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氯诺昔康对牛血清白蛋白,铜(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铜(Ⅱ)对氯诺昔康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铜(Ⅱ)和氯诺昔康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在铜(Ⅱ)存在下,氯诺昔康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氯诺昔康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是5.43×105,结合位点数是1.14。铜(Ⅱ)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是2.10×105,结合位点数是0.78。  相似文献   

2.
陈琳琳  汤秀琴  邓凡政 《化工科技》2011,19(3):13-15,30
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中铕离子(Eu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铕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类型.根据双对数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铕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通过热力学方程求得了铕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表明...  相似文献   

3.
王珊  高奕红 《化工科技》2015,23(2):27-31
利用了荧光发射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检测,研究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和马拉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了有机磷农药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着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且方式为静态猝灭(BSA荧光分子与猝灭剂有机磷农药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会使得荧光完全猝灭的现象)为主。通过实验得出有机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n),与结合常数(K0)。  相似文献   

4.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锡离子(Ⅳ)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锡离子(Ⅳ)和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锡离子(Ⅳ)与白蛋白的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猝灭机理是动态猝灭,锡离子(Ⅳ)与BSA以物质的量比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张前  焦元红 《广东化工》2010,37(6):43-44,47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A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A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A和蛋白间的结合距离。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A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A与蛋白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杨胜园  杨慧仙  于军晖  陈云生  唐正 《化学试剂》2012,34(3):205-207,271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征及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m-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为1.096×103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2(20℃),ΔH=-31.8 kJ/mol,ΔG=-17.1 kJ/mol,ΔS=-50.2 J.mol-1.K-1。研究发现苯甲酸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苯甲酸与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力或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技术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硫堇(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硫堇借静电力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以静态方式猝灭,其结合常数为1.155×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835、结合距离2.865 nm.同步荧光和圆二色技术证实TH对BSA的构像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3-(2-羟乙基)-2-对甲苯胺基喹唑啉-4(3-H)-酮(HT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SV、表观结合常数Kb以及主要的热力学参数ΔHθ、ΔGθ、ΔSθ等。结果表明,HTQ能强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当HTQ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形成复合物时,其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HTQ)之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借助荧光光谱研究了磺胺二甲基嘧啶(SM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以及Eu(III)对磺胺二甲基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求算了不同温度下(275 K和308 K)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b 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磺胺二甲基嘧啶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有猝灭,其过程属于静态猝灭机理。 Eu(Ⅲ)的存在使SMZ与BSA的结合常数降低,结合位点数变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RAFT)合成了聚苯乙烯-b-聚肉桂酸-b-聚苯乙烯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PSt-b-PCA-b-PSt),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St-b-PCA-b-PSt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St-b-PCA-b-PSt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半径约为50nm的胶束;根据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到双分子猝灭过程速率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数,表明三嵌段聚合物PSt-b-PCA-b-PSt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露  秦军  罗一帆 《应用化工》2011,(10):1722-1726
应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二氢卟吩e6(Ce6)和锌二氢卟吩e6(ZnCe6)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光照实验,探讨了两种物质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特征、猝灭机理、与BSA结合反应及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Ce6和ZnCe6都可与BSA发生相互作用,Ce6和ZnCe6浓度的变化会引起Ce6、ZnCe6与BSA之间能量转移的变化,Ce6的猝灭程度要比ZnCe6强,猝灭机制是由静态猝灭引起的。Ce6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于锌二氢卟吩e6,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结合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Ce6-BSA和ZnCe6-BSA复合物均有光漂白特性,光漂白机制均为光学修饰型引起的,这种机制有利于提高光动力治疗(PDT)效果。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action of acridine orange (C.I. Basic Orange 14)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and the subsequent sonodynamic damage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imparted b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were studied. The quenching constant, binding constant and the binding site number were measured us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The distance of binding between the dye and the serum albumin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Föster's non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theory. 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ime, dye concentration, pH and ionic strength on bovine serum albumin were determined using UV–v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the extent of damage was enhanced by a increases in irradiation time, dye concentration and ionic strength, but was reduced by an increase in pH.  相似文献   

13.
光谱法研究蛋白质与胆红素及铜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胆红素(BR)及铜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BSA-BR的光谱图在有Cu2 存在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能够形成BSA-Cu2 -BR三元络合物.胆红素主要以静态猝灭的方式使得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胆红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主要凭借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结合.测定了BSA-BR、BSA-Cu2 以及BSA-Cu2 -BR体系的组成和结合常数.探讨了铜离子及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反应,阐明了铜离子浓度对胆红素和蛋白质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建晴  刘毓芳  蔡雪梅  卫艳丽  董川 《化学试剂》2011,33(6):486-488,496
采用荧光和UV光谱法研究了盐酸药根碱(J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Jat对于BSA荧光猝灭主要是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Jat浓度增大,BSA荧光峰被猝灭的同时出现峰裂分现象,原来345 nm处的单峰逐渐裂分为二重峰,其中一峰峰值蓝移,另一峰峰值红移至λcm=362~365 nm;测...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两者之间的荧光淬灭类型,计算结合数(n)和结合常数,结果显示姜黄素与BSA作用可导致BSA发生静态淬灭,采用Stern-Volmer拟合方程测得结合常数Ka=4.52×108L/mol,结合位点数n=1.62。姜黄素可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结合,导致牛血清蛋白发生静态荧光淬灭。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生理条件(pH值为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左氧氟沙星和拉米夫定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过程。结果表明:BSA与2种药物发生强烈猝灭,主要是静态猝灭;2种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种药物的存在提高了另一种药物与BSA之间结合的稳定性,减少了游离药物含量,药效降低。左氧氟沙星和拉米夫定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桑色素与蛋白质的耦合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桑色素(Mor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耦合反应。试验表明,Mori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分析试验数据发现,BSA与Morin之间耦合形成了复合物,该猝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伴随着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得到了室温下Morin与BSA的耦合常数、结合位置、结合位点数等。简要讨论了Morin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试图从分子水平上探讨Morin的药理活性与环境及自身浓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胡威  高宗华  黄玉玲 《广州化工》2014,(17):54-55,138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维生素C存在下左氧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淬灭作用。在模拟生理条件(pH=7.4,37℃)下,根据Stem-Volmer方程,确定了在维生素C存在条件下,左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淬灭类型仍为静态淬灭,左氧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淬灭减弱,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均变小。为研究左氧氟沙星和维生素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