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忠  王希佳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599-1600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4例脑梗死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8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16例),设立正常对照组(15例),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血脂。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空腹血胰岛素、甘油三酯较其他两组高(P〈O.05).结论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痛、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张平  李满连 《临床荟萃》2009,24(5):406-408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是否一致。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共有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试验,研究卒中发作8小时内血糖浓度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有益的终点定义为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进行临床分型,并经头颅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n=62)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186);高血糖定义为血糖≥8mmol/L。结果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血压史和意识改变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血糖、高龄、意识改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变量分析显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有关(0R=0.71,P=0.008),但能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0R=2.76,P=0.052)。随着血糖上升,在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的优势比逐渐下降;而在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与血糖≥8mmol/L有关,但当血糖〉10mmol/L,这种趋势消失。结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不良有关,但适度高血糖可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和非他汀治疗组,另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非他汀治疗组(102例)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他汀治疗组(66例)加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变化,并统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感染后致 SIRS 患者入院时三种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及7 d 血清 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5),但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治疗后7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上升更为明显(P <0.05);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16例(24.2%),非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25例(2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 =0.969>0.05);他汀治疗组病死为17例(25.8%),非他汀治疗组病死为43例(4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94,P =0.030<0.05)。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能促进 IL-6水平下降和 IL-10水平升高,进一步改善全身炎症反应,但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潮州医院收治的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2型糖尿病(104例),B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59例),C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2例)。对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尿微量白蛋白(MA)、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重度颈动脉狭窄以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总胆固醇(TC)、CIMT、MA、CRP、HbA1c、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危险因素不太一致,应根据各自的危险因素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l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gt;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lt;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gt;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lt;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程度类似。③除玻璃样变性外,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8.
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珍  刘玉芳 《新医学》2002,33(5):292-29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又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5.9%,糖尿病组病死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两院的2型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和2型糖尿病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MRI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收集病史,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尿酸。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比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大、病程长、高血压患病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分别为年龄(68.3±7.5)岁vs(57.6±8.3)岁、糖尿病病程(10.12±6.44)年vs(7.00±5.16)年、高血压患病率83.0%(78/94)vs 50.0%(42/84)、CIMT(1.07±0.19)mm vs(0.83±0.15)mm,颈动脉斑块阳性率51.1%(48/84)vs 23.8%(20/84)(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CIMT及斑块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IMT为0.925 mm时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76.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病程长及颈动脉硬化是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绝对卧床时间1周以上确诊为DVT的83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绝对卧床1周以上但未发生DVT的111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与DVT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及体质量指数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平均年龄[(58.7±15.9)岁]低于对照组[(64.3±8.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1)。具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显著增高,OR值均达到4以上。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高甘油三酯血症(OR=9.313,95%CI:1.541—56.293,P=0.015)是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控制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钱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50-135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8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7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并对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Hcy水平与血压、血脂、血糖高低及脑梗死病灶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成正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体重指数、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血清尿酸、血黏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有关。结论:为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除常见的危险因素外,亦应注重控制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高胰岛素血症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4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塞组和大血管病变组,并设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及空腹血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塞组空腹血胰岛素明显大于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影响较小,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将50例已排除公认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组、腔隙性脑梗死(LCI)组及心源性脑梗死(CCI)组,分别检测空腹和葡萄糖耐量试验2h后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同时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t(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浓度,并分析血脂/载脂蛋白各指标与IRI的相关性。结果ATCI组和LCI组患者IR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1);同时ATCI和LCI患者血清TG、LDL-C及ApoB含量增加,而HDL-C、ApoA.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其中TG、LDL-C及ApoB与IRI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0、0.918、0.671,均为P〈0.01),HDL-C、ApoA1与IRI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82、-0.378。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ATCI和LCI患者体内存在着IR,而CCI患者体内不存在IR;IR是ATCI和L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高血压患者共1 319例,其中男700例,女619例。汉族746例,维吾尔族343例,哈萨克族230例,空腹采血,行动态血压、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汉族腔隙性脑梗死256例,维吾尔族腔隙性脑梗死112例,哈萨克族腔隙性脑梗死96例。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部位依次均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汉族高血压患者在额叶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在脑干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汉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放射冠、脑实质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汉族、维吾尔族(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血清胱抑素C、夜间SBP为汉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血清胱抑素C、晨峰SBP、斑块、平均心率为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阳性的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为斑块阴性的患者的2.613倍。年龄、血清胱抑素C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在额叶、脑干、放射冠、脑实质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不同,可能与各民族的遗传特质等不同相关。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均与年龄、血清胱抑素C有关,但汉族还与夜间SBP相关,维吾尔族还与晨峰SBP、颈部血管斑块、平均心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与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的关系。方法:对3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梗塞患者及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了两组血胰岛素(Ins)、C肽(CP)、葡萄糖(Bs)、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血Ins、CP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P<0.001),其血CHOL、TG水平及BMI亦升高(P<0.05)。结论:IR与糖尿病性腔隙梗塞有密切关系,IR是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改善和治疗IR在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梗塞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进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5例复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83例初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86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形态,并测量斑块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累加双侧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结果:3组斑块数目、IMT、斑块积分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左侧多于右侧,以复发组尤为明显;复发组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复发风险,应定期监测斑块并积极治疗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的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住院和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 我院接受血管重建治疗并且LDL—C〈2.6mmol/L的患者1765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056例与非他汀组709例。结果 他汀组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随访病死率均较非他汀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7%比3.8%,P=0.006;2.1%比5.1%,P=0.002),他汀组血管重建后累积病死率(院内及随访)也明显低于非他汀组(3.6%比7.9%,P〈0.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住院期间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与累积病死率(院内死亡和随访死亡)显著相关(RR:0.597;95%CI为0.360~0.990;P=0.046),并且与随访病死率显著相关(RR:0.436;95%CI为0.231~0.821;P=0.01)。结论 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胆固醇不高的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的住院不良事件,降低累积病死率及随访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高胰岛素血症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塞组和大血管病变组,并设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及空腹血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塞组空腹血胰岛素明显大于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影响较小,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