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背景天然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具有与雌激素类似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副作用明显低于雌激素,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补充外源性17β-雌二醇及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去卵巢大鼠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并对二者的药物作用进行比较分析. 设计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系. 材料实验于2003-07/09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完成.选择36只12周龄健康雌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50±10)g,清洁级,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去卵巢组、去卵巢+17β-雌二醇组及去卵巢+α-玉米赤霉醇组各9只. 方法假手术对照组开腹而不摘除卵巢.去卵巢组在无菌条件下摘除双侧卵巢复制去卵巢动物模型.去卵巢+17β-雌二醇组和去卵巢+α-玉米赤霉醇组分别在去卵巢14 d后肌注17β-雌二醇(1 mg/kg)和α-玉米赤霉醇(1mg/kg),3 d注射1次,共35 d.实验结束后大鼠经颈总动脉采血,分离血浆备用.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测定均采用发色底物法.同时分离子宫,计算子宫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 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②子宫质量/体质量的比值. 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去卵巢组显著短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补充17β-雌二醇和补充α-玉米赤霉醇后长于去卵巢组(P<0.05~0.01).②纤维蛋白原和组织因子水平变化去卵巢组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0.01);补充17β-雌二醇和补充α-玉米赤霉醇后低于去卵巢组(P<0.05~0.01).③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变化去卵巢组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0.33±0.33)μkat/L,(4.00±1.50)μkat/L,(q=9.43,P<0.01)].补充17β-雌二醇和补充α-玉米赤霉醇后[(1.83±0.67)μkat/L,(1.17±0.83)μkat/L]显著高于去卵巢组(q=13.30,P<0.01;q=5.00,P<0.05).④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变化去卵巢组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2.33±0.67)μkat/L,(1.17±0.33)μkat/L,(q=10.5,P<0.01)].⑤子宫质量/体质量比值去卵巢+α-玉米赤霉醇组明显低于去卵巢+17β-雌二醇组[0.66,1.96,(q=14.67,P<0.01)]. 结论补充外源性17β-雌二醇或α-玉米赤霉醇后,均可使去卵巢大鼠重新建立起凝血-纤溶的动态平衡,表明α-玉米赤霉醇具有同17β-雌二醇相似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且其致子宫增生的副作用明显小于17β-雌二醇,是一种有一定应用前景的雌激素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通过其相关性分析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12/2003-10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5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结果:心肌梗死组93例、对照组87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177;0.97),(2.84&;#177;0.82)μkat/L;(0.85&;#177;0.19),(0.66&;#177;0.20)AU/mL。P均〈0.01]。②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7108,0.7829,P均〈0.01)。 结论: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的增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与纤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能通过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而参与对纤溶平衡的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功能的改变及其对外周血管病变的影响,分析其纤溶功能紊乱的可能原因。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结果,分为4组。对照组23例,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组20例,微血管病变组20例,大血管病变组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水平,同时测定其它一些临床生化指标。结果: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组、微血管病变组及大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浓度显著增高(P〈0.01),凝血酶无时间缩短(P〈0.05)。微血管病变组、大血管病变组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1)。大血管病变组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APTT明显高于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P〈0.01,P〈0.05),微血管病变组的纤维蛋白原高于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痛变者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均升高,这种纤溶功能异常可能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接触方式,研究核心蛋白多糖在固相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来源:取材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自愿,正常皮肤为包皮。取新鲜包皮,修除表皮和皮下组织,加入含体积分数0.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实验用第4-8代细胞。②采用醋酸法从鼠尾腱中提取Ⅰ型胶原,使用浓度为2g/L,网格胶原终浓度为1g/L,成纤维细胞密度为1&;#215;10^9L^-1将胶原细胞混悬液按2mL/皿均匀加入直径35min的培养皿内,37℃培养10min,混悬液便形成凝胶即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分为4组:对照组、核心蛋白多糖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心蛋白多糖组。③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的收缩,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成纤维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RNA表达。 结果:①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的变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培养12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81.2&;#177;4.9)%,12-24h收缩加剧,在24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47.4&;#177;4.7)%,以后收缩减慢,在48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37.3&;#177;3.6)%,72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9.6&;#177;3.6)%,96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8.7&;#177;2.8)%,以后不再收缩;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12,24,48,72,96h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②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391.61&;#177;126.27,525.97&;#177;60.10),与对照组(1474.52&;#177;133.84,569.41&;#177;62.5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2909.77&;#177;264.04,2725.46&;#177;1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775.25&;#177;161.09,926.34&;#177;51.16)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19&;#177;0.05,0.07&;#177;0.02),与对照组(0.2l&;#177;0.06,0.08&;#177;0.0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86&;#177;0.15。0.36&;#177;0.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渣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34&;#177;0.09,0.13&;#177;0.04)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重组核心蛋白多糖融入胶原凝胶,能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表明在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的舒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7只,采用体外血管灌流的方法,用10-6mol/L苯肾上腺素预收缩血管,将10^-6mol几乙酰胆碱对血管环是否有舒张反应作为判断血管内皮是否完整的标准。观察α-玉米赤霉醇对血管内皮完整和去内皮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精氨酸甲酯、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四乙胺、ATP敏感钾通道的阻断剂格列本脲、L-型钙通道激动剂(-)BayK8644(10^-6mol/L)及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182,780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各种药物对血管环的作用强度用最大舒张率表示,即加药后收缩幅度与加药前收缩幅度的百分比。 结果:纳入大鼠17只,共取得胸主动脉环68个,共8个不合格予以剔除,其余60个胸主动脉环均用于实验。①α-玉米赤霉醇(10^10-10^-5mol/L)可引起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剂量依赖性的舒张效应;去内皮血管的最大舒张率显著低于同浓度内皮完整血管(P〈0.05~0.01)。②左旋硝精氨酸甲酯和亚甲蓝均可抑制α-玉米赤霉醇对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使两组胸主动脉环的最大舒张率显著降低(P〈0.05-0.01)。⑧四乙胺、格列本脲、BayK8644可以减弱α-玉米赤霉醇的舒张血管作用(P〈0.05-0.01),雌激素受体特异性阻断剂ICI182,780对10^-6mol/Lα-玉米赤霉醇的舒张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α-玉米赤霉醇可引起内皮依赖性的胸主动脉舒张,其作用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激活、钙激活钾通道和ATP敏感钾通道开放、钙通道抑制有关,但与雌激素受体无关。α-玉米赤霉醇的舒张血管效应可能是其心血管保护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α-玉米赤霉醇是一种新的植物雌激素,可能具有动物雌激素的某些生理功能。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切除4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锯断右侧胫骨建立骨折模型,骨折1周,分别灌胃0.066mg/kg雌二醇、10,5,1mg/kgα-玉米赤霉醇及二甲基亚砜;另取10只大鼠,不切除卵巢,制备骨折模型后灌胃二甲基亚砜。给药35d,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后,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升高,5,1mg/kgα-玉米赤霉醇及0.066mg/kg雌二醇均可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但10mg/kgα-玉米赤霉醇作用效果不显著。说明α-玉米赤霉醇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后血清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的变化,寻找运动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为高血压患者制定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18只作为实验动物,按实验需要将动物随机分为运动组(10只)和安静组(8只)。运动组大鼠开始进行1周适应性游泳,然后进行10周的训练,5(L/周,60min/d的游泳运动。运动组游泳训练后,与安静组一起取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 结果:实验进行至第5周运动组死亡1只大鼠。共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组9只,安静组8只。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经过持续的适量运动后,在第10周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高于安静组[(430&;#177;120),(280&;#177;77)IU/L,P〈0.01],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明显低于安静组[(310&;#177;30),(490&;#177;60)AU/L,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则大大高于安静组(1.46&;#177;0.42,0.52&;#177;0.19,P〈0.01)。 结论:持续一定强度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还可以降低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即改善纤溶活性,从而减少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α-玉米赤霉醇是一种新的植物雌激素,可能具有动物雌激素的某些生理功能。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切除4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锯断右侧胫骨建立骨折模型,骨折1周,分别灌胃0.066mg/kg雌二醇、10,5,1mg/kgα-玉米赤霉醇及二甲基亚砜;另取10只大鼠,不切除卵巢,制备骨折模型后灌胃二甲基亚砜。给药35d,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后,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升高,5,1mg/kgα-玉米赤霉醇及0.066mg/kg雌二醇均可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但10mg/kgα-玉米赤霉醇作用效果不显著。说明α-玉米赤霉醇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能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及心内科。对象:本研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及心内科完成。选择2001—12/2003—8本院心内科及综合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1例,其中男50例,女41例,平均年龄(66&;#177;6)岁;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86例,其中男4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177;6)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中年人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177;5)岁。方法: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活性,用酶免疫试验法测同型半胱氨酸,并计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比值。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lt;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从相关分析看,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同时,纤溶酶活性受损;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预报因子,可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是探讨α-玉米赤霉醇(α-ZAL)在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中,对血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44只成熟未孕新西兰大耳白雌兔,分为5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假手术组,C组为切除卵巢组,D组为切除卵巢并给予17β雌二醇(17βE2)阳性对照药组,E组为切除卵巢并给予α-ZAL组。喂胆固醇(CHO)前与1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还分别测定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IRC)及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B、D、E组TC、TG、LDL-C明显低于C组(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AIRC和血小板聚集率也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α-ZAL可能通过干预血脂代谢,调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AIRC及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本实验进一步研究健骨颗粒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的变化及相关性,借以深入探讨其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变化以及相关性,分析补肾健脾中药健骨颗粒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鼠骨代谢的具体调节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通过摸球法进行随机化分组。单位: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福建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对象:对象的样本量为6月龄SD雌性大鼠50只,体重350-400g,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以切除卵巢为模型,用单纯随机化方法分成5组,并规定第1组为假手术组,即行腹部切口但不切除卵巢。第2-5组为造模组,即进行腹部切口双侧卵巢切除术造模。其中第2组为单纯模型组;第3组为生理盐水组;第4组为骨松宝组(骨松宝成份:淫羊藿、川芎、牡蛎等);第5组为健骨颗粒组(健骨颗粒成份:煅狗骨、淫羊藿、党参等中药)。方法:假手术组只行腹部切口但不切除卵巢,将第2-5组切除卵巢造模。于术后3个月时腹腔注射麻醉药40mg/kg戊巴比妥处死假手术组和单纯模型组大鼠,经相关指标检测确定模型成立。第3-5组大鼠按照组别分别喂服生理盐水2mL/(kg&;#183;d)、骨松宝1.5g/(kg&;#183;d)和健骨颗粒2g/(kg&;#183;d),统一于术后第13周,即模型成立后给药,用药12周后在麻醉状态下统一处死。取颈动脉血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及雌二醇的含量,结果用z蜘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去卵巢后12周及喂服药物12周后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雌二醇的含量以及其相关性。结果:①去卵巢后12周,随着雌二醇水平下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升高,而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却明显降低。②当喂服健骨颗粒12周后,血清雌二醇和转化生长因子B1浓度[(54.05&;#177;15.92),(912&;#177;1.79)ng/L1回升明显,与同期生理盐水组相比[(27.24&;#177;2.99),(5.53&;#177;1.46)ng/L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34,t=4.907,P〈0.01),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却出现下降f(32.44&;#177;3.42),(65.86&;#177;35.36)ng/L,t=2.975,P〈0.051。③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雌二醇含量呈负相关(r=-0.324,P〈0,05);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雌二醇含量呈高度正相关(r=0.673,P〈0.0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转化生长因子β1亦呈负相关(r=-0.387,P〈0.02)。结论:健骨颗粒通过调整骨质疏松模型鼠体内雌二醇水平。制约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合成、分泌及其活性,解除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抑制作用,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增强,改善骨代谢的负平衡。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可能有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α-玉米赤霉醇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为6组:非诱导组加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双抗的 IMDM 普通培养基;空白诱导组仅加入等量成骨条件培养基(含0.1μmol/L 地塞米松、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50μmol/L 维生素C);阳性对照诱导组加入等量成骨条件培养基及10-8 mol/L雌二醇;高、中、低α-玉米赤霉醇组分别加入成骨条件培养基及10-5,10-6,10-7 mol/L梯度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 实验测定细胞增殖状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非诱导组细胞呈长梭形,生长密集时有接触抑制,各诱导组的细胞增殖受促进,诱导后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不规则形状,细胞可重叠生长;非诱导组低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低浓度(10-7 mol/L)α-玉米赤霉醇组和阳性对照诱导组高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空白诱导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α-玉米赤霉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低浓度α-玉米赤霉醇可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而上调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量可能是α-玉米赤霉醇诱导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升高多认为与雌激素降低有关,但确切机制不明。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中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非随机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选择2001-09/2002-05,以因胸闷痛收住本院的正常绝经≥1年的妇女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绝经后妇女;2周内未用抗凝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雌激素。排除标准:肝、肾、内分泌、神经及生殖系统疾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62例绝经后的妇女分为冠心病(32例)与非冠心病(30例)两组。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抽提血浆和血清后测定雌二醇、孕酮、促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凝血系统的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及纤溶系统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a 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D-二聚体等。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指标比较及雌激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中雌二醇[(39.97&;#177;9.73)ng/L]。孕酮[(6.42&;#177;1.14)nmol/L]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64.92&;#177;9.77)]ng/L,(7.01&;#177;0.85)nmol/L(t=10.6860,2.3960,P&;lt;0.01,0.05);冠心病组患者凝血系统的纤维蛋白原,vWF:Ag,PAI-1,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t=2.3377~4.3560,P&;lt;0.05);冠心病组患者纤溶系统的tPA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t=2.4307,P&;lt;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较非冠心病组血中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凝血功能亢进及纤溶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单因素设计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海马CAI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菏泽市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45只雌性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纰和雌二醇组3组,每组15只。①预处理:卵巢切除组和雌二醇住实验前2周切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手术但不切除卵巢。雌二醇组自切除卵巢次日起,每天腹腔注射雌二醇(0.1mg/kg),连续2周;其他两组每日腹腔注射0.5mL的生理盐水。②模型制备:3组均采用舣侧颈动脉夹闭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⑧观察指标:所有动物造模后3d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测定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计量分析。结果:45只沙土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密度:卵巢切除组高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67,70&;#177;5,98),(43.46&;#177;4.66),(45,13&;#177;3盘7)个/40&;#215;10视野,F=21.32,P〈0.051。②脑组织中丙二醛浓度:卵巢切除组高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4.67&;#177;0.56),(2,74&;#177;0.25),(2.77&;#177;0.31)μmol/L,F=23,56,P〈0.051。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卵巢切除组低于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38.12&;#177;4.17),(56,22&;#177;7.80),(54.78&;#177;6.90)NU/mL,F=19.75,P〈0.05]。假手术组与雌二醇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可以减少自由基损伤时脑神经元中的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羟基异黄酮与17-β雌二醇对大鼠延髓雌激素β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雌激素作用神经系统的机制。方法:30只去卵巢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A组)、雌二醇组(B组)和三羟基异黄酮组(C组),手术后10d起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d,17-β雌二醇20μg/(kg&;#183;d)、三羟基异黄酮200μg/(kg&;#183;d);10只假手术组(D组)大鼠,只切开腹膜不切除卵巢,手术后10d起每只动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d。各组动物连续用药6周后观察结果。结果:①血清雌二醇的浓度:A组(9.44&;#177;6.04)ng/L和C组(7.03&;#177;5.65)ng/L显著低于D组(19.4&;#177;8.37)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97。3.77,P&;lt;0.01),B组(15.52&;#177;8.54)ng/L与A组比较显著升高(t=2.74,P&;lt;0.01),而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A组与D组比较大鼠延髓ER-β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下降、阳性细胞总面积和平均吸光度降低(P&;lt;0.01)。切除卵巢后补充17-β雌二醇和三羟基异黄酮的大鼠延髓雌激素β受体表达明显增加,与A组比较延髓雌激素β受体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加、阳性细胞总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升高(P&;lt;0.01),而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羟基异黄酮和17-β雌二醇对延髓ER-β的表达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影响着延髓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显示α-玉米赤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目的:观察α-玉米赤霉醇对体外大鼠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分泌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分别加入雌激素和α-玉米赤霉醇(10-5^10-10mol/L)进行干预。结果与结论:ELISA法和RT-PCR检测发现,不同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10-5^10-10mol/L)作用于成骨细胞后,骨保护素的分泌量及细胞骨保护素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加(P〈0.05)。结果证实,在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中加入α-玉米赤霉醇可促进成骨细胞骨保护素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幼年犬和老龄犬的冠状动脉收缩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取雄性杂交幼年家犬(犬龄〈1岁)和老龄家犬(犬龄〉8岁)心脏。②血管环温育平衡后,向浴槽中累积加入KCl5-50mmol/L,建立量效曲线。用K-H液反复冲洗平衡后,并加入30μmol/L17β-雌二醇温育20min后,重新建立KCl量效曲线。血管环在无Ca^2+K—H液中温育30min,先加入80mmol/LKCl,打开电压依赖性钙通道,10min后,加入累积浓度为1&;#215;10^-5,3.16&;#215;10^4,1&;#215;10^-4,3.16&;#215;10^-4,1&;#215;10^-3,3.16&;#215;10^4和1&;#215;10^-2mol/L的CaCl2,观察30μLmol/L17β-雌二醇对CaCl2量效曲线的影响。③血管环稳定后,向浴槽中加入50mmol/LKCl,待血管环收缩张力达峰值后,用K-H液冲洗。20min换液一次,平衡30min后重复上述实验,待血管环张力达高峰并稳定后,分别加入17β-雌二醇,累积浓度分别为1,4,8,40和80μmol/L,观察血管环张力变化。观察去除内皮细胞后,17β一雌二醇在这2种血管环上舒血管作用的变化。比较17β-雌二醇对KCl50mmol/L预收缩在这两种血管平滑肌上的舒张作用的差异,并随时记录张力的变化值。④用线性回归法计算17β-雌二醇使激动剂效应降低50%时所采用的拮抗剂的浓度。计算量效曲线实验中KCl和CaCl2的激动剂产生其50%最大效应所需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结果:①5-50mmol/LKCl可诱发冠状动脉血管环产生明显的量效收缩作用。加入累积浓度为3.16&;#215;10^-5~1&;#215;10^-2mol/L的CaCl2后,动脉环产生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收缩(尤其是3.16&;#215;10^-4~l&;#215;10^-2mol/L]。17β-雌二醇(30μcmol/L)分别使KCl,CaCl2量效曲线明显右移,使血管环对KCl和CaCl22种血管激动剂的敏感性和最大收缩反应明显降低(P〈0.05~0.01),且降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1)。②17β-雌二醇均可使50mmol/LKCl预收缩冠状动脉血管环产生剂量依赖性舒张作用,幼年犬和老龄犬使激动剂效应降低50%时所采用的拮抗剂的浓度值分别为(16.37&;#177;5.19)μmol/L和(28.47&;#177;8.26)μmol/L,差异明显(P〈0.01)。去除内皮细胞后,17β-雌二醇对50mmol/LKCl预收缩动脉血管环产生的舒张作用有明显改变(P〈0.05-0.01),但老龄犬内皮细胞的舒张份额远大于幼年犬,分别为36%和22%(P〈0.01)。结论:老龄犬冠状动脉血管环对雌激素的敏感性远低于幼年犬,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明显老化。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是体内纤溶状态的重要调节者,其升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形成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药黄芪、当归、复方丹参、川芎嗪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及活性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干一科。材料:实验于2004—08/20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培养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根据培养液中加入的干预药物不同而分为6组;对照组、黄芪组、当归组、黄芪+当归组、复方丹参组、川芎嗪组。方法:将中药黄芪、当归、黄芪+当归、复方丹参、川芎嗪分别加入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应用四氮唑蓝比色方法观察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观察活血化瘀药对细胞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法检测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的影响。实验组各孔均加入0.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为诱导剂以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表达。对照组细胞液中只加入0.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①加药24h后,黄芪、当归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51&;#177;2.66)%,(4.42&;#177;2.19)%;黄芪+当归组、复方丹参组、川芎嗪组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06&;#177;4.98)%,(16.38&;#177;4.06)%,(32.83&;#177;9.8)%,t=2.447—3.707,P&;lt;0.05。②黄芪、当归单独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川芎嗪组HepG2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11&;#177;1.23,19.66&;#177;1.53,15.45&;#177;1.27.16.90&;#177;0.33,14.01&;#177;0.74,22.68&;#177;2.20,t=2.447-3.707.P&;lt;0.05)。③黄芪、当归单独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川芎嗪组肝癌细胞株Hep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2.01&;#177;0.006,1.95&;#177;0.014,1.79&;#177;0.104,1.53&;#177;0.045,1.48&;#177;0.012,2.16&;#177;0.014,t=2.447—3.707,P&;lt;0.05)。以黄芪当归联合应用和复方丹参、川芎嗪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黄芪、当归、复方丹参、川芎嗪在细胞水平能够有效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和活性。  相似文献   

19.
马付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14-4515
目的:观察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modification of low-density lipopmtein,Ox-LDL)对人体纤溶功能的影响,分析Ox-LDL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测定580例住院患者血浆的Ox-LDL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activity,PA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分析Ox-LDL对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60岁以上组血浆Ox-LDL浓度为(0.64&;#177;0.17)mg/L,PAI:A为(0.69&;#177;0.24)AU/mL;60岁以下组血浆Ox-LDL浓度为(0.51&;#177;0.19)mg/L,PAI:A为(0.52&;#177;0.19)AU/mL,两组Ox-LDL浓度和PAI:A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血栓性疾病组血浆Ox-LDL浓度为(0.72&;#177;0.21)mg/L,PAI:A为(0.83&;#177;0.25)AU/mL。t-PA:A为(0.42&;#177;0.14)IU/mL;非血栓性疾病组Ox-LDL浓度为[0.53&;#177;0.13)mg/L,PAI:A为(0.51&;#177;0.11)AU/mL,t-PA:A为(0.53&;#177;0.25)IU/mL,血栓性疾病组Ox-LDL浓度、PAI:A均高于非血栓性疾病组,而t-PA:A则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Ox-LDL与PAI:A呈正相关(r=0.107,P&;lt;0.01);与t-PA:A呈负相关(r=-0.076,P&;lt;0.05)。结论:老年人存在Ox-LDL代谢异常;血栓性疾病患者具有Ox-LDL增高及纤溶活性降低的改变;血清Ox-LDL的水平和纤溶活性有关。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可能改善纤溶活性,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阳  芦琳 《检验医学》2007,22(1):64-66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及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检测100例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内皮素-1(ET-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GMP-140、11-DH-TXB2、FIB、t-PA、PAI-1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衡,这与其病情进展、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检测、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