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天祝牧区酸奶发酵剂发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从甘肃天祝牧区采集的酸奶样品及兰州市几种市售酸奶制作为酸奶发酵剂,对比它们的发酵性能.牧区酸奶发酵剂性能较优。由牧区酸奶发酵剂中分离得到的几株乳酸茵产酸能力及产黏能力较好,其发酵凝乳的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2.
从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筛选适合发酵乳生产的乳酸菌,对分离纯化的乳酸菌进行了发酵性能检测,筛选出产酸快、发酵活力高、凝乳时间短、后酸化能力弱、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筛选的6株菌株单菌发酵牛乳,均在6.5 h内凝乳,发酵乳酸度>70 °T,乳酸菌活菌数>1×108 CFU/mL,发酵乳组织状态、滋味、气味等感官指标良好,可作为生产发酵乳的优良乳酸菌菌种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从四川省自然发酵乳中,分离筛选出优良的6株乳酸菌(2-1,3-12,6-15,B,D,K),对其进行保健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6-15和D与2-1、3-12、B、K4株乳酸菌相比,两株菌在冷藏过程中一直保持很高的活菌数,D菌株保持在109cfu/mL,6-15菌株保持在1010cfu/mL,在pH3.0的酸度、0.5%胆盐、0.5%酚条件下,乳酸菌活菌数仍能保持在107cfu/mL以上,能很好的体现酸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自然发酵香肠和自制腌肉中分离、筛选出三株乳酸菌(F1、F2、F3),对其生化特性、发酵特性、生长状况、产酸能力、致死温度及菌株间的拮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均符合肉制品发酵剂的要求,可以作为肉制品发酵剂;菌株F1和F3,F2和F3可以作为肉制品的混合发酵剂.  相似文献   

5.
发酵香肠乳酸菌发酵剂筛选标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乳酸菌是发酵香肠最重要的发酵剂菌种。本文介绍了发酵香中乳酸菌的作用,乳酸菌发酵剂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了发酵香肠乳酸菌发酵剂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6.
青海牧区酸奶中乳酸菌分离及发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RS、Elliker、SL和番茄汁四种选择性培养基,从青海海北牧区酸奶中分离出5株产酸率高、发酵乳黏度高的乳酸茵菌株,初步鉴定QH1为杆菌,QH2、QH3、QH4、QH5为球菌.对其发酵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QH4、QH5在发酵过程中产酸能力较强;QH1的产酸速率较QH2、QH3高;QH3、QH4、QH5后酸化能力弱;QH3的乙醛含量变化最大,双乙酰含量变化最小;QH4发酵酸奶的外观、组织状态和风味均高于其他菌株发酵的酸奶,表现出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MRS、Elliker、SL和番茄汁四种选择性培养基,从青海海北牧区酸奶中分离出5株产酸率高、发酵乳黏度高的乳酸菌菌株,初步鉴定QH1为杆菌,QH2、QH3、QH4、QH5为球菌。对其发酵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QH4、QH5在发酵过程中产酸能力较强;QH1的产酸速率较QH2、QH3高;QH3、QH4、QH5后酸化能力弱;QH3的乙醛含量变化最大,双乙酰含量变化最小;QH4发酵酸奶的外观、组织状态和风味均高于其他菌株发酵的酸奶,表现出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甘南牧区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南牧区牧民家中采集自然发酵的酸奶,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12 株乳酸菌菌株,通过传代培养,筛选出A、B、C、D、E5 株优良乳酸菌菌株,经初步鉴定,其中4 株为球菌,1 株为杆菌。对这5 株菌进行发酵性能测定,并对其发酵生产的酸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这5 株菌作为发酵剂生产酸奶的感官性能优良,其中最适合单菌株发酵的是杆菌C 和球菌A。  相似文献   

9.
从甘南牧区采集的犏牛酸奶中分离得到76 株乳酸菌。筛选得到3 株凝乳快速、产酸力强、凝乳质地优良的乳酸菌菌株,包括1 株球菌和2 株杆菌。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3 株乳酸菌分别是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通过球杆菌混合发酵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菌株发酵的产酸速率比单菌株发酵明显加快,且后酸化程度较弱,其感官质量也明显优于单菌发酵。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制备功能性食品过程中,探讨5株不同乳酸菌的发酵性能测试并筛选出合适的菌种.试验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ous)、嗜酸乳杆菌(Laerobacillus aci-dophilus)和两岐双岐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为最佳菌种组合,最佳种间比2:1:1,多菌株大豆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3%,发酵温度39℃,豆浆添加量为3.0%,碳源(蔗糖:葡萄糖为1:1)使用量为3%,发酵时间24 h.  相似文献   

11.
乳酸菌发酵产生的共轭亚麻酸(CLNA)在慢性疾病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CLNA由多种异构体组成,各种异构体的生理功能存在差异。建立了分离制备乳酸菌发酵液中游离态CLNA异构体的方法,成功获得了结构单一的CLNA异构体。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乳酸菌源CLNA单一异构体无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实现乳酸菌源CLNA单一异构体的分离,最优分离制备条件为高效液相色谱柱Ultimate(5XB-C30,4. 6 mm×250 mm)、流动相甲醇-水-甲酸(体积比70∶30∶0. 01)、流速1 m L/min、检测紫外波长205 nm和233 nm。在最优分离制备条件下,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 05%~0. 38%、1. 88%~4. 65%,制备得到的CLNA1纯度为97. 48%,CLNA2的纯度为100%,CLNA3的纯度为65. 30%。该方法重复性好,分离度高,适合分离乳酸菌发酵液中游离形式CLNA。  相似文献   

12.
腌肉中乳酸菌的分离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自然发酵的腌肉中分离到28株菌株,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有4株属于乳杆菌属(编号L1、L3、L4、L8).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3的产酸能力最强、耐盐性能最好、发酵产品品质优良,为腌肉的优良发酵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硫磷铁比色法,该试验从腊肠中共分离到具有降胆固醇能力的乳酸菌35株,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为9.65%~48.23%,清除率在40%以上的有11株,而乳酸菌HC12的胆固醇清除率最高(48.23%).通过对乳酸菌HC12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研究,鉴定HC12为干酪乳杆菌.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亚硝酸盐降解能力强、产酸快、发酵风味好的乳酸菌,以新疆传统酸马乳为筛选源,经亚硝酸盐降解试验初筛、接种辣 椒酱复筛,筛选出一株亚硝酸盐降解率达88.91%、发酵辣椒酱风味佳的乳酸菌C27。 总酸复筛试验显示,菌株C27可以明显缩短发酵 周期,发酵辣椒酱第8天,总酸含量达2.15 g/100 g。 菌株C2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耐酸及耐胆盐试验显示,菌株C27在pH 3.0及0.30%胆盐环境中能够生长,满足益生菌在肠胃定植的首要条件。因此菌株C27可以作为发酵辣椒酱专用发酵剂进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从分别采自山东邹平、陕西榆林、河北涞源、云南石屏、云南建水及云南元阳的6份酸浆老汤中分离纯化出12种菌落形态不一样的乳酸菌,分别采用MC改良培养基和发酵黄浆水p H及产酸量的监测对12种菌进行初筛及复筛,筛选出一株产酸较快、较高的乳酸菌,并对该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的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特征为白色,圆形,表面突起,不透明,边缘整齐,镜检发现该菌为球菌、直径为0.8μm,四联或成串排列,经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鉴定确定该菌为肠球菌属中的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发酵白菜中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钙溶圈等方法从5种发酵白菜中分离筛选出了13株菌,确认其中9株为乳酸菌,经过形态学测试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最后确定9株菌中有8株属于乳杆菌属,分别是:植物乳杆菌3株、短乳杆菌2株、微小乳杆菌2株、发酵乳杆菌1株。  相似文献   

17.
泡菜中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筛选具益生特性的泡菜发酵剂为目的,从15个泡菜样品中通过比较溶钙圈的大小分离出59株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测定发酵液的酸度以及耐酸性和耐胆汁盐试验,再从中筛选出2株产酸能力和在胃肠道生存能力都强的菌株A18和B17。经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A18和B17均属于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8.
开菲尔粒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4个不同来源的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40株乳酸菌,并对这40株乳酸菌进行了鉴定.结果为德氏乳杆菌8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力亚种6株,高加索奶乳杆菌2株,嗜酸乳杆菌1株,粪肠球菌7株,屎肠球菌2株,嗜热链球菌1株,乳脂链球菌3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