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6 例AIS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HT发生、临床分型和影像学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后 HT的影响因素。结果 HT发生率为 16.5%,无症状、轻度症状、重度症状HT分别占HT总数的 41.7%、31.9%和 26.4%。 HI-1、HI-2、PH-1、PH-2 型分别占HT总数的 43.1%、25.0%、20.8%和 11.1%。糖尿病、取栓次数≥3 次、入院时NIHSS评 分>15 分、术前CTA侧支循环评分≤3 级、心源性栓塞型AIS、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或 0.05)。结论 AIS机械取栓后以无症状HT和HI-1 型较为常见;AIS机械取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状态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的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随机血糖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血糖>6.1 mmol/L,33例)和正常血糖组(血糖≤6.1 mmol/L,3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取栓后神经功能情况,记录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例数,并应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术后14天和30天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趋势,并且正常血糖组两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术后30天内,正常血糖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0例,0%)和颅内出血发生率(1例,4.76%)均低于高血糖组(分别为17.95%和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术后90天时,正常血糖组患者预后良好占比(29例,78.38%)高于高血糖组(18例,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  相似文献   

3.
刘昊 《黑龙江医学》2023,(6):659-66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介入取栓治疗的1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24 h内头颅CT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85例和出血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入院NIHSS评分、血压、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取栓术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心房颤动病史、使用抗血小板药、入院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取栓次数、术后收缩压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取栓次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576、0.615,P<0.05)。结论: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取栓次数多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术前需充分评估,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灌注相对参数在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1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86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51例,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复查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25例,非出血转化组26例,应用MIStar软件测量患侧低灌注区及梗死核心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时间(DT)参数,经中线镜像到健侧获取健侧相对应的灌注参数,并通过计算患侧与健侧的灌注参数比值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延迟时间(rDT)。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灌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心梗史、高脂血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在低灌注区的rCBV、rCBF和梗死核心区的rCBV、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灌注区的rCBV、rCBF的AUC分别为0.865和0.840,梗死核心区的rCBV、rCBF的AUC分别为0.737和0.709。 结论 脑灌注相对参数中的rCBV、rCBF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对临床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机械取栓术时,紧急全身麻醉转化(emergency conversion to general anesthesia, EC-GA)对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及术中EC-GA的预测因素。方法 本研究对2017年1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机械取栓的422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全身麻醉组(general anesthesia, GA)203例、非全身麻醉组(non-general anesthesia, non-GA)173例,EC-GA组46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良好预后比例,即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2的患者比例(mRS分0~2表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mRS分3~6预后不良)。次要观察指标为时间指标[发病-入室时间(T1),入室-动脉穿刺时间(T2),动脉穿刺-血流再痛时间(T3)],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院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90例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中和术后24h监测收缩压和舒张压,根据平均收缩压水平分为A组[120~140mmHg(1mmHg=0.133kPa)]、B组(141~160mmHg)和C组(161~180mmHg)。记录各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各组术后90d良好预后(mRS 0~2分)患者比例、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以及术后90d患者死亡率。结果:B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高于A组,但低于C组(P<0.05)。B组术后90d良好预后比例和术后90d死亡率患者比例均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明显低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围手术期患者血压141~160/80~95mmHg水平,患者预后最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围术期血压水平控制在141~160/80~95mmHg时,患者的预后较为理想,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围术期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月—2021年7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80岁)被纳入研究。主要终点为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血管再通等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mTICI)和颅内出血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最终纳入74例患者。良好预后(90 d mRS 0~2分)率为21.6%,血流良好再通(mTICI 2b?3级)比例为77%,全因死亡率为36.4%,颅内出血转化率为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35,95%CI:1.98~169.77,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2,95%CI:1.15~1.75,P < 0.001)、总流程时长(OR=1.01,95%CI:1.00~1.02,P=0.030)是老年房颤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如合并基线NIHSS评分高和/或非阵发性房颤时,选择取栓治疗要更慎重。也需进一步提高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率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脑水肿严重程度,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该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9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Ⅰ组(轻度)、Ⅱ组(中度)、Ⅲ组(重度);治疗后12周利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预后评估,分为预后优良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水肿程度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Ⅰ组、Ⅱ组、Ⅲ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血管成功再通、侧支循环优良患者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病史是导致脑水肿严重的危险因素,而血管成功再通是脑水肿的保护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优良组侧支循环优良、血管成功再通、重度脑水肿、高血压、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患者百分比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肾功能损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行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行MT治疗的AIS患者270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对照组(eGFR≥60 min/1.73 m2)165例和肾功能损害组(eGFR<60 mL/min/1.73 m2)10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血管再通程度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肾功能损害组平均年龄78.6±8.6岁、冠心病占比28.6%、房颤病史占比53.3%、入院时NIHSS评分16(12~2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7.2±11.4岁、13.3%、30.3%和13(1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损害组吸烟比例27.6%低于对照组的44.2%(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状态、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颈内动脉、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阻力指数等血流参数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结果 治疗24h后,观察组的各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各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各动脉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机械取栓,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脑血管血流灌注,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机械取栓治疗,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与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A组);另外30例患者采用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B组).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不同时间的神经功...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我国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的并发症最为严重,死亡风险极高。研究表明,恢复血流灌注是有效挽救缺血脑组织的一线治疗方法,一般以机械取栓为主,静脉溶栓为辅。尽管如此,但大血管闭塞并机械取栓后仍然存在着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及感染、血管痉挛、血管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转化、再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等。本文通过回顾相关并发症的研究分析,阐述取栓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及相对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田敏  谢静  骆嵩  叶斌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620-1623
  目的  探讨路径化护理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救治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60例,其中2020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30例),2021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路径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  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时间、动脉穿刺时间、血运重建时间分别为43.00(30.75, 49.00)min、88.00(82.50, 88.25)min、115.50(109.50, 118.00)min, 对照组为45.50(41.00, 51.25)min、90.50(85.00, 98.50)min、122.50(111.50, 128.2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0.0%)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37);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7%,对照组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为2.0(1.0, 2.0)分,对照组为2.0(2.0, 3.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2,P=0.012)。  结论  路径化护理方案可提高机械取栓患者的救治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机械取栓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 经分析,影响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年龄(OR=0.358)、术后血压(OR=4.091)、应激性高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1月间急性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110例,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80例),统计2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抗血小板、闭塞血管、造影剂渗出、OTR值、PTR值、ASPECT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等指标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P=0.773)不增加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P=0.107)的应用不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大脑中动脉闭塞(OR=24.130,P=0.030)、PTR过长(OR=0.555,P=0.008)为危险因素,ASPECT评分(OR=0.345,P=0.001)为保护因素,且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是否出血主要取决于ASPECT评分,其次为是否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为PTR值的大小。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ASPECT评分、PTR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再通治疗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研究证实AIS-LVO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6 h内,对于发病6~24 h或超过24 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文对发病或末次正常时间为6~24 h的超时间窗AIS-LVO患者和超出24 h的超晚期AIS-LVO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后远期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50例行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BI)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I指数和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并同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