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63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22例,然后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为4组,同时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斑块组、无斑块组及不同程度斑块组间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组间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斑块程度的增加,血清纤维蛋白原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纤维蛋白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CI患者(观察组)70例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30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C反应蛋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其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IM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MT(2.72±1.07)mm,明显高于对照组(1.63±0.98)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1).2组检出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4.396,14.326;P<0.05或P<0.01).2组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9,P<0.01).观察组血清CRP(665.76±60.48)ng/ml,对照组(332.75±48.63)n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CI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8961,P<0.01).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参与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粥样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IMT呈正相关,可反映AS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血浆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颈动脉正常组、稳定型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颅脑CT平扫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计数;分别比较三组病人的血浆CRP水平,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不稳定性成正相关;血浆CRP水平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不稳定性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9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最高为(1.86+0.37)mg/L,无论进展性脑梗死还是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最高(1.23+0.24)mm,进展性脑梗死组或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研究动脉硬化的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探讨颈动脉病变与CR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选取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患者36例、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患者40例及5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同时检测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3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查出颈动脉斑块数20块,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查出斑块数15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RP均高于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及CRP检测对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间段内91例健康体检者,设定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几率为83.5%,与对照组的37.4%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粥状斑块出现不稳定性,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存在明显上升趋势(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较为显著相关性,对于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治疗具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8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并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三组间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高,进展性脑梗死组三个指标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并且以溃疡型斑块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并且以高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的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高敏C反应蛋含量越高。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6例ACI患者及88课题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06-YB-214)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及动脉硬化各项危险因素检测.结果 ACI组与Ns组比较,CRP(P<0.01)和LDL(P<0.05)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斑决组与无斑块组比,CRP水平增高(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内中膜厚度(IMT)增加(P<0.01),NS组颈动脉IM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ACI组,IMT厚度差异明显(P<0.05).与NS组比较,ACI组中等程度狭窄更常见(P<0.0 5).结论 CRP增高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标志物,因此,CRP可以作为预测ACI发展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4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脑梗死程度越严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患者脑梗死程度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可作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8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hs—CRP水平为(9.86±2.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1.25)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hsCRP分别为(9.81±2.42)mg/L、(10.05±2.55)mg/L、(9.45±2.53)mg/L、(6.16±1.7)mg/L及(6.40±1.95)mg/L。前两组与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和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P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s-CRP与IMT呈正相关性。结论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受试者128例[其中急性脑梗死33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者45例(B组),健康体检者50例(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hsCRP水平。结果 A、B组颈动脉IMT较C组均明显增厚(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斑块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hsCRP均高于C组(P<0.05);A组不同狭窄率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B组相应狭窄者(P<0.05);且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越高(P<0.05)。结论软斑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sCRP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hsCRP不仅是反映炎症的指标,同时还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影响。方法选取近年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再次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硬化斑块面积及IMT。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hs-CRP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低于对照组(P <0.05),且HDL-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及IMT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炎性反应,改善血脂水平,并对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IMT厚度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受试者128例[其中急性脑梗死33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者45例(B组),健康体检者50例(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hsCRP水平.结果 A、B组颈动脉IMT较C组均明显增厚(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斑块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hsCRP均高于C组(P<0.05);A组不同狭窄率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B组相应狭窄者(P<0.05);且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越高(P<0.05).结论 软斑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sCRP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hsCRP不仅是反映炎症的指标,同时还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日红  佘军红  阳洪 《医药导报》2012,31(12):1561-156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po。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P<0.05或P<0.01),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斑块有效率分别为91.84%,77.55%(P<0.05);治疗后两组CRP水平与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血清CRP水平,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可使动脉斑块缩小。  相似文献   

18.
常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213-214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该组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CRP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CRP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并且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21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形态改变,及hs-CRP水平检测。结果 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hs-CRP含量为(13.28±2.39)m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发现颈动脉斑块207例,动脉斑块率94.95%。结论 hs-CRP水平检测可以对急性脑梗死病情预后,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着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发生脑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