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脊柱手法治疗,每次20 min,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颈痛治疗方案(中频和高频电疗法),每次治疗时间40 min,每周4次,共2周。治疗前、治疗结...  相似文献   

2.
系统回顾非特异性颈痛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正反面依据及其一些需深入调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红外偏振光结合手法治疗中青年非特异性颈痛(nonspecific neck pain,NNP)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青年NNP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的中青年NNP患者70例,根据诊疗卡号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手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肌肉硬度、肌张力、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结果 研究结束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35、34例患者获取了有效的研究数据。研究结束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为(3.13±1.21)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为(27.16±10.25)分,研究组VAS评分为(2.60±0.72)分,NDI指数为(16.36±8.56)分,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双侧上斜方肌、头夹肌硬度及张力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除右侧头夹肌的肌张力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随机分为内热针组(n=30)和热磁组(n=30)。内热针组予内热针治疗,热磁组予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超声弹性成像测定两组双侧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多裂肌应变率比值(SR),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治疗后1周和1个月,两组VAS和NDI均下降(t>2.693, P<0.05);内热针组VAS和NDI显著低于热磁组(F>8.048,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内热针组各肌肉SR明显下降(F>6.22, P<0.01),热磁组仅右侧头半棘肌SR下降(F=4.35, 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提高NCNP患者颈部肌肉弹性,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不同姿势颈部抗阻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CNSNP)的干预效果,为CNSNP探寻一种更高效的运动疗法。方法:51例CNSNP患者(年龄41.0±5.0岁)随机分为3组:俯卧姿颈部抗阻训练组(A组,n=17)、坐姿颈部抗阻训练组(B组,n=17)和俯卧姿对照组(C组,n=17)。测试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颅颈角(craniocervical angle,CVA)、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所有指标均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进行测量。结果:A组的干预效果优于B组和C组。A组的颈部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颅颈角(CVA)、颈椎屈曲活动度(ROM)、颈椎伸展活动度(ROM)、RMS(斜方肌上束,屈曲;胸锁乳突肌,静息;胸锁乳突肌,伸展)较B组和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MS(...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与常规理疗方案(中、高频)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理疗方案(中、高频)治疗,研究组另外予以脊柱手法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瑜伽在干预颈痛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度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有关瑜伽干预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中英文文献6篇,共计38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瑜伽减轻患者颈部疼痛优于对照组[MD(95%CI)=-1.20(-1.40,-1.00),P<0.01],改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优于对照组[MD(95%CI)=-5.33(-7.19,-3.47),P<0.01],提升患者颈部前屈[MD(95%CI)=8.04(5.24,10.84),P<0.01]、后伸[MD(95%CI)=8.57(5.41,11.74),P<0.01]活动度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瑜伽在减轻颈椎病、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 瑜伽干预在改善颈痛患者的疼痛、颈部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普通人群中颈部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为10%~15%,女性患病率较高。本研究旨在评估用于增强腹部收缩和肩部本体感觉的姿势服对慢性颈痛患者的影响。这项随机交叉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为年龄在21~55岁,患有非特异性颈痛,且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3分及以上的女性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体育锻炼组(Ex),另一组为体育锻炼加服装组(Ex+),即加穿强化姿势的T恤衫。两组均参加体育锻炼,每次20分钟,每周1次,共5次。经过三个月的洗脱期后,受试者交换干预方式进行下一轮干预。主要结局指标是通过VAS评估疼痛强度,并使用计算机测量表面曲度(脊柱)以评估姿势。共有29名受试者完成了这项研究。与基线情况相比,首次三个月随访时,Ex+组改善了58%,Ex组改善了38%(P=0.26)。存在脊柱后凸畸形(>45°)的受试者中,Ex+组的疼痛减轻程度大于Ex组(P=0.019)。与Ex组相比,Ex+组对止痛药的需求更少(P=0.007)。结论:这项对成年颈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姿势改善服可以缓解疼痛,尤其是对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吸烟史、颈部创伤史等一般因素、工作因素及新型潜在因素如手机使用时长、运动、工作中不良姿势等对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影响,探讨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试验,将非特异性颈痛患者72例纳入病例组,同期就诊非颈痛患者10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影响因素调查表采集受试者的一般因素、工作、运动、手机使用时长等信息,采用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中不良姿势(>2h/d OR=3.266, 95% CI 1.465~7.284, P=0.004)、长时间使用手机(>3h/d OR=2.459, 95%CI 1.262~4.792, P=0.008)及规律运动(OR=0.391,95%CI0.196~0.780,P=0.008)与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相关。结论:工作中不良姿势>2h/d、手机使用>3h/d是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运动是非特异性颈痛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研究康复指南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方法 运用国际康复政策文件和分类标准研究康复指南内容,工具包括《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世界残疾报告》、《社区康复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以及《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β-2。 结果 本研究系统论述WHO-FICs (ICD-11、ICF和ICHI)的理论架构、分类系统、疾病诊断与功能描述、编码、干预和评定方法,提出了在康复循证研究和康复指南制定中运用国际分类家族的理论与方法。结论 构建康复指南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涉及康复本体、术语和编码、疾病诊断和功能描述以及干预和功能评定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的PICO架构,并分析主要作业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运用WHO-FICs框架,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NKI、SinoMe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年10月关于作业治疗干预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382例参与者(≥18岁),来自6个国家,主要来源于康复医学、物理和康复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工程医学、作业治疗等研究领域,发表年限集中于2013年以后。纳入文献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评分平均7.5分。基于WHO-FICs框架,纳入文献中涉及的疾病类型涵盖脑出血(8B00)、缺血性脑卒中(8B11)、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肌张力和异常反射(MB47)、偏瘫(MB53)。主要功能障碍包括关节活动功能(b710)、关节稳定性功能(b715)、肌肉力量功能(b730)、肌张力功能(b735)、运动反射功能(b750)、随意运动控制功能(b760)、不随意运动功能(b765)。主要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包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氟比洛芬凝胶贴膏1贴贴于腰部目标部位,每日2次,共2周;观察组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外贴治疗基础上,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进行腰部目标范围治疗,每周3次,共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59、9.90、17.39、19.40、19.95、2.87、5.92、8.22、9.83、10.16,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9、3.62、9.95、11.89、12.98,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1、5.63、7.41、7.42,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持久,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无创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至2014年在理疗科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90例进行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包括肌力训练和日常生活姿势训练。干预前后均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疼痛得分、焦虑得分、抑郁得分及功能障碍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情绪及功能异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架构,分析重症患者活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走罐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走罐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NLBP门诊患者随机分成走罐、药物治疗两组。走罐组37例,采用隔日1次走罐治疗,6次为1疗程;药物组33例,采用右旋布洛芬0.15g口服,每日3次,若腰痛连续2日消失即停药,最长疗程为12d。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量尺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后)VAS指数及SF-36得分,走罐组分别为6.11±2.08(1.29±1.62)及33.79±8.75(63.12±12.89);药物组分别为5.86±1.99(3.57±2.96)及34.51±9.43(53.81±13.33)。治疗前、后VAS指数差值及SF-36得分差值,走罐组分别为4.83±2.58、29.33±13.24;药物组分别为2.29±1.92、19.30±12.14。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指数及SF-36得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VAS指数及SF-36得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走罐疗法和右旋布洛芬均能明显改善NLBP,但走罐的疗效优于右旋布洛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分析治疗性运动对头前倾并发颈痛患者颈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Science Direct、EBSCO、Springlink、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文献类型为不同类型治疗性运动对头前倾并发颈痛患者颈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研究人员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量表与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416例患者。1a级证据证明肩胛骨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头前倾并发颈痛患者头前倾角度(MD=3.62, 95%CI 2.41~4.83, P <0.001),减轻颈部疼痛(MD=1.32, 95%CI 0.18~2.46, P=0.02)。1b级证据证明肩胛骨稳定性训练可减轻功能残疾(MD=-0.92, 95%CI-1.11~-0.74, P <0.001);1b级证据证明颈深屈肌训练能改善头前倾角度(MD=-0.83, 95%C...  相似文献   

18.
Study Desig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pre-test, 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cervical spinal manipulation (CSM) on serum concentra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oxytocin, neurotensin, orexin A, and cortisol).

Background: Several studies have fou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pinal manipulation (SM) and pain percep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M modulates pain remains undefined.

Methods: Twenty-eight female subjects with non-specific mechanical neck pai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wo interventions (CSM versus sham CSM).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the respective interventions. Oxytocin, neurotensin, orexin A, and cortisol were measured from the blood and serum using the Milliplex Map Magnetic Bead Panel Immunoassay on the Luminex 200 Platform.

Results: In the CSM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re- versus post-manipulation mean oxytocin (154.5 ± 60.1 vs. 185.1 ± 75.6, p = .012); neurotensin (116.0 ± 26.5 vs.136.4 ± 34.1, p < . 001); orexin A (52.2 ± 31.1 vs. 73.8 ± 38.8, p < .01) serum concentration;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cortisol (p = .052) serum concentration. In the sham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y of the biomarkers (p > .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cal stimuli provided through a CSM may modify neuropeptide expression by immediately increasing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nociception-related biomarkers (oxytocin, neurotensin, orexin A, but not cortisol) in the blood of female subjects with non-specific mechanical neck 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