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锦亮  韩文宁  夏蕾  陈小兰  国平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46-1546,1656
目的探讨痰液嗜酸细胞检测在判断初次出现喘憋症状的下呼吸道疾病患儿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初次出现喘憋症状的下呼吸道疾病患儿进行痰液嗜酸细胞测定,并按嗜酸细胞比例分为两组:≥5%为观察组,〈5%为对照组。出院后对两组患儿均进行2年随访,分别记录发作人次、次数,比较其再喘发生率。随访期间,两组患儿均未给予预防性治疗。结果 62例嗜酸细胞增高者中再次喘息的患儿为43例,发生率为69.35%;38例非增高者中再次喘息的患儿为6例,发生率为15.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液嗜酸细胞能较好地预测再喘的发生率,为有哮喘发展倾向的患儿提供了一个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人群选择指标,为早期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建英  吕良  冯军 《河北医学》2006,12(12):1266-1268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日后发生婴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侧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成功随访的43例患儿分成2组:无喘息发作组和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增多人数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患儿发生婴儿哮喘的比率,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χ=8.23,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日后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以下简称"LTE4")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探讨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预后.方法 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30例对照组进行有尿LTE4测定,同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下简称"EC").预后,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两组,一组给予孟鲁司特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3个月后观测两组患儿再次喘息发作例数.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恢复期LTE4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毛细支气管炎EC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组3个月内再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白三烯是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的重要炎症介质,外周血EC不能完全反应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口服孟鲁司特可达到早期干预的效果,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最多见,喘憋为主,症状重,病程长。氨茶碱止喘效果差,副作用大,激素止喘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影响患儿免疫功能.我院1985年以来应用酚要拉明静脉推注或滴注为主综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喘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81例,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6个月-2周岁;平均1.5岁。均为急性起病。绝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少数病例超过10.0×109/L最高达15.0×109/L,以淋巴细胞轻度增高为主.无1例嗜酸细胞增高。X线检查所见:双肺野肺气肿征象明显,散在实变区,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今后发生婴 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测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随访到的43例患儿分成3组:无喘息发作、可疑哮喘组、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M,98//mm3)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0/mm3)和可疑哮喘组(0/mm3),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比较,今后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比率差异显著(P<0.05),而有无哮喘家族史、男女性别差异在发生哮喘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后更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6.
王国健  吴荣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69-4470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鼻咽分泌物(NPS)中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检测NPS中ECP含量,随访8a,比较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与非哮喘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组急性期NPS中ECP较非哮喘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ECP测定对其预后的早期预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彩霞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62-162
目的:通过观察毛细支气管炎中IL-4的功能变化,探讨其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毛细支气管炎、非喘息性炎患儿外周血中IL-4的浓度。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IL-4的水平显著高于非喘息性肺炎患儿(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毛细支气管炎中可能存在Th2优势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 γ 干扰素(IFN- γ )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分析。探讨其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的相关性及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毛细支气管炎组)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FN- γ 和IL-6。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CD3CIMcr、CD3+CD8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CD3*T、CD3+CD4T/CD3+CD8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IFN叫降低,IL-6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期存在T细胞亚群紊乱,与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有类似变化;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期发生细胞免疫失调。即Th1细胞功能受到抑制,Th2细胞功能亢进。因此,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n细胞功能紊乱是导致患儿发生喘息的免疫学机制,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塞米松、干扰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干扰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发作的疗效。方法2002年11月至2005年4月在儿科住院的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和干扰素组各23例,分别采用地塞米松、干扰素治疗,观察喘息缓解情况及随访1年喘息反复发作次数。结果地塞米松组和干扰素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缓解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随访1年喘息反复发作的例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H1/TH2失衡,地塞米松短期内可起到抗炎作用,止喘起效快,但TH1/TH2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喘息反复出现、容易发展成婴幼儿哮喘。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使TH1水平上升.调节TH1/TH2。对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干预防婴幼儿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痰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作用。方法收集20例哮喘、26例慢性COPD和12例健康者的诱导痰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痰液中白细胞介素(IL)-4和IL-8浓度,采用放免法检测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哮喘组痰液中嗜酸细胞比例增高,IL-4浓度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OPD组和对照组(P<0.05);COPD组痰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IL-8浓度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和COPD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气道慢性炎症,IL-4参与了哮喘的炎症过程,而IL-8参与了COPD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γ-干扰素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发作的阻碍作用.方法 将168例2003年9月至2005年10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入院顺序分成四个组即:普米克令舒组、γ-干扰素组、联合运用普米克令舒和γ-干扰素组和对照组,观察一年内再次发生喘息的例数.结果 γ-干扰素组一年内再发喘息数为14例,普米克令舒组为13例,联合组为4例,对照组为22例.结论 联合应用γ-干扰素、普米克令舒较单独应用普米克令舒对再次喘息的阻碍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喘支)患用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诱导痰的细胞学变化。方法:74例慢喘支急性加重期患其中57例(77.03%)痰检嗜酸细胞阳性用地塞米松及吸入普米克气雾剂,治疗2W后再进行诱导痰细胞深.:痰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性(P<0.0001)。痰涂片计数各类细胞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其他异染质细胞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显性意义(P<0.01)。肺功能PEF%在治疗前后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慢喘支患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时,诱导痰中的嗜酸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及异染质细胞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少。慢喘支患在急性加重期用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转移因子和酮替芬联合应用能否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方法:5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口服P-转移因子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并辅以酮替芬抗过敏,疗程3~6个月,临床随访≥1年,观察发生哮喘的例数。同时检测防治前后患儿血清IgE、IgG、IgA、IgM与T细胞亚群变化。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不用药作为对照组。结果:完成随访 >1年者,防治组43例中仅2例(4.65 %)发生哮喘,而对照组39例中有11例(28.21%)发生哮喘,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1)。防治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明显,IgE水平,CD4/CD8比率下降,IgG、IgA、CD3水平增高,与防治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 -转移因子联合酮替芬口服,可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孟鲁司特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顺尔宁)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儿童随机分为孟鲁司特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8例。所有患儿均为首次发病,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孟鲁司特4mg/次,1次/d,共用4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住院天数,并对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喘息的复发率。结果:孟鲁司特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缓解天数、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随访3个月,喘息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加用孟鲁司特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喘息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规范化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能否有效地预防毛细气管炎(ABI)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方法:应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配合储雾罐、面罩规范化吸入治疗第一次毛细支气管炎愈后的患儿162例至少6个月,并以151例第一次毛细支气管炎愈后未作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患儿哮喘发病率14.9%,对照组哮喘发病率为47.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明显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ECP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25例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和43例喘息型支气管炎因症状加重而住院者其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通气功能FEV1/FVC%。结果发现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EC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P<0.01)。经积极治疗一周后,ECP水平、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则大幅下降(P<0.05)。但FEV1/FVC%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ECP水平主要取决于嗜酸性细胞激活状态和分泌蛋白的能力,用以反映过敏性疾患的活动情况。本实验提示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间除有感染外,可能与支气管哮喘一样,有过敏因素参与。血清ECP检测可用于监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高反应性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lCAM-1)、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测定其血清slCAM—l、Eotaxin水平,并比较其与高危因素的关系。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清slCAM-1、Eotax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也高于恢复期(P〈0.01);恢复期血清slCAM-1、Eotaxin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slCAM-1与Eotaxin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具有家族和/或个人过敏史者恢复期slCAM-1、Eotaxin血清水平高于无家族史和/或个人过敏史者(P〈0.05)。肥胖患儿恢复期Eotaxin血清水平高于正常体重儿(P〈0.05),市区及被动吸烟患儿恢复期slCAM-1血清水平高于农村及无被动吸烟者(P〈0.05)。结论slCAM-1、Eotaxin参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过程。家族史、个人过敏史、肥胖、环境影响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1-4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8、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本院儿科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初次发作喘息患儿为轻症组(A组),合并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患儿为重症组(B组),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8、IL-4和IL-10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A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血清TNF-α、IL-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IL-4、IL-10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Th1/Th2平衡的紊乱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王书礼 《中原医刊》2007,34(15):72-73
目的 探讨小儿肺热咳喘液辅佐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住院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抗感染、吸氧、吸痰、平喘、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服用方法:5~8个月o.5支/次,3次/d,9~24个月每次1支,3次/d,疗程7d。结果 观察组治愈2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儿肺热咳喘液是防治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布地奈德早期干预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4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在急性期治疗时均给予综合治疗:抗感染、吸氧、吸痰、镇静、补液、营养支持,雾化吸入沙丁胺醇等治疗。治疗组:在急性期给予布地奈德100μg雾化吸人,2次/d,5~8d;急性期治愈后给予布地奈德100μg雾化吸人,1次/d,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在急性期痊愈后只在再次出现喘息时给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随访1年,记录2两组患儿哮喘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哮喘发生4例,发生率为5.5%;对照组哮喘发生20例,发生率为28.9%,治疗组哮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布地奈德早期干预毛细支气管炎可以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