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耦合网络理论,建立了微信群与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中的知识传播模型,应用下一代矩阵法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微信群既可以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当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和线下社交网络两种渠道交流知识的次数较接近时,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趋于稳态时的知识拥有者比例较大;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交流的次数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整个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还表明,这一耦合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知识传播有重要影响,无标度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均大于匀质耦合网络。  相似文献   

2.
基于耦合网络理论,建立了微信群与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中的知识传播模型,应用下一代矩阵法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微信群既可以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当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和线下社交网络两种渠道交流知识的次数较接近时,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趋于稳态时的知识拥有者比例较大;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交流的次数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整个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还表明,这一耦合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知识传播有重要影响,无标度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均大于匀质耦合网络。  相似文献   

3.
如何有效地使用线上与线下两个渠道来促进知识的传播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考虑了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与复习效率对知识传播的影响,建立了员工线上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动力学模型.利用下一代矩阵法计算出区分知识在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并对耦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无标度-均匀混合双层耦合网络、小世界-均匀混合双层耦合网络、随机-均匀混合双层耦合网络与规则-均匀混合双层耦合网络四种不同结构的线上-线下双层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速度依次递减.此外,节点的复习效率越高,知识在耦合网络中的最终传播范围越大,传播速度越快.研究还表明,在线上和线下传播率系数较为接近的情况下,当有知识节点线上交流的频次与线下交流的频次较为接近时,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范围较大,传播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运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企业社交媒体与员工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模型,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从耦合网络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社交媒体对企业中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员工个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企业社交媒体与线下两渠道交流某一知识的最大次数不变,那么适当增大单位时间内企业社交媒体中的知识交流次数对耦合网络中这一知识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企业社交媒体中的知识交流次数过多,整个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绩效将降低.此外,在节点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传播初始时刻知识拥有者数量可以促进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但每新增一个知识拥有者的促进作用递减.  相似文献   

5.
无标度网络中遗忘率变化的谣言传播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在无标度网络中研究了遗忘率随时间变化的谣言传播模型,推导出了对应的平均场方程,并在社交网络人人网中就遗忘率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遗忘率对谣言传播的最终规模有重要影响,初始遗忘率越大或遗忘速度越大,谣言的最终传播规模越小;与遗忘率为常数的谣言传播模型相比,谣言在遗忘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中传播规模更小.研究还表明,网络结构对谣言传播也有重要影响,谣言在无标度网络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均匀网络中更快,最终传播规模更小.  相似文献   

6.
隐性知识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资产,具有更高的价值。本文基于小世界网络中SIR模型为基础研究隐性知识传播规律,采用更符合实际的"S"型曲线作为变化遗忘率函数,构建遗忘率随时间变化的隐性知识传播复杂网络模型,使得该模型更能准确预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还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C企业的所有员工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最终回收问卷4320份,获取C企业知识传播网络参数,对其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案例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遗忘率及其函数参数的变化对隐性知识传播的最终规模有重要影响。越大的初始遗忘率使得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的最终规模也越小,遗忘速度越快,隐性知识传播范围也越小;相比常数遗忘率的模型,考虑变化遗忘率的隐性知识传播随时间变化的最终规模要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由线上社交网络和线下物理接触网络构成的双层社会网络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出稳态时的舆情传播者比例,得到双层社会网络上的舆情传播阈值大于单层线上网络舆情传播阈值,而小于单层线下网络舆情传播阈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线社交网络能够扩大舆情传播范围、加快舆情传播速度.各层子网的传播率对另一层网络中传播者比例几乎没有影响.此外,来自于线下网络的传播者转移率对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作用小于来自于线上网络的传播者转移率.  相似文献   

8.
双层网络上的社会传播是当前复杂性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已有研究相对简单,无论线下网络还是线上网络往往采用均匀分布,而经验分析表明线上网络大都是非均匀的。基于这一点,本文研究了线下均匀线上非均匀双层网络上的阈值模型,重点考察了两层网络之间的耦合关系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与完全不相关耦合相比,完全正相关耦合在低连通区域削弱了系统的鲁棒性而在高连通区域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完全负相关耦合则起着相反的作用。与均匀网络相比,非均匀网络上的传播受到耦合相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实际复杂网络中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免疫存在差异的情况,通过引入谣言接受度函数,描述不同节点的非一致性传播率。基于平均场理论,建立具有非一致传播率的无标度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研究了无标度网络上的谣言传播行为。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节点对谣言接受度的差异可导致谣言传播速度减缓,传播规模减小,同时谣言在无标度网络上的传播阈值明显增加,可以有效抑制谣言的爆发和降低谣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统筹考虑线上社交网络与线下社交网络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首次提出了一种包含"媒体层-线上层-线下层"的多层同步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舆情仿真系统框架.基于对人类社交网络拓扑结构的已有研究成果,给出了多层同步网络的缺省设定.通过案例仿真,分析了线上网络与线下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比了舆情事件目击者数量在多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这两种舆论传播模式中的作用差异.最后,讨论了多层同步网络模型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并指出了该模型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创意扩散研究是企业管理的新兴研究热点之一.为此,引入多重网络理论与传播动力学理论,考虑工作中线下沟通、工作中通过企业社交媒体在线沟通及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三种渠道,构建多种渠道构成的多重网络中的创意扩散模型.研究创意在多重网络中持续扩散的阈值条件,并对创意在多重网络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当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以上各渠道沟通的平均次数较接近时,在多重网络中创意扩散的速度较快,创意扩散的范围较广;2)与匀质网络相比,当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子网络是无标度网络时,在多重网络中创意扩散的速度较快,扩散的范围较广;3)增大子网络层间创意扩散的相互促进作用对整个多重网络中创意的有效扩散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葛新  赵海  张君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8):1723-1727,1732
针对复杂网络中相连节点之间的度相关性与病毒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经典病毒传播模型SIS和SIR,研究了BA无尺度网络、ER随机网络及技术网络、社会网络等真实世界网络上的病毒传播行为。通过连续改变已知网络的度相关系数,来观察病毒传播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异配网会络加速病毒的传播,而传播速度对同配网络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且同配网络传播临界值较低。此外,目标免疫对异配网络具有更有效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一宁  汪小帆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1):2610-2615
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网络是建立在规模相对较大的网络基础上的。提出了一种基于较大规模的底层网络生成较小规模的映射网络模型的算法,比较了以均匀的随机图和非均匀的无标度网络作为底层网络时,所生成的映射网络模型的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在复杂网络分析中,通常采用随机网络模型。新的研究表明,在万维网中的网页链接结构与信息传播途径更加适合采用无尺度网络模型描述,即规模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是由少量的以信息集散节点为核心的网络链接方式构成的。此外,万维网中同样具有一个“小世界”特征,具有相同主题的资源构成一系列小集群,进而构成无尺度网络。这些特性对基于XML/RDF等规范的语义Web同样存在。万维网无尺度特征的形成是人类人文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成长与进化的必然。语义Web的无尺度特征和小世界结构,对于语义Web的设计与实现,对信息的主动服务以及优化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分析供应链网络结构域组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供应链网络风险扩散动力学模型,给出其定态解.该模型由一组方程构成,设置了风险产生项与风险湮没项,合理考虑了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主体间的传导概率,并设置了主体感染风险阈值.该模型能够反映供应链网络中风险扩散机理,也可以揭示供应链网络结构演进下的风险扩散特征变化.将模型运用到实际的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中,获得了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及其演进结构下的风险扩散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