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明确20S蛋白酶体β白亚单位(PSMB5)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SMB5与绿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慢病毒载体感染h BMSCs,依照感染病毒不同将细胞分为PSMB5组和GFP对照组,并利用RT-PCR和荧光分光光度法验证感染效率和蛋白酶体活性。将PSMB5组和GFP对照组h BMSCs经β-巯基乙醇(β-ME)预诱导24 h,再用视黄酸(RA)诱导3 d,最后用生长因子(GF)持续培养3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P组和PSMB5组早期神经元标志物Tujl的阳性率。同时,将诱导后的h BMSCs注入小鼠大脑皮层,4周后收集脑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组和PSMB5组Tuj1阳性细胞存活数量。结果:PSMB5基因过表达能够显著上调蛋白酶体活性。经体外诱导分化后PSMB5组Tuj1阳性率达31%±8%,较GFP组22%±7%明显升高(P0.01)。脑内注射4周后,PSMB5组Tuj1阳性细胞数达20.0±8.6,较GFP组10.7±7.8明显升高(P0.01)。结论:PSMB5基因过表达能够提高h BMSCs蛋白酶体活性,有助于促使h 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子可控性皮质撞击仪(eCCI)对幼年期大鼠构成不同程度的颅脑创伤(TBI),探索出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对应参数设置及外伤后皮层脑电(ECo G)痫样改变的初步特征。方法: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轻、中、重损伤组共3组,假手术组1组。分别采用不同打击深度打击大鼠顶叶皮质区域;假手术组操作同损伤组,但不进行皮质打击。所有实验动物分别于致伤前1 d,致伤后1、3、5、7 d行改良后啮齿类动物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法(NSS-R)观察大鼠致伤后行为学改变。伤后2 d取脑组织行HE染色、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BI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致伤后30 d植入皮层记录电极采集并分析大鼠皮层的脑电情况。结果:大鼠损伤程度与打击深度相关,打击深度1 mm模拟轻度颅脑创伤,打击深度3 mm模拟中度颅脑创伤,打击深度5 mm模拟重度颅脑创伤,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TBI后1 d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损伤组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 0. 05),脑皮质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中度损伤组术后30 d,可观察到皮层痫样放电。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eCCI撞击仪成功建立可控性大鼠TBI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Gli1(Shh/Gli1)信号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及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C57野生型、Gli1lz和Gli1lz/lz小鼠行T8节段脊髓夹伤及假手术。Gli1lz小鼠脊髓损伤及假手术后3 d行X-gal染色;7 d行Shh/PDGFr-α、Shh/GFAP、LacZ/GFAP染色,观察Shh/Gli1信号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的激活。C57野生型和Gli1lz/lz小鼠脊髓夹伤后7 d行GFAP染色和实时定量RT-PCR,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术后14 d尾静脉注射伊文氏兰观察血-脊髓屏障改变;术后1、3、5 d和7 d行BMS评分评价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脊髓损伤7 d后,损伤区Shh表达升高;Shh/Gli1信号报告基因LacZ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Gli1基因敲除不影响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伊文氏兰染色及其定量分析显示Gli1lz/lz小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伊文氏兰外渗增加。BMS评分显示Gli1lz/lz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显著差于野生型小鼠。结论:Shh/Gli1信号在小鼠脊髓损伤后激活,可能参与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渗透性的改变,并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雨蛙素(CAE)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中胰腺及肺组织损伤时间变化规律;对比雨蛙素及脂多糖(LPS)不同给药方案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效果。方法雨蛙素不同给药频次以及雨蛙素联合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收集小鼠血浆以淀粉-碘比色法检测淀粉酶活性;取胰腺及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结果 CAE7组小鼠胰腺及肺组织损伤在4 h达高峰,24 h开始修复,5 d基本恢复正常;造模后4 h,CAE7组和CAE9组小鼠血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升高[(6 461±1 078)U/dl比(3 093±331)U/dl;(6 821±495)U/dl比(3 093±331)U/dl,P0.001],且CAE7+LPS组较CAE9组更高[(8 912±465)U/dl比(6 821±495)U/dl,P0.001],CAE7组和CAE9组小鼠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较对照组升高(4.750±0.524比0±0;4.917±0.664比0±0,P0.001),且CAE7+LPS组较CAE9组更高(7.167±0.258比4.917±0.664,P0.001)。结论雨蛙素50μg/kg连续7次给药可诱导出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增加给药频次未见胰腺组织损伤加重,而联用脂多糖可加重急性胰腺炎模型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3 日龄 SD新生大鼠按窝系和体重随机均分为7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on)以及胆红素6.25 μg/g(T1)、12.5 μg/g(T2)、25 μg/g(T3)、50 μg/g(T4)、100 μg/g(T5)和200 μg/g(T6),每天2次,共3 d。末次注射12 h后拍照、称重、取材,称量胃内容物重量,计算胃内容物指数和肝/体重比,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浓度,检测脑组织的含水量、胆红素含量和ATP含量,HE和尼氏染色进行形态学检测。结果:随着注射次数和剂量的增加,新生鼠的一般表现逐渐变差,皮肤和黏膜黄染加重,活动次数逐渐减少,体重增长被抑制,T6组出现体重负增长;死亡率逐渐升高,T6 组72 h死亡率接近100%,停止注射后观察1周,T4和T5组死亡率继续升高;与Con和T1组相比,T3~T5组胃内容物重量及其指数显著降低(P<0.05);T5 组肝/体重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脑组织总胆红素的浓度在T1~T5组逐渐递增;各组大鼠脑组织的含水量没有差异;脑组织ATP含量在T1~T5组先升高后降低,T3组达高峰,与Con 组相比,T4 组和T5 组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升高,各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T4和T5组神经元结构紊乱,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缩。尼氏染色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增多,神经元胞体逐渐变小,尼氏小体减少、染色逐渐变浅,T4和T5组部分神经元溶解甚至消失。结论:新生3 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胆红素12.5、25、50和100 μg/g,每天2次,注射3 d可致高胆红素血症,50和100 μg/g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和神经内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视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建立家兔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神经及神经内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0.5h后,轴突部分肿胀,髓鞘疏松,微管、微丝排列出现紊乱,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吞饮小泡和微绒毛明显减少;损伤6h后,线粒体出现髓样变和空泡样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损伤12h后,轴突空泡样变性,髓鞘脱失,毛细血管周围间隙增宽;损伤48h后,轴质密度增加,部分髓鞘板层完全分离,微管、微丝及线粒体发生颗粒性溶解,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出现广泛变性;损伤96h时,轴索崩解呈空泡状变性,髓鞘更广泛崩解,毛细血管扩张破裂,红细胞外溢。结论视神经损伤早期轴突肿胀、空泡样变性,线粒体水肿变性,微管、微丝数量减少;视神经内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细胞焦亡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损伤组、TBI模型组、MCC950(CP-456773)治疗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构建小鼠TBI模型,造模后按时腹腔注射MCC950或生理盐水适量。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评价各组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GSDMD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与假损伤组比较,TBI组小鼠脑损伤区域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胞核固缩、深染,胞核周围出现大量空泡;MCC950治疗组神经元状态明显优于TBI组。尼氏染色,MCC950治疗组脑组织神经元缺失及损伤情况较TBI组均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显示,与TBI组比较,MCC950治疗组的脑组织冰冻切片NLRP3、Caspase1及GSDMD表达量均较TBI组明显降低。结论 MCC950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TBI小鼠脑组织的创伤及细胞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8.
当归芍药散对SAM-P8小鼠海马CA1区、齿状回锥体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DSS)对快速老化小鼠海马CA1区、齿状回锥体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AM-P8鼠36只,分成4组:预防组(3月龄)、预防对照组(3月龄)、治疗组(6月龄)、治疗对照组(6月龄),治疗组以DSS(浓度为0.5g/mL)灌胃1个月,预防组自由饮用DSS(0.02%,v/v)4个月,对照组给予冷开水,给药结束后取脑、冰冻切片、尼氏染色,Leica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海马CA1区、齿状回锥体细胞层尼氏染色的平均灰度。结果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尼氏染色的平均灰度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预防组齿状回锥体细胞层尼氏染色的平均灰度明显多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低剂量长期服用DSS可增加老年性痴呆模型SAM-P8小鼠的齿状回锥体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一氧化碳饱和血红蛋白(CO-HBOC)能否通过抑制TREM-1/TLR4通路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反应,发挥对高原低氧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常氧生理盐水(NS)组、高原低氧生理盐水(HS)组和高原低氧CO-HBOC(HC)组。低氧组置于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5 500 m高原环境。实验舱运行时间为24 h/d,控制昼夜比约12 h∶12 h,连续低氧处理7 d;NS组置于相同条件的常压常氧环境下饲养。在建模过程中,HC组给予0.3 g Hb/kg/d CO-HBOC连续处理3 d,NS组和H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心肌酶和心肌组织HE染色分析评估心肌组织损伤程度,qPCR和ELISA分别检测心肌组织和血浆中IL-1β、TNF-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髓源细胞表面触发受体1(TREM-1)、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结果:(1)HS组小鼠CK-MB、LDH较NS组明显升高,但CO-HBOC处理后小鼠心肌损伤减轻;(2)HE染色显示HS组小鼠较NS组出现明显心肌细胞水肿、核坏死、灶状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而H...  相似文献   

10.
陈成春  黄涛 《解剖学杂志》2006,29(4):484-48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10组,实验组分别在脑挫伤(自由落体打击脑损伤)后1~10d处死,取脑组织提取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图像经分析测TNF-αmRNA的相对水平。结果:脑组织中TNF-αmRNA表达量在损伤后2h开始出现明显升高(0.2430±0.0015),6h达到最高(0.9598±0.0021)后,迅速下降,至伤后24h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伤后3d其表达水平再次升高(0.5321±0.0017),至第5天达到高峰(0.912 6±0.0023)后缓慢下降,伤后10d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中枢神经损伤后,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