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郑丁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35-3036
目的 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46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行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40例(46眼)术后第3天矫正视力≥0.3者34眼(73.91%),术后1周眼压均恢复在正常范围内,对原滤过泡无影响.手术并发症为15眼(37.50%);术后早期不同程度地出现角膜水肿,轻者1周内消退,较重者3周内消退;6眼瞳孔区纤维素性渗出,1周内吸收.结论 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摘除采用经颞侧巩膜隧道内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 对21例(21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颞侧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1眼(100%),眼压正常(2.03±0.50kPa)。结论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切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保持滤过泡功能。此法无需复杂设备,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朱翠芝 《中原医刊》2009,(13):63-64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手术技巧,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32眼)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行颠侧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4~21个月,观察视力、滤过泡、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有30眼(93.7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术后视力无提高者系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者。术后矫正视力低于0.05者3眼(9.38%),0.3~1.0者21眼(65.63%).所有病例术后滤过泡均无影响,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可提高视力并保持滤过泡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69-75
目的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32例(48眼),行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前房深度、眼压等情况。结果患者32例(48眼)术后视力恢复较满意,48眼术后随访矫正视力为0.3~0.8,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稳定,平均眼压(14.13±3.4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前房深度(3.4±0.6)mm,高于术前(2.5±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效果良好,可提高视力,同时保持滤过泡功能,眼压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5.
杨静  马惠杰  廖凯  廖沁 《四川医学》2013,34(5):648-649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经颞侧透明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35例(38眼)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发症、疗效。结果 38眼均采取颞侧透明切口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中瞳孔不能散大6眼,分离粘连时出血2眼,后囊膜破裂1眼。术后1眼眼压一过性升高。38眼均植入人工晶体。滤过泡无明显变化。角膜内皮无失代偿。术后随访12~36个月。37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眼视神经萎缩视力无提高。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经颞侧透明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建军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31-932
目的探讨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降压效果及对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 ,实验组:1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将自体前囊膜衬垫于巩膜瓣下;对照组:1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实验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存留高于对照组。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伴白内障联合手术能有效降低眼压,长期保留功能性滤过泡,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邓秋琼 《华夏医学》2013,26(3):533-535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5眼),均接受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65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02~0.1者16眼,0.1~0.3者34眼,0.4~1.0者15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62眼眼压维持在正常;3眼辅助滴药降压,2个月后停药眼压控制正常。术后功能型滤过泡59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眼底改变。结果:术后6月视力达0.3及以上者18眼(85.71%),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55mmHg)者19眼(90.48%),功能性滤过泡19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8 h眼压(11.87±3.03)mm Hg,低于对照组的(14.29±3.79)mm Hg;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手术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针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PACG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64例72眼,行颞侧隧道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1.
韦玉玲 《华夏医学》2012,25(1):65-67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在大规模白内障防盲复明手术中,对585例(635眼)Ⅳ~Ⅴ级核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d视力(含矫正视力)小于0.3者49眼(7.72%),0.3~0.5者495眼(77.95%),0.5以上者91眼(14.33%)。在并发症中,发生角膜水肿83眼(13.07%)、虹膜损伤27眼(4.25%)、前房积血8眼(1.26%)、后囊破裂23眼(3.62%)、玻璃体脱出9眼(1.42%)。结论: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并发症小,且无需昂贵的设备及特殊器械,手术步骤简单,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对滤过泡影响。方法:选择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60眼,避开滤民选择颞下方角膜缘切口进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5眼(75%)术后裸眼视力达0.5或以上,术前平均眼压为1.65kPa,术后为2.12kPa,功能性滤过泡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对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眼,通过进行颞下方角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透明角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硬质人工晶体植入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表麻及Tenon’scapsule麻醉,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对26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泡等情况。结果随访3~6个月,全部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与术前基本一致,滤泡形态无改变。结论经透明角膜缘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聂洪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3,(30):150-151,15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i联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2月诊治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8例(91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i联术)组38例(43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小切口囊外j联术)组40例(48眼),对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两组三联手术均朱出现角膜失代偿、前房出血、低眼胝、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脉络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超声乳化三联术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后弹力层皱褶7眼,前房纤维性渗出5眼,小切口囊外三联术组分别为8例、6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滤过泡多为Ⅱ型弥漫扁平型,均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视力的作川。,结论超声乳化三联术和小切口囊外三联术均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对纤济闲难或高龄硬核不宜超声乳化的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囊外三联术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张琳  关照  刘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374-1376
目的:对比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隧道切口内掰核技术和扩大切口娩核的效果.方珐:对我院2006年4月~2010年12月192眼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105眼采用隧道切口内掰核技术,87眼采用扩大切口娩核.结果:术后1d、3d、1个月两组角膜内皮水肿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分析48例(4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5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摘除组),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及主要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后一月平均眼压(12.75±4.05 mmHg)较术前(32.70±5.55 mmHg)明显下降,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49,P〉0.05)。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房角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变小。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一样既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同样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7.
詹田兰  万芬 《中外医疗》2012,31(22):11-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的临床效果。术后随访的3~3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18眼(69.20%),0.1~0.4者8眼(30.8%)。术后眼压24眼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20眼在15mmHg以下,术后随访期内2眼短期使用降眼压药。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23眼(88.46%)。术后并发症主要是葡萄膜反应和短暂角膜水肿。结论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时,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衍超  裴文萱 《重庆医学》2007,36(7):630-631
目的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对187例200眼白内障患者,取上方巩膜反眉状6mm隧道切口,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光学部直径6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 169例182眼,占91%,数指/眼前~0.2 者18例18眼,占9%,散光15眼,平均0.75D,少数出现并发症,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