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荣  赵慧  赵莉莉  杨红 《农垦医学》2006,28(3):182-183
为了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急性期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对5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急性期患儿随即分为两组(分别为25例),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结果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评分4—7分组、0—3分组分别93%、90%)高于对照组(评分4-7分组、0~3分组分别40%、30%),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病例应用FDP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迅速改善,疗效确切、安全,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缺氧导致的脑损伤,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尽管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病房(NICU),产科水平也有普遍提高,但是基层医院仍有中、重度HIE患儿留有不同程度的脑功能缺陷,受到医生和家属的高度重视。我院儿科2006年6月—2008年10月共收治60例中、重度HIE患儿,现将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金波 《当代医学》2009,15(22):138-138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OP)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100例中重度HI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14d后头颅CT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64.00%(x^2=876,P〈0.005),头颅CT检查正常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x^2=6.78,P〈0.02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可明显提高中重度HIE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1,6—二磷酸果糖 (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疗效。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2年 3月本院收治新生儿HIE6 0例。随机分为两组 ,即FDP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FDP5~ 7d后查头颅CT。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 89.3% ,对照组为 6 4 .6 % ,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头颅CT ,治疗组异常率 17.9% ,对照组为4 3.8%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FDP能显著改善HIE患儿临床症状 ,促进脑细胞代谢和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60例新生HIE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生后6h内)应用FDP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吸吮能力、肌张力、原始反射恢复情况及行为神经评分测定。结果FDP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吸吮能力、肌张力、原始反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生后7d和14d的行为神经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结论FDP治疗中重度新生HIE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杨筱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32-1233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1,6-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60例HIE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250mg/(kg·d)静脉滴注,疗程为10—14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包括意识、原始反射、惊厥、肌张力恢复情况,并于生后第3天、7天、14天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30例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该药的不良反应。结论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HIE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新生儿因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致残(儿童期)的最常见病因。以往在治疗HIE时多采用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对预后的改善不明显。2001~2002年,我们应用1,6-二酸果糖治疗,临床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0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1,6-二磷酸果糖与胞二磷胆碱联合应用作为观察组及单独应用胞二磷胆碱作为对照组,各30例,通过对临床异常神经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作为疗效及预后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显效率及生后第7天,第14天20项MBN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廷欢  林涛 《华夏医学》2007,20(2):203-204
目的:评价1,6二磷酸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9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1,6二磷酸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14d后CT检查情况,出院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65.90%(P〈0.05),CT检查正常率和出院时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纳洛酮可明显提高疗效,对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无明显的副作用,是一种有效、安全、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1,6-二磷酸果糖 (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用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组 40例 ,剂量 2 5 0mg/kg·d半小时内静滴 ,每日一次 ,疗程 7~ 10天。对照组 :用胞二磷胆碱 0 .1~ 0 .12 5 g/d ,静滴 ,每日一次 ,疗程 7~ 10天。结果 :患儿的面色、呼吸、哭声、心率、肌张力、原始反射以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有明显改善。结论 :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理的营养补充方式。方法:将8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按营养补充方式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48例,早期全静脉营养组36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喂养后的各项指标,提出合理的喂养方式。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患儿达到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明显低于全静脉营养组(P〈0.05);早期微量喂养组的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全静脉营养组(P〈0.05);早期微量喂养组的继发感染率明显低于全静脉营养组(P〈0.05)。早期微量喂养组患儿12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得分明显优于全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够使达到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有效缩短,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继发感染率明显降低,患儿的发育运动水平得到提高,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亚低温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 IE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 H 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早期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CT表现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恢复好于后者(P<0.05);治疗后NBNA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脑CT正常增多,异常减少。结论:早期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HIE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4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出生24h内的血糖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5年12月鹤煤集团总医院儿科收住的HIE患儿48例,入院后立即检测血糖,每2h监测1次直到纠正到正常为止。结果重度组生后2h内高血糖发生率为33.3%(4/12),重度组生后2h内血糖明显高于4h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5)。生后2h内重度组血糖非常显著高于中度组(t=2.89,P〈0.01),也非常显著高于轻度组(t=7.01,P〈0.01)。结论新生儿HIE病情越重,出生后血糖水平越高,重度HIE生后易发生高血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项支持疗法和三项对症处理”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选择性给予氧疗至呼吸平稳,及时纠酸、利尿,降低颅内压。伴有惊厥的患儿首选鲁米那。如惊厥不止加用安定静脉注射或水合氯醛灌肠;有脑干症状者给予纳络酮静脉滴注,维持4~6 h,至症状改善止。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适量加用国产脑活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和高压氧等治疗。疗程轻度5~7 d,中度10~14 d,重度>14 d。结果90例患儿临床痊愈出院67例,好转20例,死亡3例。结论根据患儿的病情,在缺氧缺血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联合治疗,可以提高HIE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HIE组63例(轻度21例,中度22例,重度20例)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22例)各组入选者血清NSE浓度。结果:治疗前、后轻度HIE患儿血清NSE浓度分别为13.49±4.37ug/L和11.47±4.15ug/L(P〈0.05,t=2.118),中度HIE患儿血清NSE浓度分别为14.95±4.58ug/L和12.21±5.28ug/L(P〈0.05,t=2.120),重度HIE患儿NSE浓度分别为15.34±4.58ug/L和12.97±5.81ug/L(P〈0.05,t=2.314),正常新生儿血清NSE浓度为9.15±4.82 ug/L,治疗前轻度、中度、重度HIE血清NSE浓度与正常儿童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61,P〈0.05),且血清NSE浓度升高与HIE轻重呈正相关。结论:HIE患儿血清NSE浓度是判断HIE轻重程度与治疗效果的一项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IL-8与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IL-8和IL-10水平变化与HIE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新生儿血清IL-8与IL-10的水平。HIE组32例,对照组24例。结果HIE治疗前血清中IL-8与IL-10水平明显高于HIE治疗后及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中度高于轻度、重度高于中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中IL-8和IL-10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L-8和IL-10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检测血清中IL-8与IL-10水平变化对判断HIE病情进展、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4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颅内主要大动脉进行血流速度检测,并与30名健康新生的TCD相比较。结果发现35例异常,占83.3%,其中28例表现不同形式的血流速度降低,7例血流速度增高,7例基本正常。对新生儿HIE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围生期因素与H IE分度,多器官损害及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H IE围生期相关因素。结果导致H IE多器官损害围生期因素中重度窒息占首位,其次为宫内窘迫,母亲产科综合症,异常分娩方式等,脐带因素为宫内窘迫最重要的原因。H IE多器官损害序列为心、胃肠、肝、肾。H IE多器官损害序列为心、胃肠、肝、肾。结论H IE分度与多器官损害,代谢紊乱呈正相关。对围生期异常因素及时评估,及时处理是减少/减轻H IE多器官损害发生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艳  牛保太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77-1378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常规营养脑细胞药物胞二磷胆碱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和7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能有效控制因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水肿,临床疗效确切有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