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脑血栓形成的综合治疗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28000)李璧凌脑血栓形成是指在动脉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局部血栓形成,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其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由于脑血栓形成,致使血管腔变狭及闭塞,血流受阻,引起脑组织急性缺...  相似文献   

2.
从护理脑血栓形成中发现糖尿病264400山东省文登市中心医院孙玉红,徐恒发糖尿病是脑血栓形成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个别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常易漏诊.如果能被早期发现,早期合理治疗,不仅有利于脑血栓形成的预防.而且对脑血栓形成的恢复亦有重要影响。在我科1...  相似文献   

3.
应用体外反搏与电头皮针治疗脑血栓形成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理疗科刘丕显我院应用体外反搏加电头皮针治疗脑血栓形成,并与电头皮针和体外反搏单独治疗脑血栓形成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体外反搏加电头皮针治疗脑血栓形成66例,电头皮针治疗60例,体外...  相似文献   

4.
降纤酶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用降纤酶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应用力源精纯溶栓酶静脉滴注治疗脑血栓形成 5 0例。结果 :总有效率 90 %。结论 :加强用药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康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血栓形成急性期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两的相关关系及与脑血栓形成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无糖尿病病史、无肝肾疾患的脑血栓形成患为研究组,2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双抗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oxLDL,PAI-1水平.结果 (1)脑血栓形成组oxLDL、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5);(2)脑血栓形成组oxLDL与PAI-1间呈显正相关,(r为0.392,P<0.01),统计学有极显性差异。结论 (1) oxLDL,PAI-1可能均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发生;(2)PAI-1升高与oxLDL增高呈正相关,PAI-1可能是oxLDL与脑血栓形成的中间环节,直接导致了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湛江市男女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特点。方法 常规检测脑血栓形成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男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EPT、K值、ESR、ηb、ηp、FAD、L、MW、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女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FIB、FAD、L、MW、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湛江市男女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特征基本一致 ,但引起的原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和外科门诊拟诊为疑似脑血栓形成的患者316例,再根据诊断金标准将疑似患者分为脑血栓组(196例)和非脑血栓组(1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Lp(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综合评价Lp(a)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脑血栓组与非脑血栓组血清Lp(a)水平的P25、P50、P75分别为97.23、238.22、430.01和29.80、92.27、233.86,平均秩次分别为185.42和114.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p(a)水平与脑血栓形成的诊断相关性呈正回归,偏回归系数(B)=0.005,Wald=31.295,随着血清Lp(a)水平的升高,发生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血清Lp(a)水平对脑血栓形成的最佳诊断界值为305.80mg/L,AUC为0.724,具有中等诊断效能。诊断特异度为91.7%,误诊率为8.3%,阴性预测值为48.7%;诊断灵敏度为40.8%,漏诊率为59.2%,阳性预测值为88.9%。结论血清Lp(a)水平用于诊断脑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易并发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栓形成,后者易致残致死,严重影响老年糖尿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作者对 4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与 50例单纯脑血栓形成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抗栓酶-3治疗脑血栓形成CT观察结果我院1988~1990年使用抗栓酶-3(svate-3)治疗脑血栓形成76例,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观察分析其疗效。符合10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并作脑部CT扫描确诊的126例脑...  相似文献   

10.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疗养护理缪莉芝脑血栓形成后,大部分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生活自理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精神上、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因此,加强康复治疗及护理同抢救患者一样是减少脑血栓形成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环节。我院自1983年以来,采用灰汤矿泉...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内溶栓治疗16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敏海  林锦祥 《新医学》1997,28(12):636-63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16例急性脑血栓形成进行颈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结果:7例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变化,2例恶化。结论:本疗法早期进行对急性脑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免疫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勇  李良文 《临床荟萃》1992,7(3):121-121
原发性高血压与免疫的关系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主要结局之一的脑血栓形成,与免疫的关系尚少见临床报告。本文观察了14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lgG、IgA、IgM、和补体C_3水平.以探讨脑血栓形成与免疫损伤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相当一部分患者无定位体征,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而不能及时作出诊断,本文回顾1994~1996年578例脑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选择其中52例经CT、2例经MRI证实为脑血栓形成、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对其早...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84至1986年以脑血栓形成收治的患者中,有10例后经手术证实为脑肿瘤。现报告如下:讨论脑血栓形成发病人数近年来逐渐增多,以卒中形式起病的脑肿瘤者不少见。本组病例多为高龄患者,缓慢起病,易误诊为脑血栓形  相似文献   

15.
本采用Breddin变法测定血小板伸展特性(PSA),探讨PSA在脑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意义。结果表明:(1)外周血血小板具有伸展特性,伸展型血小板为易激活的血小板;(2)脑血栓形成患(急性期)有外周血血小板伸展率(PSR)升高现象,且PSR升高与脑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Breddin变法测定血小板伸展特性(PSA),探讨PSA在脑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意义。结果表明:(1)外周血血小板具有伸展特性,伸展型血小板为易激活的血小板;(2)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有外周血血小板伸展率(PSR)升高现象,且PSR升高与脑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血管超声技术以及血清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在脑血栓形成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100例疑似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M R 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脑血栓组、对照组,对各组患者采用心血管超声技术多所有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计算。同时对颈动脉膜中层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标本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 L)、A p o A-I等指标。多因素分析脑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A p o A-I等指标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心血管超声技术检查脑血栓组患者的颈动脉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血栓组检查T G、T C、LDL指标的水平具有更高数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血栓组患者的ApoA-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史、颈动脉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是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I为脑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年龄、吸烟史、颈动脉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TG、TC、LDL水平与脑血栓形成发生率呈正向相关,与ApoA-I呈负向相关。结论:心血管超声技术可准确检查出患者颈动脉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而ApoA-I水平可作为临床对脑血栓检出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项指标与早期脑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及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外科门诊拟诊为早期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后期不适再次就诊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将疑似患者(297例)。分为脑血栓组(206例)和非脑血栓组(91例),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脑血栓组和非脑血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然后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血清磷脂酶A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脂蛋白、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cy、PAF 3项指标是早期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Hcy水平及PAF水平可作为评估早期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参考指标,随着指标水平升高,患脑血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选择5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以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检测,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学变化,为脑血栓早期发现,超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睿智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083-1084
目的 研究脑血栓形成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9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血糖升高组45例,血糖正常组50例。探讨血糖水平与急性期脑缺血损害程度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高血糖水平使脑缺血损害范围增大,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病死率愈高。结论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估计脑血栓形成范围的重要参数,若血糖〉11.1mmoL/L,提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