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花地芩合剂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银花地芩合剂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口服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ASI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花地芩合剂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的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片10 mg/次,2次/d和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3次/d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除湿胃苓汤。观察2组临床疗效、湿疹面积及严重捐数(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8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SI和瘙痒程度评分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观察组分别为2.50%、4.00%,对照组分别为8.50%、9.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湿疹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快临床症状和炎症状况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水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脱落3例),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治疗组30例(脱落2例),采用复方苦参水酊剂治疗;疗程总共为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EASI评分、瘙痒评分、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EASI积分、瘙痒程度及皮损形态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形态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显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LQI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水酊剂外用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方剂,无严重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4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给予依匹斯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外周血EOS和血清Ig E水平,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统计2组第2周、4周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第2周、4周外周血EOS、血清Ig 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第2周、4周EASI评分、瘙痒度评分及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第4周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匹斯汀能够降低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EOS、血清Ig E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综合疗效满意且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湿煎剂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8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曲安尿素乳膏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慢湿煎剂联合依巴斯汀片及曲安尿素乳膏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和湿疹指数(EAS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ASI、VAS和DLQI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药慢湿煎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慢性湿疹患者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4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依匹斯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安全高效,可明显改善患者IL-4、IFN-γ等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防参止痒颗粒联合依匹斯汀片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把湿疹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口服依匹斯汀片,10mg/次,2次/d。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防参止痒颗粒,1袋/次,3次/d,治疗4周。结果:对照组临床效果为58.68%,治疗组临床效果为72.0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参止痒颗粒联合依匹斯汀片治疗湿疹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依匹斯汀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润肤止痒洗剂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湿疹证属血虚风燥型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润肤止痒洗剂外用,对照组予糠酸莫米松洗剂外用,持续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EAS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肤止痒洗剂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2016,(4)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92例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并涂抹卤米松乳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瘙痒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7.0%,高于对照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于治疗慢性湿疹患者利于瘙痒等临床症状的缓解,疗效确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申振环  马宏榛  张琼 《新中医》2023,55(15):117-120
目的:观察泻心保和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 字表法将 85 例湿热型亚急性湿疹患儿分为观察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 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心保和汤加减治疗。比较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 数(EASI)、瘙痒程度、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评分;比较 2 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 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EASI、瘙痒程度、 CDLQ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EASI、瘙痒程度、CDLQI 评分均低 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6 个月,观察组复发率 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心保和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疗效确切,能改善患儿皮损和 瘙痒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除湿止痒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非索非拉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除湿止痒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8周后2组患者湿疹严重程度、瘙痒程度及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随访2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治疗2周后,2组患者EASI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8周后,2组患者EAS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EAS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37/39),随访12个月内总复发率为12.8%(5/39),对照组分别为76.9%(30/39)和30.8%(12/3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除湿止痒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及瘙痒等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为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随机信封分配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西替利嗪治疗,2组均外用青鹏软膏。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表(EASI)评价患者的皮损情况,比较2组EASI评分、瘙痒评分、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7.00%,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ASI评分、瘙痒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3月,复发率观察组16.9%,明显低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西替利嗪,各项指标评分改善明显,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联合糖皮质激素乳膏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急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与新霉素地松乳膏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新霉素地松乳膏与3%硼酸溶液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研究者总体评估(IGA)变化情况、治疗后7 d及14 d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EASI评分、VAS评分、IGA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7 d及14 d时2组患者EASI评分、VAS评分、IGA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研究组EASI评分在治疗后7 d及治疗后14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7 d时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时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与糖皮质激素乳膏联用可显著提高急性湿疹治疗效果,皮损及瘙痒症状改善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健脾除湿止痒方对脾虚湿盛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EASI)与瘙痒评分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4±0.75 vs 2.6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瘙痒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64±0.38 vs 1.5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10.71%vs 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除湿止痒方能够显著减少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瘙痒及皮损症状,还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探讨依匹斯汀片、酮替芬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依匹斯汀片10mg,每天1次及酮替芬片1mg,每晚1次,同时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肌肉注射,隔日1次;对照组口服依匹斯汀片10mg,每天1次及酮替芬片1mg,每晚1次。两组均治疗12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9.23%和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4.61%和62.50%,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匹斯汀片、酮替芬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许焕美 《新中医》2016,48(4):187-189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92例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并涂抹卤米松乳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瘙痒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7.0%,高于对照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于治疗慢性湿疹患者利于瘙痒等临床症状的缓解,疗效确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祛风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回民医院就诊的170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敷治疗,共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2个月内病情复发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ASI及瘙痒评分、外周血EOS计数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8%(78/85),高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4%,低于对照组的27.3%(6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药联合祛风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有助于取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患者外周血中EOS计数及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苦参三黄汤联合夫西地酸软膏治疗湿疹合并感染的效果。方法将68例湿疹合并感染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使用夫西地酸软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苦参三黄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抗菌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ASI及瘙痒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菌株检出率、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苦参三黄汤联合夫西地酸软膏治疗湿疹合并感染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湿疹外洗方治疗湿热浸淫型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湿热浸淫型婴幼儿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炉甘石洗剂外涂,治疗组予湿疹外洗方湿敷。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湿疹面积、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76.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EA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A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儿局部用药区域的皮肤未出现红肿、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与炉甘石洗剂相比,湿疹外洗方治疗湿热浸淫型婴幼儿湿疹的疗效更佳,可减轻皮肤瘙痒、皮损等症状,且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消炎止痒洗剂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敷料治疗婴幼儿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配法将86例轻、中度亚急性湿疹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消炎止痒洗剂涂于患处,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透明质酸凝胶敷料外用,2次/d,连续用药4周。结果:治疗组入组42例,完成治疗38例,脱落4例;对照组入组44例,完成治疗36例,脱落8例。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为8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ASI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病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消炎止痒洗剂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敷料治疗婴幼儿亚急性湿疹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