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探讨单级和双级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特性.研究同样参数条件下双级磁路与单级磁路对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结构参数、不同条件下的单级、双级磁流变阻尼器磁场分布的不同,从而系统研究了影响磁流变阻尼器磁场性能的各种结构参数及其贡献.可以用于指导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吴剑  王洪飞 《机电工程》2008,25(2):74-76
介绍了运用ANSYS自带的APDL参数化语言应用于磁流变阻尼器磁路优化设计中,并在磁路的优化计算中实现了自动划分网格、施加单位电流密度等功能.通过对磁路计算的后处理,得到了优化后改善的磁路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将APDL语言面向对象软件设计应用于磁路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产生振动的情况,基于剪切模式,设计了一种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针对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的典型磁路结构,阐述了磁路设计原理,研究了磁路计算方法,并利用ANSYS软件对其磁路结构进行了分析验证。仿真结果的分析有助于优化磁路结构,使所设计的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的磁场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根据磁通守恒和磁路基尔霍夫定律,采用平均磁路法对双盘式磁流变离合器进行了磁路设计。改进设计盘片呈凹槽结构,使磁力线集中分布于更有效的工作面内,以节省能耗;为保证磁路性能的同时使离合器尺寸更为紧凑,提出壳体壁厚尺寸的确定方法。最后,采用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离合器的改进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隔磁套杯结构能有效防止漏磁,阻断磁路分支,磁流变离合器工作间隙处能产生磁场强度接近理想值0.9T,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5.
徐兴文  郑堤  胡利永  詹建明 《机电工程》2013,(10):1188-1191
针对旋转式磁流变液阻尼的磁滞性问题以及由于磁滞性而造成的旋转式磁流变液阻尼器输出力矩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差动式阻尼器,不仅可以使输出的力矩可控性更好,而且有效地克服了磁滞现象的影响.在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磁流变液差动阻尼器输出力矩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磁流变液差动阻尼器进行了磁场分析,得到了磁流变液的磁感强度与磁流变液差动阻尼器线圈中的控制电流之间的关系,结合数值分析软件得到了磁流变液差动阻尼器的输出力矩与线圈中的控制电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磁流变液差动阻尼器的控制电流可以实时调整差动阻尼器的输出力矩大小及方向,对磁流变液阻尼器作为精确控制的力矩控制元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蛇形磁路多片式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大输出阻尼力矩,低初始阻尼力的小体积多片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的设计方法。阻尼器内部的导磁元件、隔磁元件和间隙中磁流变液构成闭合的蛇形磁路。针对漏液的问题采用铁磁密封的设计思想,显著减小了转轴处的摩擦力。基于Bingham塑性模型分析了磁流变液的力学特性,导出了阻尼器的力矩模型,采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阻尼器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验证了磁路的准确性,并在原始设计的基础上对阻尼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研制出了一种小体积磁流变液阻尼器。在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力矩测量实验和响应时间测量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阻尼器具有大输出力矩,低初始阻尼力和低响应时间的特点。阻尼器的直径为33.6 mm,高度为21.6 mm,重约200 g,当输入电流为1.2 A时,产生的力矩为350 N·mm,达到了操作者抓取虚拟物体所需的力矩。  相似文献   

7.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其流变学特性如屈服强度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发生连续可逆的变化.利用磁流变液的这种特殊性能,针对力觉再现技术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详细阐述了该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力矩模型,并完成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运用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对阻尼器进行了磁场强度检验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设计结构合理,为磁流变阻尼器的准确设计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线圈活塞式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应用ANSYS软件对阻尼器磁场有限元仿真,证明励磁线圈电流异向时磁场的利用效率更高,并且建立电流异向时阻尼间隙磁感应强度和电流的函数表达式,结合阻尼力模型和磁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得出阻尼力关于电流值和活塞运动速度的理论关系。通过阻尼器台架试验,对理论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值准确的描述了阻尼力变化规律。为磁流变阻尼器设计及改进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行程直线电机的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应用于大行程直线电机的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应用ANSYS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和ANSYS优化设计计算和优化了阻尼器磁路和结构.  相似文献   

10.
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磁流变液这种智能材料的力学性能 ,制作了一种双出杆磁流变阻尼器。文中主要讨论了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磁路设计的基本原理 ,并讨论了结构参数对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最后优化设计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 ,给出了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参数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链式物料输送线的缺点,提出了新型磁力驱动物料输送线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磁力驱动器的结构和原理,并使用有限元方法对磁力驱动器进行二维建模,分析了磁场的分布以及基本参数与传递转矩的关系.为了得到较优的基本参数,进一步运用正交试验法对基本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物料输送线磁力驱动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典型磁流体密封结构磁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较大密封间隙的典型三极齿磁流体密封结构的磁场有限元分析,并将密封间隙的磁通密度分布分为轴向和径向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在靠近导磁轴的一侧,中间极齿附近磁通密度差值远小于靠近极齿侧的差值;同时密封间隙处存在显著的、会造成磁性液体纳米粒子浓度梯度分布的径向磁通密度梯度。这两个效应使靠近导磁轴一侧的区域成为密封截面上最薄弱环节,是造成较大密封间隙的磁流体密封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换热管缺陷漏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漏磁内检测技术对换热管检测鲜有应用,阐述了换热管漏磁检测原理,以有限元数值模拟为手段,建立换热管漏磁检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缺陷尺寸(深度和直径等)、被测管壁厚度及支撑板等参数对漏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给出漏磁场随以上参数变化的关系曲线。数值计算结果为漏磁内检测技术应用于铁磁性换热管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对缺陷后续的量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磁粉夹持系统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宜采用普通压板夹持的零件,提出了一种通过磁粉传递夹持力夹持工件的设计方案。使用有限元方法对磁粉夹持系统进行二维建模,定性地分析了磁粉填充区域内磁场的分布以及不同磁粉填充参数对磁场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采用二维磁场建模和计算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极大多数的磁力线经过磁粉形成闭合回路;在同等的电流激励下,磁感应强度随着磁粉填充高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却随着磁粉填充长度的增大而增大。结论对磁粉填充参数的合理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聚磁结构在换热管漏磁检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光  崔巍  杨志军 《压力容器》2010,27(4):22-26,31
基于漏磁检测原理,针对铁磁性换热管的特点,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换热管漏磁检测三维有限元模型;针对提高漏磁场径向分量检测灵敏度,设计了2种聚磁结构(环形聚磁结构和锥形导向聚磁结构)。在此结构条件下,分析了漏磁场磁感应强度径向分量随缺陷深度的变化规律,得到漏磁场相关对比分析曲线。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聚磁结构后,缺陷处测点的磁感应强度增强,其中锥形导向聚磁结构的聚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陈军  罗恒  单志 《现代机械》2012,(1):47-48,76
为满足井盖组合的安全性,同时尽量节约材料。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在试验载荷下进行强度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承台所受最大等效应力从863 MPa降到510 MPa,低于承台的材料强度,满足了承台的性能需求,同时原材料几乎不增加,达到了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斜齿轮的轮齿进行参数设计,然后利用ANSYS对其建立三维模型,并加约束条件和载荷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斜齿轮在外载荷情况下的应力,为齿轮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相径向混合磁轴承的结构设计与磁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由永磁体产生偏置磁通,通电三相线圈产生控制磁通,使磁轴承稳定工作的三相径向混合磁轴承,对其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对磁悬浮力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电流跟踪型控制方案,最后利用ANSYS对该磁轴承永磁磁路及工作磁路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APDL语言对联轴节进行参数化建模,通过接触对建立了外套、内套与轴之间的关系,通过ANSYS软件得出了安装完毕后各部件的应力分布云图,找到了外套与内套的危险区域,得出了外套内表面、内套内外表面的径向应力沿轴线的分布曲线,通过对内套与轴的接触强度曲线的分布曲线分析,说明了联轴节连接的可靠性。在安装建模的基础上,对联轴节受扭矩时的工作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MPC点施加扭矩,得出了联轴节整体应力云图,再次对内套与轴的接触强度进行分析,说明了传递扭矩的可靠性,为联轴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其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