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方法:应用TMS IV角膜地形图仪将确诊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35例(轻度组15眼、中度组10眼、重度组10眼),验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k(Rose-k),并与其裸眼及配戴框架眼镜(SP)进行矫正视力的对比,1年内定期观察患眼的配适状态、角膜反应情况、矫正视力以及应用绝对等级角膜地形图比较分析患眼配戴Rose—k前后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最大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KS)、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AVERK)、角膜散光(CYL)、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等各参数的变化,分析Rose—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结果: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35.0%,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91.4%;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8.6%,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31.4%。32眼(91.4%)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3眼(8.6%)为可接受的两点接触的配适状态。配戴Rosek一年后,轻、中、重三组患眼的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KS值、AVERK值均有显著下降,轻度组患眼的CYL有显著下降,中、重组患眼的CYL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轻、中、重三组患眼的SAI及SRI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配戴Rose—k前已出现的角膜斑翳无进一步加深,镜片的舒适度得到了每例患者的认可。结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配戴Rosek不仅能获得理想的矫正视力、良好稳定的配适状态、舒适度和安全性,而且对病变区的角膜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为符合屈光参差性弱视诊断标准的35例患者,按规范的验配程序配戴RGP,分别比较配戴RGP前后的弱视眼矫正视力,以及随访1月、6月和1年后的弱视眼治疗效果。结果:在配戴RGP后,有74%的患者弱视眼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随访第1个月、第6个月、1年后弱视眼矫正视力随着配戴时间延长逐渐提高,配戴1年后弱视治疗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88.6%。弱视眼在配戴RGP后,以及随访1月、6月、1年后的矫正视力和框架眼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访1月后100%患者均感配戴舒适,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接触镜并发症。结论:高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基于其优越的像质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 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方法:应用TMS IV角膜地形图仪将确诊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35例(轻度组15眼、中度组10眼、重度组10眼),验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k(Rose-k),并与其裸眼及配戴框架眼镜(sP)进行矫正视力的对比,1年内定期观察患眼的配适状态、角膜反应情况、矫正视力以及应用绝对等级角膜地形图比较分析患眼配戴Rose-k前后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最大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KS)、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AVERK)、角膜散光(CYL)、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等各参数的变化,分析Rose-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结果: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35.0%,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91.4%;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8.6%,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31.4%.32眼(91.4%)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3眼(8.6%)为可接受的两点接触的配适状态.配戴:Rose-k一年后,轻、中、重三组患眼的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KS值、AVERK值均有显著下降,轻度组患眼的CYL有显著下降,中、重组患眼的CYL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轻、中、重三组患眼的sAI及sRI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配戴Rose-k前已出现的角膜斑翳无进一步加深,镜片的舒适度得到了每例患者的认可.结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配戴Rose-k不仅能获得理想的矫正视力、良好稳定的配适状态、舒适度和安全性,而且对病变区的角膜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高度散光等疑难屈光不正患者配戴常规的框架眼镜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或舒适的视觉感受。与传统的框架眼镜相比,RGPCL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置于角膜表面时,能较好地维持镜片形状,实现良好的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和清晰的像质。对于疑难屈光的矫正临床效果极佳,诸多临床研究也表明大部分疑难屈光患者配戴后的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有明显提高,其中一部分可达到正常视力。RGPCL也使高度屈光参差双眼像差大大减少,配镜的舒适性和可耐受性大为提高,能帮助患者重建双眼视功能[1]。本文案例将从RGPCL在屈光参差伴高度散光引起双眼视功能异常的验配重点出发,阐述RGPCL在疑难屈光不正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临床验证视觉极限训练整合复健法矫正儿童斜弱视,控制近视发展,预防近视的作用。方法:采用台湾乐友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视觉训练设备,对每一个弱视患者进行直线训练、明暗训练、磁力棒训练、视野训练、蒸敷训练、虹光训练6种方法的复健治疗,每周2次,3个月一个疗程,连续进行1~3个疗程以上,治疗后进行矫正视力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矫正视力≥0.9为基本治愈,视力提高≥2行为进步,视力提高<2行或不变为无效。基本治愈的为治愈率,基本治愈加视力进步为有效率。结果:轻度弱视治疗的治愈率35.71%,有效率96.42%;中度弱视治愈率4%;有效率82%;高度弱视有效率50%。治疗一个疗程以下的有效率为44.45%;一个疗程有效率78.43%;两个疗程有效率84.61%;三个疗程有效率94.73%;近视性弱视治愈率为17.2%,有效率为93.62%;远视性弱视治愈率为9.52%,有效率为66.67%;散光性弱视治愈率为7.14%,有效率为80%。散光性弱视中以单纯近视散光和复性近视散光治疗效果最好。远视散光治疗效果较差。散光性弱视经治疗后80%散光度数降低。结论:极限训练整合复健法治疗轻、中度弱视的治疗效果好。治愈率不高,但有效率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能降低远视性弱视部分的屈光度,治疗时间、疗程越长其展现效果越好。近视性弱视和散光性弱视治疗效果比重度远视性弱视疗效好。重度远视性弱视和自身的发育有关,需更长时间观察,大部分散光性弱视治疗后散光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导致弱视误诊的主要视光学因素,探究弱视诊断的规范化与精确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误诊为弱视的屈光不正病例98例(138只眼),初诊平均年龄4.34±1.21岁,误诊为单眼弱视58例,误诊为双眼弱视4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1%阿托品眼膏睫状肌麻痹验光,采用人工检影验光结合电脑验光,3周后复验,根据眼位及调节情况处方配镜。对比检影验光与试镜结果间误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矫正视力均达到1.0或以上。验光误差分布:混合性散光42只眼,单纯性远视散光10只眼,单纯性近视散光19例,复性远视性散光9例,复性近视性散光14例,单纯性远视3例(均为睫状肌麻痹不充分导致),单纯性近视1例。两组球镜度、柱镜度及柱镜轴位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性散光组、单纯性近视散光组与复性近视性散光组误差分布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98例患儿中,63例(64.29%,63/98)为电脑验光结果直接试镜。结论:睫状肌麻痹后验光不准确是导致弱视误诊的主要视光学因素,尤其是复杂性屈光不正的矫正。因此需要强化弱视诊断的规范化,避免由此引发的过度医疗。  相似文献   

7.
正(续上期)3.3儿童远视眼戴镜原则处于视觉发育期的儿童,如果有较高度数的远视,又没有得到及时矫治,将形成弱视。因此,及时配戴矫治眼镜对远视儿童的视觉发育、保护视力、弱视的防治等有重要作用。戴镜应遵循以下原则:a.及时配戴:要求4岁以前,最迟6岁配戴矫治眼镜,尽可能避免斜弱视的发生。3~5岁是最佳的矫治时期。不会认视力表的孩子,在没有内斜的情况下,按散瞳验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式隐形眼镜(RGP)对延缓近视发展及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实验组43例戴RGP,对照组45名戴框架眼镜,年龄为12~16岁,观察二年近视发展和散光的矫正。结果:RGP组近视平均年增加0.29D,相对配戴框架组近视平均年增加0.71D,两者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散光病例中,角膜散光均无增长趋势。结论RGP可用于减缓青少年学生的近视发展和矫正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3亿儿童计算,患有斜弱视的儿童大约有1000万人.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如果延误矫正时机,不仅会造成视力低下无法矫正,还会造成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缺失.在验光配镜中,斜弱视配镜矫正是疑难杂症之一,如果验配准确、佩戴正确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的视觉功能,达到彻底矫正弱视眼的目的.矫正斜弱视的方法有多种,但首要的是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对于斜视性弱视儿童,合适的矫正眼镜有利于矫正斜视的眼位.弱视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最大比例,如:近视,远视、散光,这种弱视则必须先配戴适度的眼镜来矫正,但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却错误地指导孩子"佩"戴眼镜,贻误了孩子视力矫正的最佳时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影验光与电脑验光在儿童远视或远视散光中度数准确性的对比。方法: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靖江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68例136只眼,在5~10岁儿童远视或远视散光中的应用。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电脑和检影验光,佩戴眼镜后以矫正视力1.0作为最佳结果。结果:5~10岁矫正远视或远视散光的儿童,1年后矫正视力相较于戴镜前提升≥2行者为视力有进步,共计52人(72.2%);2年后矫正视力相较于戴镜前提升≥4行者为视力有进步,共计49人(68.1%);3年后矫正视力为1.0者为视力有进步,共计64人(89.9%)。治疗前、治疗后、1年、2年、3年,视力分别提高了0.50±0.10、1.00±0.12、1.50±0.08。68例患者治疗1年后,视力进步者有67例(98.5%),42例远视散光中,有41例视力有进步(97.6%),26例远视患者中,有26例视力有进步(100%)。23例轻度远视及远视散光者中,有23例视力有进步(100%);30例中度远视及远视散光者中,有30例视力有进步(100%);15例高度远视及远视散光者中,有14例视力有进步(93.3%)。配合治疗的46例患者中,有42例视力有明显进步(91.3%);不配合治疗的17例患者中,有10例视力有明显进步(58.8%),配合度较差的有5例,1例有明显进步(20%)。结论:5~10岁儿童远视及远视散光经检影验光后戴镜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治疗效果与开始治疗前的视力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配合情况有较大关联,远视或远视散光度数高而复杂的治疗效果较远视或远视散光度数低而简单的效果要慢一点,单纯远视的治疗效果比远视散光的治疗效果要快一点。远视是人类最常见的屈光不正,轻度远视患者常无自觉症状,既不影响学习,也不影响工作。在远视眼中,度数较高和有明显屈光参差者,由于得不到较早的矫治,常导致弱视发生,此外,远视性屈光不正也是引起视疲劳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保护视力、防治弱视及消除视疲劳来说,重视远视性屈光不正的研究,更有其积极意义。远视程度的轻重和裸眼视力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而调节力的强弱也与裸眼视力有很大关系~([1])。本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就诊的68例5~10岁远视或远视散光患者,通过检影验光和电脑验光分别测试后两种方法矫正视力的结果对比,分析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的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弱视形成的原因较多,因没戴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称之为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实践证明,小儿远视及散光所致弱视较多,其次是高度近视及散光。此类患者只要及时得到合理的眼镜加以矫正,视力自能慢慢提高,一般2~3年多数可达治疗目的。 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要靠光学镜片矫正。在矫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必须充分扩瞳验光(一般用1%的阿托品液,每日两次,连用七天)矫正度数给足,尤其是远视及散光者更是如此。 例一:患儿杨××,男,3岁,诊断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扩瞳验光试镜:右 9.00DS 左 9.00DS矫正视力0.2眼镜处方人为地各减 2.00DS,戴镜三个月后视力不  相似文献   

12.
验光配镜矫正视力的原则是以达到1.5的矫正视力为标准还是以达到1.0的矫正视力为标准呢?哪种说法更为科学和切合实际呢?近视眼使用最低负镜度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远视眼使用最高正镜度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这一说法是否适用于任何可以矫正的屈光性质(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弱视等)呢?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眼部参数变化来判断RGP对于控制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156眼)近视屈光联合光度大于7D散光小于1D的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80眼)实验组采用配戴RGP进行矫正,另外38例(76眼)患者作对照组,用普通框架眼镜进行矫正。分别比较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戴镜者的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4个方面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1.矫正视力: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矫正视力上比较,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屈光度变化上对比,6个月时屈光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屈光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眼轴变化上比较,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眼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时眼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上比较,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P对于延缓高度近视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临床数据显示配戴RGP的患者视力下降程度比配戴普通框架眼镜的患者视力在配戴半年后下降程度明显减慢;屈光度变化情况在矫正初期这两种方式无明显区别,但随着矫正视力的逐渐下降,配戴RGP患者的屈光度变化明显小于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患者的屈光度变化;配戴RGP不会影响高度近视眼患者眼轴的生理性增加,但随着矫正视力的下降,配戴RGP患者的眼轴变化明显小于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患者的眼轴变化;对于散光小于1D的高度近视患者,RGP对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配戴RGPCL对可疑圆锥角膜及轻、中度圆锥角膜曲率K值变化的控制作用。方法:初次配戴RGPCL的病例常规均使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屈光度、角膜散光度、角膜曲率半径,进行视力及眼屈光检查;除此之外,还需做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检查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按圆锥角膜形态的改变将50例患者分为3组,将3组患者初查角膜曲率K值与第1年和第2年的角膜曲率K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RGPCL佩戴者2年的观察发现,圆锥角膜患眼角膜曲率K值均有下降(p0.05),说明RGPCL对可疑圆锥角膜和轻、中度圆锥角膜有较好的矫形作用,通过坚持配戴RGPCL,92.6%圆锥角膜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结论:RGPCL可以有效控制可疑圆锥角膜及轻、中度圆锥角膜曲率的变化。对于可疑圆锥角膜及轻、中度圆锥角膜的患者,选择配戴RGPCL应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眼球发育尚未完成,除个别变性近视者其屈光度进展快可考虑做巩膜加固术外,禁止在小儿眼球上做屈光矫治性手术。所以儿童屈光不正靠配戴合适的光学眼镜矫正视力显得尤其重要。与成人屈光不正的配镜不同,儿童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屈光不正处于动态中,调节力强,有些还涉及斜弱视等问题。另外,部分年龄偏小的幼儿视力检查困难,不能正确表达戴镜后的状态。这给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配镜要求。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7岁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多为远视,包括远视散光,配镜在于视功能的保护;7-10岁为屈光变化的转折点,此期屈光状态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长期配戴RGP(包括圆锥镜片)对不同程度圆锥角膜的矫正和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1~2018.1进行治疗的圆锥角膜患者40人30眼,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轻中度、重度两组,其轻中度20眼,重度10眼。比较两组患者配戴前和戴镜一年后的角膜曲率与散光的变化及眼部的安全性。结果:轻中度(50D≤Ks55D)、重度(55D≤Ks60D)组戴镜前后角膜曲率和散光均存在差异,但重度组戴镜后在不同时间ks、kf及散光值上均与戴镜前相比出现好转,差异显著,P0.05,共出现并发症2例(6.67%)。结论:RGPCL长期配戴能够提高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有效延缓了角膜曲率的增加,从而控制圆锥角膜的进一步发展。在配戴RGP期间角膜较为安全,可长期配戴。  相似文献   

17.
弱视不同于近视,近视眼经过验光配镜戴合适的眼镜后,即可达到最佳矫正状态,而弱视则不同,一般认为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者(矫正视力低于0.8以下者)称为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儿童期,我处多见于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用遮盖疗法 简易弱视治疗仪 矫正眼镜并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病例 1.某女,6岁,1996年10月4日来我处就诊。经我处验光人员精确检影验光,并参考其有新乡、郑州等医院开具的病历,确诊  相似文献   

18.
正确地为儿童配好眼镜,对于防治儿童弱视、斜视、保护儿童的视力至关重要。 由于儿童眼的调节力强,验光必须用1%的阿托品油膏散瞳,每天3—4次,连续3天,有斜视者连续7天,以便基本消除睫状肌的调节作用,真正暴露眼的屈光状态。 验光以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配戴合适的眼镜,给镜的原则如下: 远视在2.5D以下,裸眼视力有1.0者无需配镜;远视在3—6D可扣除生理性调节1—  相似文献   

19.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简称硬镜,和框架眼镜相比,角膜接触镜作为光学器具用于矫正屈光不正,角膜接触镜放大率较框架眼镜的放大率变化较小,特别是在高度数情况下其优势更明显;配戴角膜接触镜视野与正视眼相同,没有视野限制,不存在框架眼镜的环形盲区和环形复视现象。角膜接触镜的象差较框架眼镜有所减少,避免了成像的畸变,通过泪液透镜可矫正90%角膜散光。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除了具有角膜接触镜的这些优势外,还有由于其材料具有硬度较大、弹性模量大、不易变形、透氧率更高、配戴更安全的优点,逐步被验配者和配戴者所认知,本文将就其材料特性、设计、验配流程和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作为验光配镜的第一步,屈光检查的精度直接影响眼镜配戴的舒适度,是整个配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视力高于1.0就是过矫,担心散光会导致严重的配镜不适,因此,他们把验光中矫正视力到1.0视为所谓的处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