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密密钥交换协议(EKE)的目的是利用安全性低的口令协商安全性高的密钥,进而利用密钥对以后的通信进行加密或身份认证,从而实现安全通信.基于验证元的EKE是针对服务器泄露攻击问题提出的.本文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系统的特点,给出了一个基于验证元的3EKE,该协议中,服务器通过口令实现对用户的认证;协议能够抵抗服务器泄露等攻击,...  相似文献   

2.
分析现有移动双向认证协议存在的安全缺陷,提出一种能够抵抗攻击者假冒攻击的移动双向认证协议。采用计算量更小的位运算对信息进行加密,能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亦能够降低系统整体的计算量;对于所有信息并不是单纯转发,而是通过加密后再发送,以此抵抗假冒攻击。通过形式化分析,证明了该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能够抵抗攻击者发起的常见攻击;性能分析表明,该协议具备低计算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容易遭受假冒攻击和中间人攻击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三方认证密钥协商改进协议.该协议综合运用基于身份的密码学、椭圆曲线密码学和哈希函数技术建立用户之间的认证关系,以抵抗假冒攻击和重放攻击.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基于CDH假设是可证安全的,与Tan改进协议相比,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RFID系统的安全和成本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RFID安全协议.利用新的签密算法,在RFID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加密和认证.与现有的签密算法比较,该协议具有前向安全和可公开验证,能避免恶意信息的攻击.协议的安全性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达到了RFID系统高隐私安全和低标签成本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稳固加密(insubvertible encryption)是一种新型的重加密技术,它在RFID安全协议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Osaka等人基于稳固加密和守护代理提出了一种新的RFID认证协议,并声称该协议具有不可追踪性、标签不可欺骗性、抵抗替换攻击、拥有权可以安全转移、密钥安全同步更新等.利用该协议中读卡器随机数和守护代理随机数的差量恒等关系,提出了一种异步攻击方法:通过伪造差量恒等的随机数,可以有效地进行读卡器和后台服务器的所有认证计算,并使服务器上的密钥和标签密钥异步,从而导致合法标签被拒绝服务.研究结果表明:该协议在异步攻击下是很脆弱的.  相似文献   

6.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提供了认证和协商会话密钥,能保证后续会话的安全。2010年,Yoon等(YOON E-J,YOO K-Y.A three-factor authenticated key agreement scheme for SIP on elliptic curves.NSS'10: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System Security.Piscataway:IEEE,2010:334-339)提出一种新的三要素SIP认证密钥协商协议TAKASIP。但TAKASIP协议不能抵抗内部攻击、服务器伪装攻击、离线口令猜测攻击、身份冒充攻击和丢失标记攻击,并且没有提供双向认证。在TAKASIP协议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三要素SIP认证协议ETAKASIP以解决上述问题。ETAKASIP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难题和椭圆曲线密码系统,提供了高安全性。该协议只需7次椭圆曲线点乘运算、1次椭圆曲线加法运算和最高6次哈希运算,有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7.
认证密钥协商是保证参与者后续通信安全的一种重要机制。2007年,J.Oh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一次会话密钥协商过程生成两个会话密钥。但研究发现,该协议不能抵抗基本的冒充攻击和密钥泄露冒充攻击,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个安全弱点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并分析了新协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的RFID认证协议所面临的安全隐私保护问题,利用Hash函数加密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能抵抗拒绝服务攻击且高效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通过在阅读器上进行随机数的比较与识别,从而使该协议可抵抗拒绝服务攻击,并且在后台数据库中存储标签标识符的两种状态,以便实现电子标签与后台数据库的数据同步。从理论上分析了协议的性能和安全性,并利用BAN逻辑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形式化证明。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能够有效地实现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相互认证,能有效地抵抗拒绝服务攻击且与其他协议比较,整个RFID系统的计算量减小,适用于大规模使用标签的RFID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无线移动网络的会话密钥分配协议SPWMN进行安全性分析,发现消息重放攻击和反射攻击对其都是有效攻击。从而指出该协议在身份认证和提供加密预言服务方面有一定的安全缺陷,然后提出一种改进的协议SPWMN-1。改进后的协议并未增加计算开销,并且修正了SPWMN的安全缺陷,比原协议更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的三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将ECDSA分为公钥生成、签名过程和验证过程 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协议过程、双向认证机制,使任意2个用户通过服务器能进行身份认证和密钥交换。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能降低计算难度和存储开销,抵抗字典攻击和服务器泄露攻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型网络攻击是一类常见的网络攻击。该文对此类攻击的常见方法和典型攻击工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针对攻击原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复合攻击的网络攻击预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灿  阎保平 《计算机工程》2011,37(5):172-174,178
网络攻击以复合攻击形式为主,但当前的安全设备只能检测无法预测。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攻击效用的复合攻击预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识别攻击者的最终意图,并预测攻击者下一步可能进行的攻击行为。该方法利用攻击意图描述复合攻击过程,建立基于攻击意图的复合攻击逻辑关系图,引入攻击效用的概念,表示入侵者在攻击过程中完成每步攻击所获得的收益大小,是复合攻击预测的参考。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型网络攻击是一类常见的网络攻击。该文对此类攻击的常见方法和典型攻击工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针对攻击原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攻击意图的复合攻击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侵检测系统仅能检测到攻击,但不能预测攻击者下一步的攻击.分析了基于攻击行为预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意图的复合攻击预测方法.该方法使用抽象的攻击意图表示复合攻击,采用扩展的有向图表达攻击意图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攻击匹配的攻击意图框架,在复合攻击预测算法中引入了攻击检测度和攻击匹配度两个概念.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攻击图的网络漏洞分析是加强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然而,当研究大规模网络时,怎样提高攻击图生成效率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在漏洞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攻击图自动生成方法的模型。从研究攻击者行为的角度入手,定义了攻击模式和相应的Prolog规则,来自动生成基本子攻击和攻击图,很大地提高了漏洞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信息收集型网络攻击是一类常见的网络攻击。该文对此类攻击的常见方法和典型攻击工具进行了介绍,并针对攻击原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中存在一个单独的区块:活动内存,任何一个攻击者都愿意把手伸到这个存储有敏感信息完全未加密的区块。系统为了方便调用,在内存中存储了多种有价值信息;全盘加密机制也必须在内存的某个地方存储密钥、同样,Wi—fi密钥也是如此存储的。Windows在内存中存有注册表键值,系统和SAMhive。许多剪贴板内容和应用程序密码也在存储于内存中。即问题在于,内存存储了系统在某时刻需要的大量有价值信息。攻击者要获得它,需要使用一些同样的取证技术。本文有助于向渗透测试工具包中增加这些技术。  相似文献   

18.
信息收集型网络攻击是一类常见的网络攻击。该文对此类攻击的常见方法和典型攻击工具进行了介绍,并针对攻击原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CTPN的复合攻击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严芬  黄皓  殷新春 《计算机学报》2006,29(8):1383-1391
通过对复合攻击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意图检测和预测复合攻击的方法,该方法对传统的Petri网描述攻击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扩展,基于CTPN对复合攻击场景建模,并利用模型对报警进行关联,不仅可以检测出复合攻击的存在,而且能预测即将要发生的攻击.该方法较以往的方法更简单实用,实验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黄光球  程凯歌 《计算机工程》2011,37(10):131-133
鉴于网络攻击过程中存在攻击者被检测到的可能性,将攻击图转化成Petri网并进行扩展生成EPN模型,依据库所的攻击成本值求解网络攻击的最佳攻击路径和攻击成本,基于最大流概念定义系统最大承受攻击能力。从二维角度分析网络攻击,提出攻击可行性概念及基于攻击图的扩充Petri网攻击模型,该模型相关算法的遍历性由EPN推理规则保证。当原攻击图的弧较多时,算法的复杂度低于Dijkstra算法,攻击图的攻击发起点和攻击目标点间的路径越多,算法越有效。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可以对网络攻击过程进行高效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