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根治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从54例GIST根治术后筛选出30例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证实的单纯肝转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CD117均为阳性。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400mg/a,服药3月后若病情进展加量到600~800mg/d。[结果]30例患者中,1例用药8月后判为失访,30例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R)1例(3.4%),部分缓解(PR)14例(483)%,病情稳定(SD)者10例(33.3%),疾病进展(PD)者3例(10%),患者获益(CR+PB+SD)率86.2%。随访1年以上者21例,2年以上者10例,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5%、80.0%。30例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轻~中度水肿25例(83.3%),I~Ⅱ度白细胞减少17例(56.7%),轻~中度肝肾损害13例(43.3),轻~中度贫血9例(30.O),轻度乏力11例(36.7%),轻度腹痛6例(20.O%),I~Ⅱ度恶心呕吐5例(16.7%),轻度度疹2例(6.7%),轻度出血2倒(10%)。[结论]酪氧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1ST根治术后肝转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在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利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观察免疫组化结果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CD34、CD117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100及α-SMA(P<0.01),且CD34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CD117(P<0.05);CD117在不同性质GIST中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有效率为54.9%,疾病控制率为94.1%,治疗后肿瘤直径显著缩小(t=2.1132,P=0.0371),副作用较少且较轻微.结论 CD117、CD34对于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应用意义更大,但确诊仍需结合其形态学特征,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分子靶向药物在GIST中的应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6例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500mg/d,口服,若出现严重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改为250mg/d,并维持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26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4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为19.2%(5/26),疾病控制率73.1%(19/26)。且乳腺癌不同转移部位对预后无影响(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压及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65.4%和46.2%。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及控制,可在临床使用并进一步研究其长期疗效及远期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自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STI571)2000年6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成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药物以来,凡经IFNα治疗失败的患者,伊马替尼可使50%患者获完全性细胞遗传学缓解(CCR),75%慢性期可进入CCR,加速期中的80%可获血液学反应(HR),急变期患者30%可获完全性血液学反应(CHR),从而,伊马替尼已成为目前CML患者最为标准化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8例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均经胃镜、CT检查发现.手术治疗7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空肠憩室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变肠段切除术3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例.结果 7例术后病理检查CD117全部阳性,5例CD34阳性,1例切缘阳性;1例未手术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1个月后复查CT,肿块直径减小30%;1例死于复发、盆腔广泛转移;其余病例随访1~32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巨大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针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分析.[结果]经检查,45例患者CD117蛋白阳性率100.0%,CD34蛋白阳性率63.6%,S-100蛋白阳性率占13.6%.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或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6.0 cm,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无患者死亡,有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突发细菌性腹膜炎,经治疗后好转.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切口裂开,经切口减张缝合后治愈,其余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末后1年内,3例姑息性减瘤手术患者死亡.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访30例,随访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11例,基本复发和转移时间都在术后4~18个月内,对复发和转移患者接受再手术后,其中3例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实行肝叶切除手术,2例复发和转移患者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转移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手术方武并无与患者的生存相关.对45例患者肿瘤进行生物学行为的分级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同的侵袭危险性组所生存的差异存在不同.本组45例患者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都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科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要确诊必须依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征,并判断影响外科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莉 《中国卫生产业》2012,(24):68-68,70
目的观察替吉奥联合回生口服液治疗老年性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老年性晚期结直肠癌的患者,替吉奥化疗(40mg/m2,bid×4周,每6周为1个疗程)+回生口服液(10mL/次,3次/d),共连续3个月。计算RR及DCR,观察不良反应,分析安全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CR0例PR10例,SD15例,PD15例,有效率RR(CR+PR)为25%,疾病控制率DRC(CR+PR+SD)62.5%,生活质量改善其中PS分降低20例、体重增加12例、临床症状改善11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色素沉着,多为0~1°,患者能耐受。结论替吉奥联合回生口服液治疗老年性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服用方便,安全性好,对老年性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约10%~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肝转移的发生(同时性),30%~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获得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异时性) [1] ,将结肠癌和肝转移同时或分次切除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医院从2003年12月-2008年11月收治结肠癌肝转移患者21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晚期肠胃间质瘤的患者,记录其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在使用伊马替尼后的12个月,颇有疗效,有效率RR为91%,疾病控制率为96%.患者在肿瘤原发部位、危险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灶部位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皮疹、水肿、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毒副反应,经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GIST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但仍有一些不足,应加强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某院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3例SIST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贫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腹胀。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51/53),CD34阳性率(39/53)。该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4~60个月)。32例术后复发转移,11例复发转移患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诊断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中高恶性度SIST较低恶性度者更容易复发转移;手术为该病目前最佳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