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652细胞间是否存在细胞隧道纳米管(TNT)通讯。方法:取对数生长期K562细胞,运用过碘酸-雪夫染色及扫描电镜对K652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过碘酸-雪夫染色发现爬片培养的少量K652细胞间存在长约3~6μm的细丝状连接,管径为0.1~0.2μm。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K562细胞间有长度约为2~10μm长短不一的细胞间丝。结论:K562细胞间存在TNT通讯,这为从细胞通讯层面研究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T淋巴细胞极化和迁移的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的影响。采集10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后第5天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理(SDF-1d)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32.424-4.91)%,健康人志愿者为(56.55±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7.06±1.44μm/min),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9.05±1.91μ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G-CSF动员能明显抑制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鼻T/NK细胞淋巴瘤的CT诊断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兵  刘卫平 《华西医学》2000,15(4):415-416
目的:分析鼻T/NK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T/NK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T/NK细胞淋巴瘤的特征表现为:(1)位于面部中线,特别是鼻腔内的不规则性软组织密度集。(2)病灶经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无明显强化。(3)多无颈淋偿还结肿大。结论:CT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位置和范围,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口咽部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表现、特征,初步探讨不同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NHL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口咽部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占72.2%(13/18),滤泡性淋巴瘤3例,占16.7%(3/18),套细胞淋巴瘤1例,占5.6%(1/18),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1例,占5.6%(1/18)。病变分布为:扁桃体NHL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舌根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3例);软腭1例,为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18例病变均表现为肿块型。同时有淋巴结受累者12例(66.7%),其中双侧受累者3例。结论:口咽B细胞来源NHL多发生于扁桃体及舌根。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主要表现为肿块。CT对于B细胞来源NHL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 CT 与 MRI 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的8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 CT 组和 MRI 组,分别进行 CT 或 MRI 检查。分析胆管细胞癌患者 CT 和 MRI 诊断影像学资料,观察两组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64层螺旋CT 定性准确率为97.62%,明显高于 MRI 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 检查图像质量1、2、3级比率分别为85.71%、14.29%、0.00%,与 MRI 组相应的质量等级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和 MRI 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64层螺旋 CT 图像更清晰、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24周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辅助性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HAART治疗的45例AIDS患者,将其按CD4+T细胞计数分成1~100 cells/μl、101~200 cells/μl和201~350 cells/μl三组,于抗病毒前和抗病毒24周后采集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AIDS患者治疗24周时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频率为(1.91±0.84)%,而治疗前为(1.3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 P<0.05); Treg细胞表达频率在治疗24周时和治疗前分别为(5.97±0.93)%和(8.32±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5)。治疗24周时,Th17细胞明显升高,CD4+T细胞基数为201~350 cells/μl患者组其Th17细胞表达频率显著高于101~200 cells/μl和1~100 cells/μl组患者(t分别=2.68、4.51,P均<0.05)。 Treg细胞表达频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CD4+T细胞基数为201~350 cells/μl组患者Treg细胞表达频率下调程度显著高于101~200 cells/μl和1~100 cells/μl组患者(t分别=2.47、3.89,P均<0.05)。治疗前CD4+T细胞数与Th17表达的百分率呈正相关(r=0.48, P<0.05),与Treg表达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0.30,P<0.05)。结论 AIDS患者Th17表达水平下降,Treg表达则上升;HAART治疗能有效地上调Th17表达频率,下调Treg细胞水平;CD4+T细胞基数高的患者较基数低的患者对抗病毒治疗其免疫反应更有效,提示Th17和Treg细胞表达频率可作为HAART治疗有效性的一项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跨膜电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跨膜电位(△Ψm)关系。方法:将NB4细胞分别用TanⅡA、As2O3,TanⅡA 1.0μg/ml环孢菌素A(CsA)和As2O3 1.0μg/mlCsA处理,多面手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NB4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G1期细胞百分率及PI和Rh123双染色后细胞的△Ψm。结果:NB4细胞经1.0和2.0μg/mlTanⅡA处理后的亚G1期细胞百分率无差异,但均高于0.5μg/ml组。NB4细胞经TanⅡA作用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随着TanⅡA作用时间增加,NB4细胞凋亡数增加和△Ψm降低(P<0.01),两者呈直线关系。CsA能抑制TanⅡA诱导NB4细胞△Ψm降低和凋亡细胞数增加(P<0.01)。结论:Tan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是通过使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Ψm降低来实现的;CsA能抑制这些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粘多糖病的头颅CT表现和临床的联系。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7例粘多糖贮积症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患儿均为男性,年龄范围为1岁1个月一10岁,其中PMSⅠ型4例、Ⅱ型1例和Ⅳ型2例。7例均进行头颅CT平扫,其中4例曾进行普通X线平片检查。结果 头颅CT平扫显示脑室扩张(6例)、脑外间隙(包括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和脑白质低密度灶(5例)。2例表现为脑白质密度普遍减低。结论 粘多糖病头颅CT表现主要为脑室扩张与脑外间隙增宽和脑白质低密度灶。其中脑室扩张和脑外问隙增宽可能与脑萎缩有关,并与患儿智力落后程度平行;脑白质内低密度可能为粘多糖在胶原细胞和血管间隙中沉着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ass.forming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MICC)动态增强CT的典型与不典型征象。方法17例经病理证实的MICC患者,均行平扫与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扫描各期征象。结果17例患者共检出病灶21个,直径1.8—5.3cm。CT平扫上多数肿块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境界不清。15个病灶(71%)动态增强CT表现为典型的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肿块中央部分向心性强化;6个病灶(29%)表现为非典型的动脉期全部或部分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肿块原强化区造影剂迅速流出,表现为“快进快出”。5例患者病灶邻近肝包膜凹陷,7例患者伴随胆管扩张。结论MICC的动态增强CT征象与病灶的生长方式及其内各组织成分的比例、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于美娟  张雅妮  冯善伟  王淑辉  熊符  张成 《新医学》2010,41(7):442-445,F0003
目的:探讨携带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Micro-dystrophin)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模型鼠(mdx小鼠)体内分化为肌卫星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小鼠,移植后12周免疫荧光法检测受体鼠腓肠肌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并分离培养肌卫星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受体鼠腓肠肌成功检测到micro-dystrophin表达;分离培养肌卫星细胞发现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micro—dystropbin和c—met及micro—dystrophin和desmin。结论:自体mdx小鼠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并在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少数细胞可作为肌卫星细胞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此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确诊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8例肿瘤边界均清晰,无周围组织和血管侵犯征象。CT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CT值约18~35HU,其中内有点状钙化者3例(37.5%)。CT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CT值约30~45Hu。CT征象符合病理表现。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多层螺旋CT扫描有助于提高。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Gefitinib)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Gefitinib(020μmol/L)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前列腺癌DU145细胞24~120h后,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1ot)检测细胞EGF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fitinib可以显著抑制DU145细胞的生长,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效应,并且细胞生长多停滞于G0/G1期,细胞EGFR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10.92%(2.5μmol/L)、43.71%(5μmol/L)、53.53%(10μmol/L)和85.98%(20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fitinib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生长在G0/G1期阻滞及EGFR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胸部CT扫描最重要的是检查纵隔,因为普通X线片只能显示突出于纵隔以外与肺成交界面的病变。纵隔内的病变因影像重迭很难用正侧位胸片显示,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分辨4mm物体0.3%的密度差,而普通X线片的密度分辨率为2%,所以CT能分辨肿块是实性或近似水密度的囊肿、低密度的脂肪或高密度的钙化。一般不做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体外研究人参皂苷Rb1( GRb1)对谷氨酸漏出所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至10 d的海马神经元分为谷氨酸损伤组和GRb1治疗组,以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以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测定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谷氨酸(1.25、2.5、5、10μmol/L )作用2 h后细胞活力下降,分别为(93.9±2.1)%、(82.3±1.4)%、(51.2±1.2)%、(32.7±1.3)%。其中谷氨酸5μmol/L作用2 h后存活(51.2±1.2)%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P<0.01),接近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给予5μmol/L谷氨酸作用2 h后,谷氨酸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上升[(7.52±0.11)nmol/mg pro vs.(3.93±0.36)nmol/mg pro];抗氧化的SOD活性明显下降[(37.28±1.72)NU/mg pro vs.(55.39±1.73)NU/mg pro]。同时观察到大量的凋亡细胞出现[(34.5±1.8)%,与对照组比较,P<0.01]。而与谷氨酸组(5μmol/L,2 h)相比, GRb1(1、10、100、200μmol/L)能够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分别是(64.9±1.7)%、(72.3±2.2)%、(70.4±3.2)%、(71.6±2.3)%,P<0.01,GRb11、10、100μmol/L组可以观察到MDA水平的轻度下降,但与谷氨酸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GRb110、100μmol/L可以提高SOD活性( P<0.01),GRb11μmol/L组未观察到该效应。给予GRb11、10、100μmol/L 干预后细胞凋亡率下降,分别为(27.3±1.7)%、(19.4±1.2)%、(23.5±1.9)%,P<0.01。结论 GRb1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及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的各项血流灌注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级星形细胞肿瘤组的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MVD及VEGF表达均较低级星形细胞肿瘤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星形细胞肿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S值分别与MVD、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细胞在生物支架上的生长行为受到支架表面形貌、润湿性、孔径及孔隙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在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制备大孔径50~60μm、小孔径10~20μm两种多孔丝素材料。选用许旺细胞永生化细胞R3[33-10ras3]为种子细胞,当细胞在培养瓶底形成致密单层时即可消化细胞并进行接种实验,将许旺细胞悬液种于不同形貌的多孔丝素材料表面。复合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许旺细胞的生长形态及增殖等情况。结果与结论:不同孔径丝素材料的表面可见许旺细胞生长情况不一。在10~20μm孔径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低,细胞表现为特异的双极性形态,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在50~60μm孔径丝素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高,细胞多为球形,单个分散在多孔支架表面,或呈现成团成串葡萄样聚集在孔的底部,未延展成双极性形态,只有极少量生长在孔与孔之间嵴上的细胞呈双极样。说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的孔径对许旺细胞的黏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许旺细胞更适合生长在孔径略大于胞体直径的支架材料上。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细胞在生物支架上的生长行为受到支架表面形貌、润湿性、孔径及孔隙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在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制备大孔径50~60μm、小孔径10~20μm两种多孔丝素材料。选用许旺细胞永生化细胞R3[33-10ras3]为种子细胞,当细胞在培养瓶底形成致密单层时即可消化细胞并进行接种实验,将许旺细胞悬液种于不同形貌的多孔丝素材料表面。复合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许旺细胞的生长形态及增殖等情况。结果与结论:不同孔径丝素材料的表面可见许旺细胞生长情况不一。在10~20μm孔径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低,细胞表现为特异的双极性形态,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在50~60μm孔径丝素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高,细胞多为球形,单个分散在多孔支架表面,或呈现成团成串葡萄样聚集在孔的底部,未延展成双极性形态,只有极少量生长在孔与孔之间嵴上的细胞呈双极样。说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的孔径对许旺细胞的黏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许旺细胞更适合生长在孔径略大于胞体直径的支架材料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显现与16层螺旋CT扫描强化增强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术前接受16层螺旋CT检查及手术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8例。对肿瘤石蜡标本用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标染血管内皮并计数其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测量16层螺旋CT强化扫描前后CT值,将二者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①5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CD105标记的MVD计数分别为腺癌75.98±15.40、鳞癌67.59±14.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鳞癌及腺癌平均16层螺旋CT强化增强值分别为(35.94±10.11)Hu和(44.32±11.8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6层螺旋CT强化增强值与其相应的MVD值均呈正相关(r=0.774,P〈0.05;r=0.856,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16层螺旋CT增强值与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的显现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扫描在鉴别诊断少见肾细胞癌病理亚型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60例少见肾细胞癌(RCCs)临床资料,其中乳头状癌(PRCC)Ⅰ型15例,PRCCⅡ型16例,嫌色细胞癌(ChRCC)16例,其他罕见RCCs 13例。RCC患者均行增强CT扫描,比较分析4组亚型间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增强后各亚型肿瘤各期CT值与腹主动脉CT值的比值。 结果 4组亚型在边缘是否光滑和肾门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肿大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少见肾细胞癌边缘光滑率为53.8%,低于PRCCⅠ型(86.7%)、PRCCⅡ型(75.0%)和ChRCC(100.0%)(P < 0.05);PRCCⅡ型和其他少见类型组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率分别为37.5%、53.8%,高于PRCCⅠ型(13.3%)和ChRCC(12.5%)(P < 0.05)。实质期肿瘤CT值在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RCCⅡ型三期增强的肿瘤CT值均小于PRCCⅠ型;ChRCC肿瘤CT值除在排泄期较低外,其余三期均高于其他3组。肿瘤与腹主动脉血管CT值比值在4组间两两比较,实质期PRCCⅡ型与ChRCC、其他少见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增强CT可对不同RCCs亚型进行初步鉴别,对RCCs的术前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GE各系列CT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E各系列CT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实验研究。方法:CT机质量控制检测是CT机应用中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Victoreen公司生产的AAPM体模,4000M^ 剂量仪及10cm笔型电离室对GT各系列17例CT机的十项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标准算法下10种低档CT的空间分辨率为1.0mm,7种中高档机型可达0.75mm,高分辨率算法下,LightspeedQx/I型可达0.4mm,而8800型却只有0.75mm,所抽检的全部CT其密度分辨率均在0.6%,3.5mm以内,最好的可小于2.5mm。结论:高档CT质量优于普通CT主要表现为,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及轴向分辨率,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多的扫描层数,以及功能更丰富的重要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