接地网的冲击特性,研究分析了土壤非线性电离的物理过程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地表电势的变化,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国光  张国熠  于同泽 《黑龙江电力》2011,33(6):441-444,449
为了准确计算风电机组接地网的雷电冲击暂态特性,在考虑土壤电离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场路结合方法建立了接地网暂态分析模型.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将频域和时域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考虑土壤电离时接地网的暂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雷击事故时,埋设在地下的传输、通信和控制电缆的屏蔽层与其周围土壤将产生较高的电位差,这会对电缆...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接地网的场路结合模型基础上,将雷电流进行最优化拟合,进行傅立叶变换;然后逐点计算接地网在各个频率下单位激励的响应,最后通过傅立叶反变换来逼真接地电极的冲击特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定量分析了影响接地电极冲击特性的因素,给实际防雷接地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考虑土壤非线性特性的接地网冲击特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考虑土壤的非线性特性对接地系统冲击特性的影响,基于场路结合思想提出一种新的接地网冲击特性频域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接地网的冲击特性模拟试验。推导了考虑土壤非线性特性时接地极的等值半径后经过合理假设建立了更符合实际散流情况的接地系统分析计算模型。该模型待求变量少,计算时间短,兼顾了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适用于分析接地网的冲击暂态特性。计算结果与软件包CDEGS的计算结果及冲击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接地网的雷电冲击响应特性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分析发、变电站接地网在雷电流作用下的性能,提出了一种近似于工频情况下的节点电压法的模型,并借助软件求取接地网格在雷电流冲击响应下的电气参数。该模型借助电网络理论中节点电压法,考虑了接地导体周围土壤火花放电对雷电暂态效应、非线性火花效应和导体间互感的影响,对接地导体的土壤放电击穿建立基于分布、时变电路参数的等效电路模型,同时此法对接地网在大冲击电流作用下性能的动态趋势预测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分析了针对不同地网结构、不同雷电流注入点等因素情况下的接地网冲击特性。边角注入时,注入点周围电位、散流电流、轴向电流均关于注入点所在对角线对称分布。中心点注入时,地表电位分布关于中心点对称。  相似文献   

8.
9.
为研究输电线路杆塔接地体的冲击特性,获取大尺寸接地体冲击系数的试验数据,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得到了4种接地体的冲击系数随冲击电流峰值的变化曲线。冲击系数呈现出随冲击电流峰值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通过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拟试验的有效性,并根据粘土与细沙的临界击穿场强差异揭示了土壤颗粒的尺寸和均匀性对冲击特性的影响机理,初步得出采用细沙模拟土壤的试验方法将高估冲击特性的结论。最后通过不同型式接地体试验结果的比较,建议在低电阻率地区优先选取方框射线型接地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冲击特性,获得真型杆塔接地装置的冲击试验数据,采用便携式的冲击电流发生器对现场还未挂线的杆塔进行试验,获取杆塔自然接地、人工接地以及两者组合接地方式下电气性的冲击特性随冲击电流峰值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冲击接地电阻随冲击电流幅值变大而减小;自然接地装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降低冲击接地电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取消人工接地装置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随着系统短路容量的增大和晶体管保护、全塑料电缆等低抗干扰能力装置的应用,以及SF_6全封闭小型化配电装置地网面积大大缩小,接地电阻难于达到规定值,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接地短路时,接地网的地电位升高、各设备上的反击电压,以及跨步电势、接触电势和“地线-杆塔系统”的分流系数等问题。同时,还要研究雷击条件下的接地网地电位升和各设备上的反击电压、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的危险,接地网的电位分布、波沿接地体的衰减,  相似文献   

12.
对1000 kV安吉变电站接地网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布线方式完成接地网接地特性参数试验,并对夹角法和直线法2种布线方式下接地阻抗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为特高压变电工程接地网接地特性参数试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施放降阻剂与不放降阻剂接地极进行的冲击特性试验及其结果,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现场试验所得到的冲击系数远低于模型试验,同时证明了施用降阻剂对降低冲击接地电阻仍有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单位长度伸长接地体的冲击特性真型试验方法,给出了冲击火花放电特性和伏安特性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雷击杆塔时经接地体泄散的雷电流在杆塔周围地面产生的电位分布及其影响,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在半球形接地池中对不同幅值冲击电流作用条件下几种典型形状杆塔接地极周围的地面电位分布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得了相应的等电位分布曲线。将所得电位分布曲线按模拟比进行换算后,估算出接地极附近地面可能作用于人体的暂态跨步电压。通过对...  相似文献   

16.
复杂接地系统冲击接地特性的数值计算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齐磊  崔翔  赵志斌 《电网技术》2006,30(13):66-69
为抑制变电站开关操作时产生的瞬态电磁场对站内二次设备的干扰,通常将二次电缆的屏蔽层双端接地。而雷击变电站接地网时,由于接地网的高频接地阻抗较大,在屏蔽层的两个接地点会产生很大的地电位差,这一电位差将通过二次电缆的转移阻抗耦合至二次设备,影响二次设备的正常工作。将矩量法与传输线理论相结合,将无穷远处视为零电位参考点,提出了分析复杂接地系统冲击接地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在频率不高或电缆长度较短的情况下,可简化为集中参数电路模型。为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还在试验接地网上进行了冲击接地试验,理论计算与测量结果比较吻合。该计算模型及方法可用于实际变电站接地网的冲击接地特性研究以及二次电缆电磁干扰的数值预测。  相似文献   

17.
单位长度伸长接地体冲击特性的真型试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讨论了单位长度伸长接地体的冲击特性真型试验方法 ,给出了冲击火花放电特性和伏安特性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模拟真实雷电冲击电流在接地装置及其周围土壤中的散流过程,准确掌握接地装置的冲击特性,研制了接地装置的冲击大电流试验系统。在大量仿真计算和系统方案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直径40m圆环形回流电极均匀对称布置的4台分体式冲击大电流发生器的技术方案,其中单台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充电电压可达1 000kV,该系统可在负载大于4Ω的情况下产生峰值为100kA、波形为8μs/20μs的标准雷电冲击电流。测量得到的地表、回流电极地电位升分布均匀,证实了试验冲击电流地中分布与真实雷电流地中分布的等效性。针对该系统提出了工频、冲击接地电阻的修正公式。通过试验得到了典型杆塔接地装置在8μs/20μs、2.6μs/50μs冲击电流作用下的冲击特性曲线。该曲线表明在低电阻率土壤中该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随冲击电流峰值的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力系统变电站接地网现行的铜、钢以及铜包钢等金属接地材料接地特性的不同,对比分析了铜、钢及铜包钢接地材料的使用成本及腐蚀特性。通过计算对比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接地面积下,铜、钢及铜包钢接地网的接地电阻、网内电位差、接触电压以及跨步电压的不同特征。本文所做工作为变电站接地网的材料选择及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用节点电压法和电磁场理论,建立变电站接地网模型,得到不同频率下接地网频率特性,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到雷电冲击下时域响应。模型考虑了接地导体电阻、自感、电容及导体间互感,分析了电流注入点、土壤结构及接地体材料等因素对冲击接地阻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