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腕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以往根据X线片对其进行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CT扫描以其高分辨率、影像无重叠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四肢关节扫描,由于CT扫描仅可提供二维图象,难以为临床诊断腕关节病变提供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我科近年来推广应用腕关节直接矢状位CT扫描技术,并将其与腕关节冠状位、横轴位CT扫描相结合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接倾斜矢状面CT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0例眼眶外伤患者,在常规横断面及冠状面CT的基础上加扫直接倾斜矢状面CT,比较观察各体位显示的信息。结果:120例眼眶骨折中,上下壁骨折冠状面显示103例,矢状面显示105例;横断面未能显示。上下直肌增粗冠状面显示50例,矢状面显示72例;视神经弯曲27例均矢状面显示。结论:直接倾斜矢状面CT能更全面地观察眼眶上下壁的情况及上下直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reported the preliminary experience of direct sagittal C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and its modalities of TMJ was made. By using a specially devised table, the bony structure and disc of TMJ can be well demonstrated. The major advantage of this technique is direct demonstration of the articular disc and a diagnosis of anteriorly displaced meniscus which is reducible or irreducible can thus be made. The application of CT in internal derangement of TMJ will open up new insight in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4.
体部直接冠状位CT扫描 (以下简称冠扫 )是利用现代CT机孔径大、扫描速度快的特性 ,采用特定的体位 ,根据检查部位分段进行体部冠扫 ,以弥补体部CT轴位扫描 (以下简称轴扫 )的不足。1 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 1993年 5月~ 1999年 10月行常规轴扫后辅以冠扫的胸、腹部占位性病变 2 6例。男 15例 ,女 11例。年龄 9~ 46岁 ,平均 3 1岁。病变包括肝脏 7例 ,肾脏 3例 ,肾上腺 2例 ,盆腔 5例 ,胸部 9例。使用PickerIQXtra型CT机。扫描孔径 70cm ,重建矩阵 5 12× 5 12 ,常规扫描时间 2、3、4s ,层厚 2、5、10mm ,最大扫描…  相似文献   

5.
盆腔直接冠状位CT扫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组图像测量蝶窦外科径线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在薄层CT矢状位重组图像上对173名成年健康自愿者(男91名,女82名)的343个蝶窦的部分径线进行测量。结果除外部分特殊病例(如Onodi气房)外,从蝶窦口至前颅窝底及蝶窦下壁最低点的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9.54±2.5)mm及(12.64±3.7)mm。从蝶窦口至蝶窦后壁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8.13±1.6)mm或(28.9±2.5)mm。从蝶鞍最低点向前至蝶窦前壁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7.72±1.5)mm。除部分蝶骨小翼过度气化的病例外,沿前颅窝底从蝶窦的前壁至其后壁的水平距离为(9.08±4.3)mm。除部分斜坡过度气化病例外,从蝶窦后壁最远点向前至蝶窦前壁的水平距离平均为(21.82±7.4)mm。结论 CT矢状位重组可用以测量蝶窦的解剖径线,有助于避免外科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但对部分过度气化的蝶窦需个别对待。因此,术前蝶窦矢状位CT的观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三维CT对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SFMC)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SFMC好发位置及临床特点。材料和方法:对25例(50侧)疑有髁状突骨折的患者作了螺旋CT三维重建的检查,结合横断位和冠状位二维CT图像,确定SFMC。结果:11例(11侧)SFMC占检出的38侧髁状突骨折的28.9%(11/38),其中发生在髁状突中、外1/3交界段者9侧,髁状突内侧1/3段者2侧。4例SFMC并发下颌其他部位的骨折。结论:三维CT对诊断SFMC有着重要意义,SFMC好发于髁状突的中、外1/3交界段,其原因可能与髁状突的解剖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索三维CT对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SFMC)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SFMC好发位置及临床特点。材料和方法:对25例( 50侧)疑有髁状突骨折的患者作了螺旋CT三维重建的检查,结合横断位和冠状位二维CT图像,确定SFMC。结果:11例(11侧)SFMC占检出的38侧髁状突骨折的28.9%(11/38),其中发生在髁状突中、外1/3交界段者9侧,髁状突内侧1/3段者2侧。4例SFMC并发下颌其他部位的骨折。结论:三维CT对诊断SFMC有着重要意义。SFMC好发于髁状突的中、外1/3交界段,其原因可能与髁状突的解剖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矢壮位多平面重建在诊断脊柱常见病变中的应用方案与价值。方法 选取脊柱常见病人60例,经CT轴位平扫后对原始数据进行矢壮位多平面重建(MPR),并与常规轴位图像(2D CT)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病例中共检出椎间盘突出42例,椎体及附件骨折16例,椎体肿瘤2例。结论 矢壮位多平面重建对脊柱常见病变的CT评价可以延伸到直观、立体地观察椎体及附件、椎间盘、脊髓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以及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的情况,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颌面部骨折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比较三维影像(3D)和二维影像(2D)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探讨3D影像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有骨折的31例颌面部外伤2CT薄怪扫描和3D重建。结果: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2D影像,3D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但2D在发现细小骨折、深部结构骨折及骨壁菲薄处的骨折等方面优于3D。且3D影像是在2D影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进高场MRI斜矢状位与斜冠状位扫描在贲门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贲门癌患者的MR I图像资料,MR I检查均采取平行于食管下段长轴的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和标准正矢状位、正冠状位的扫描方法.两位MR I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根据食管MR I图像评判两种不同扫描方法下距离肿块边缘的食管胸下段及腹...  相似文献   

15.
16.
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01~2004-04,对腰腿疼患者临床和常规CT检查考虑有椎间孔狭窄时,使用螺旋CT旁矢状位二维重建,诊断并手术腰椎间孔狭窄症15例。结果15例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均显示有L4~5或L5~S1椎间孔狭窄,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8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1例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4例后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并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上移。水平狭窄型7例,垂直狭窄型8例。Ⅱ度狭窄6例,Ⅲ度狭窄9例。结论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可以弥补常规横断CT扫描的不足,对椎间孔显示清晰直观,对手术减压有定位指导意义,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儿童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上矢状窦破裂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矢状位脊柱-骨盆位影像变化.方法:回顾研究4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单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术前及随访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手术前后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角(LL)、C7矢状面平衡(SVA)、腰骶角(LS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TK其他各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SA的变化与PT、PI、LL、SS及SVA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手术有效的恢复矢状位及骨盆参数,避免矢状位失衡,可改善低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产后上矢状窦血栓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其CT表现,分三部分:血栓形成、脑梗塞,侧支循环状况。并简述了MR及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CT、MRI诊断产褥期并发上矢状窦血栓或脑梗死的水平。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治疗性诊断证实3例产褥期并发上矢状窦血栓或脑梗死的CT、MRI、DSA表现。结果:上矢状窦血栓1例,CT平扫示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片状低密度灶;MRI平扫示两侧大脑半球多发脑回样T1WI低、T2WI高、T2FLAIR高信号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增强;DSA示左侧上矢状窦充盈差,皮层静脉减少稀疏。脑梗死2例,CT平扫示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片状低密度灶;MRI平扫示两侧大脑半球多发脑回样T1WI低、T2WI高、DWI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局部呈轻度斑片状增强,MRS示病灶区乳酸峰值明显增高。结论:产褥期并发上矢状窦血栓或脑梗死CT、MRI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要紧密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